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事中事后监测和管理研究

2016-02-28 21:13时倩
现代金融 2016年1期
关键词:评级敏感性客户

□时倩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事中事后监测和管理研究

□时倩

摘要:信用评级是银行信贷准入、授信额度、贷后管理、贷款定价、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客户的风险走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评级管理水平,提高评级结果的审慎性和敏感性。本文从银行内部评级角度,阐述了评级事中事后监测的内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内部评级监控水平,保持评级结果的风险敏感性。

一、信用评级事中事后监测的内容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程序来获得和更新有关借款人财务状况和贷款特性的重要信息,并在掌握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借款人评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注重评级的日常监控,即对可能影响借款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根据评级监测的阶段不同,主要分为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事中评级监测。评级的事中监测主要为监测内部评级调查、审核、认定的合规性,评级的合理流程、合规操作,是评级工作质量和评级结果客观公正的制度保证,也是评级事中监测的重点。在评级过程中审查资料、搜集信息、现场调研、整理加工、初评分析、审核认定等环节,必须严格依照评级评定实施细则等程序性要求实施全过程标准化操作与分析。

在内部评级调查时,评级人员应根据客户风险属性的不同,核查客户的基础信息,包括客户的财务报表、非财务资料、公开信息、客户的现场访谈信息、抵质押担保信息等,形成第一手资料,确保收集资料的真实性。通过银行内部的评级模型,对客户进行定量及定性指标评分,对初评结果进行分析,并核实其合理性。评级审核人员对评级资料的完整性、评级过程的规范性、评级结果的审慎性进行审核,对财务报表明显虚假、评级资料不详实、评级敞口选择不合理、定性打分依据不充分等,需本着审慎原则给予较低的信用等级。评级认定人员则应根据客户所在区域行业等综合情况,整体把握评级结果的审慎性和准确性。

(二)事后评级监测。事后内部评级监测应从评级认定后至信用结清,为保证评级的风险敏感性,银行需持续、主动监测客户的风险状况,及时更新评级。事后评级主要通过如下方法进行:

1.评级重检。为保证客户评级的延续性,及时调整客户评级,年度评级更新是评级的常规性工作,而评级重检则是对年度评级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评级事后监测手段。评级重检工作中,商业银行会划定一定范围,结合客户的财务报表及风险状况变化情况,评估不利变化对客户生产经营及履约能力的影响,及时更新评级结果。

2.有效期内的评级更新。在客户评级有效期内,若评级监测人员发现,客户所处行业、区域或客户自身风险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出现某种风险信号可能影响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或是行业属性等发生变化导致评级模型发生变化等情况时,应及时对评级结果进行更新,确保评级的敏感性。

评级监测贯穿评级的整个过程,不论是事中监测还是事后监测,都需要对单一客户的风险变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履约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外部风险、内外部风险事件、经营合法性等进行监测;同时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风险等组合层面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掌握最新动态,做到评级结果及时反映客户和债项风险状况的变化,保持评级结果的审慎性和敏感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存在的问题

(一)评级认定缺乏审慎性、独立性。一是评级发起人员在给客户定性打分时较为主观,打分依据不充分,某些行存在高等级客户违约率偏高的情况;二是评级认定过分的依赖模型测评结果,没有依据客户的实际风险状况,调整评级结果。三是内部评级的独立性不强,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借贷利益关系,商业银行评级人员为了稳固客户和扩大业务规模,存在把关不严、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客户实际的情况。

(二)内部评级缺乏敏感性,评级更新缺乏主动性。评级人员不能根据客户实际风险变化,持续、主动、及时地更新评级,确保客户评级与风险状况的一致性,保持评级应有的敏感性,存在评级一评了事的现象,有些直至客户发生违约,仍未调整评级结果。在客户风险信号触发违约流程时,不能及时根据风险变化审慎考虑后主动下调评级,违约认定的主动性不强。对存在事实风险或潜在风险不断恶化的,没有依据审慎性原则,及时下调评级或直接认定违约,存有“侥幸心理”掩盖贷款的真实风险。

(三)评级的监测管理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评级监测管理部门在履行评级监测督促和考核管理等工作职责时主动性不强;对下级行的评级工作开展情况指导不足;督促纠正评级偏差不够;对评级业务、行内外制度要求、考核政策等研究不深;对行内评级工作存在的问题掌握不透,缺少应有的专业化系统性分析;监测部门和评级部门的配合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信用评级事中事后监测和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评级的尽职调查与审核。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更加审慎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级调查人员要加强评级尽职调查、充分评估客户实际风险,提高评级的准确性,提升评级调查质量。评级审查人员需定期对评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加强自律约束,提高审核质量。同时评级调查、审核人员要不断学习内外部监管规定,仔细研究行内的评级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落实最新评级政策要求,强化风险合规意识,在事中把握好风险,提高评级质量。

(二)加大评级更新主动性。在事后,加强对客户的风险监控,评级调查人员要对客户评级保持应有的敏感性,根据相关风险信号及实际风险变化,及时、主动发起评级更新,确保客户评级与风险状况的一致性。对客户风险触发的违约预警流程,要进一步提高处理的有效性,认真核实风险,客户信用品质明显下滑的,应及时下调等级,提高违约认定的主动性。

(三)加强评级基础管理,强化监测,提高评级敏感性。一是要做好评级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评级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评级“独立性”要求,逐步建立评级审核规范、监控预警规范或出台相应的操作细则,提高评级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强化评级管理的岗位制约、机器制约,提高评级操作的规范性;完善客户评级动态监控和调整机制,提高评级监控和更新频率,保持评级结果的风险敏感性。同时,建立以风险信号和违约率为核心的监测机制,切实保持评级的风险敏感度,确保评级未低估风险。二是评级监测人员要主动、深入地研究评级考核政策,加强考核薄弱指标管理,定期监测分析并进行考核结果测算,动态调整工作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银行内部评级管理水平。三是多角度、多手段加强对客户评级事中事后的风险监测,根据实际风险状况,及时下调客户等级。监管部门要履行监督职责,对发现客户出现重大风险状况的,应及时发送预警通知,督促评级调查人员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加强与评级部门的互动配合;加大高等级客户风险排查,严控高等级客户违约风险,提高高等级客户评级的风险敏感性;同时,结合贷后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的风险监测,发现风险信号与当前等级基本特征或限制性管理要求等不符的,要本着审慎和客观的原则,及时下调等级。

(四)加快推进评级系统的升级建设工作。一是加强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内部评级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强系统的刚性制约;二是开展评级监控考核系统的建设,完成评级考核指标的自动计量,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寿龙,李宝岱,陈小林.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业管理若干问题刍议[J].甘肃金融,2014(6):12-14.

[2]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征信管理处课题组.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市场化发展研究[J].金融服务,2015(4):11-19.

[3]姜楠.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框架设计[J].经济纵横,2014(7):55-59.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南京建邺支行)

猜你喜欢
评级敏感性客户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23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