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贷资产处置风险及其防控

2016-02-28 21:13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产

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不良信贷资产处置风险及其防控

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摘要:处置不良信贷资产,银行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来自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如何建立一套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规避违规和减少信贷资产损失,实现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是银行资产处置工作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一、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内外部环境

信贷资产处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一项社会关注度高,容易诱发各类风险的工作。一是处置工作的复杂性。资产处置涉及企业(借款人)、地方政府、中介机构、资产受让方等诸多利益主体,各方利益交错,容易受利益驱动而引发内幕交易和道德风险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处置价值的不确定性。不良资产定价不仅涉及经济周期、市场环境、信用环境、企业资产以及经营状况等各种客观因素,更与个人主观判断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和完善的市场询价机制,极易出现个人主观偏好。三是处置信息的不对称性。如对信贷资产状况、客户情况、市场价值等处置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在内部表现为前后台部门不对称、经营行与上级行不对称,在外部表现为银行与客户不对称、与中介机构不对称。四是处置损失的不可挽回性。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信贷流程的最后一关,一旦违规处置造成损失则无可挽回。五是处置工作的敏感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敏感度高,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且关注的利益角度各不相同,如银行关注资产处置能否实现回收价值最大化;企业关注能否最大限度降低债务负担;资产受让方关注能否以最低的成本收购资产;监管部门关注处置程序是否规范、透明、公正;地方政府关注资产处置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效应,也会将资产处置作为报道热点。

二、不良资产处置主要风险

(一)处置起始环节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不良贷款的债务人比债权人(银行)更清楚自己的偿债能力和资产情况,为达到减免或逃废债务目的,会千方百计利用政策的漏洞或钻法律的空子。对银行来说,由于信息掌握不完全,对债务人实际偿债能力的真实性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对于一笔资产以什么样的价格处置缺乏量化依据,因而与债务人进行处置谈判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二)处置内部流程的风险。

在确定处置目标后,由银行相关人员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拟定处置预案(调查报告),按照规定和审批权限提交资产处置委员会审批后付诸实施。从内部流程设计来看,只要程序到位就没有风险,但实际上依然隐含着如下风险:一是投机行为风险。对于一个处置项目,具体操作人员比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更多,有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或企业的处置方式,而决策层往往难以掌握实情。二是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内部人了解资产处置运作程序和关键环节,如果内部人向债务人泄露资产项目处置方案、债务减免、中介机构选择等重要商业机密,将使银行防不胜防。三是集体决策风险。资产处置方案集体审议机构成员一般由各部门人员组成,他们大部分不直接参与处置工作,对处置资产的情况了解甚少,一般说来上会研究都能如期获得通过,集体决策流于形式。

(三)处置方式选择风险。

目前,资产处置主要有直接催收、处置抵(质)押物、诉讼(仲裁)追偿、委托第三方追偿、破产清偿、减免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债务重组、以资抵债、呆账核销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许可的其他处置方式。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对相同的资产往往因处置的主体或手段、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处置结果。

(四)处置实施过程风险。

处置实施过程中具体操作人员有时因迫于政府干预或政策运用不到位,弱化依法维权的力度。以破产清算为例,有的破产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破产操作不规范,有关经济主管部门若包庇纵容,将会助长企业不规范的破产行为,导致银行债权得不到有效落实。

(五)处置人员能力风险。

资产处置涉及业务广泛,如以资抵债业务,在资产评估时如何合理预期抵债品的变现能力;资产出租时如何合理地确定租金和租期;资产拍卖时如何把握拍卖处置时机,合理确定底价;如何选择中介机构,控制费用,防止回扣、佣金及暗箱操作等,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三、防控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规范处置行为。

资产处置管理应建立健全具有约束力、能够覆盖资产处置工作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包括债务重组、以资抵债、减免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呆账核销、委托代理、中介机构选聘、评估定价等专项管理制度办法,规范处置申报、审查、审批和实施行为,确保资产处置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在具体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各项业务运作的标准化程序,明确处置范围、权限、流程和风险控制等,用完善的制度和规则,排除潜在风险,防控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信贷资产。

(二)转变处置理念,优选处置方案。

增强不良资产处置管理需要经营和提升价值的理念,拓宽处置工作思路,改变以单一方式进行催收的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将不良资产处置与不良客户救助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企业潜能与搞活不良资产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使不良资产成为新的优质资产,以达到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目的。在控制各类处置风险的前提下,针对资产处置的具体项目和相关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多个处置方案,通过对资产解决途径的利弊分析,最终选定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处置成本费用最小化的最佳解决途径。同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深层次发掘各种处置方式的功效,使多种处置方式起到协同作用和复合效应。

(三)夯实基础管理,强化内控制约。

一是实行“纵向权限制约”。建立从上至下的差别授权管理制度,通过严格授权管理,防控案件风险。二是实行“横向程序制衡”。严格审贷分离,分工负责,明确责任。经营行客户经理部负责处置方案的制定、申报与实施,资产处置部门负责处置方案的审查,处置审查委员会负责处置方案的审议,有权审批人负责处置方案的审批,确保处置业务阳光操作。三是实行“三双”制度。不良资产项目处置实行双人调查、双人谈判、双人制定处置预案制度。四是实行回避管理。凡与不良资产处置项目债务人、交易对手、受托中介机构等有利害关系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处置过程中严格实行全程回避。

(四)重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在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资产抵债、拍卖、招标、协议转让等资产处置方式中,经营行要按照本行不良资产规模以及内控制约的要求,配齐配强从业人员,确保与处置工作相适应。注重加强人员培训,使其懂得企业生产、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处置队伍专业化、操作合规化、流程标准化、价值最大化。

(五)强化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

经营行每半年要对处置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上级行要加大经营行处置业务的检查或抽查频次,对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整改,及时研究制定相关问题的具体防范措施。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对监督检查走过场、应发现未发现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落实并追究检查责任。

(六)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外部协调。

前后台部门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又要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处置工作高效开展的内在动力。如对出现风险或形成潜在损失的资产,要共同制定处置预案,拓宽处置渠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处置价值最大化。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法院的沟通协调,对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国资企业以及社会稳定的项目,讲究处置策略,做好沟通解释,避免矛盾激化或引发负面舆情。

(课题组成员:张昌、韩玉、杜维堂执笔:杜维堂)

猜你喜欢
资产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刍议
基于CMMI的软件组织资产库建设与应用实践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资产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全国国有企业资产主要项目构成
大数据资产化
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