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患报道的“四多四少”及舆论引导

2016-03-01 02:29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医患舆论医生

陈 双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论医患报道的“四多四少”及舆论引导

陈 双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前,医患关系非常敏感,有关医患事件的报道存在报道个体事件多、行业思考少,细节呈现多、逻辑思考少,冲突呈现多、理性疏导少,热点追捧多,后续报道少等问题,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包含诸多因素,医学的特殊属性、媒体传播的惯有思维、记者的综合素质等都是影响因子。如何让报道规范、科学、严谨,具备舆论引导力,新闻从业者要做到心中有大局、立场要公正,报道有方法、情绪要理性,素质要提升、伦理要遵循。

医患关系;舆论引导;记者素质;医疗行业属性;新闻传播规律

2016年5月以来,广东、重庆、江西、湖南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暴力伤医案件,尽管行凶者受到了强烈谴责和法律的严惩,但弥漫的戾气、部分民众对事件的态度,如同一场厚重的雾霾,让医疗界一片哀鸿,也让敏感的医患关系愈发紧张。

1 媒体医患关系报道存在的问题

医患事件的迅速发展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部分媒体的舆论造势也让医患关系陷入了更加紧张的境地。那么,目前,涉及医患事件的新闻报道存在哪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1报道个体事件多,行业思考少

近几年来,从“茶水代尿”事件到“缝肛门”“八毛门”事件,从“湘潭产妇惨死产房”到“术后右肾丢失案”,医患报道的个体事件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呈现在民众眼前,掀起了一阵又阵社会新闻传播热点。反观这些热点,都有相同的生产模式:来自基层,冲突发生后,被不完整地呈现到媒体和互联网上,评论蜂拥而至,大量声音的汇集构成了新闻之上的新闻。这样的生产模式像一条流水线,产量多,次品率也高,热度大,持续性弱。这些个体事件的集中报道给医生群体贴上了玩忽职守、不负责任、专注捞钱等标签。与其个体事件报道热度相反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状况,医改进程中的循序渐进,医生群体的仁心仁术,健康中国的发展路径等,媒体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思考报道少、频次低、关注弱、影响小。

1.2报道细节呈现多,逻辑思考少

2015年8月12日,“华声在线”一篇题为《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新闻报道拉开了媒体对“湘潭产妇惨死产房”事件关注的序幕。在报道中,记者更多地引用了家属的口述信息来源,如“进去之后,看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这样带有倾向性、煽动性、主观性的细节描述,再加以吸人眼球的标题,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后,众多媒体纷纷跟踪和转载,引爆全国舆论。分析该事件的新闻报道,描述性细节凸显,理性思考匮乏。如医生护士为何失踪?羊水栓塞为何凶险?产妇死亡后院方为何通知村支书?对这些常识背后的逻辑,部分媒体选择了习惯性忽略。

1.3报道冲突呈现多,理性疏导少

2016年3月,一名男子声称家人吃了中药死亡,带着电视媒体来到湖南某三甲医院,要讨个说法。院方跟记者沟通,人的死亡不能轻易下结论,建议其了解清楚再合理报道。该记者却表示,拍冲突,及时播,这样记录下来才真实,画面才好看,至于具体死因以后可以慢慢说。殊不知,对于尚未出结果的医疗纠纷事件,在舆论引导上必须审慎落笔,做到事实全面,严谨客观,要严格杜绝片面倾向性报道,避免错误引导舆论。

1.4报道热点追捧多,后续报道少

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对某一新闻热点的集中报道。如“哈尔滨杀医案”“婴儿在保温箱中被活活烤死”“广东退休医生陈仲伟被砍”等医患事件,通过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媒体在一段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而人们往往把媒体报道的世界当做真实的世界,无形中加剧了医患矛盾。“八毛门”事件之后,尽管媒体道歉了,但修正报道、客观跟进,后续说明的报道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事件缘起时引起的社会关注度。

2 媒体医患关系报道失范的原因

医患报道存在以上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仔细分析,有以下三个因素。

2.1医学自身局限性和社会期望值不对等

医学不是神学,医生不是万能的,每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治疗效果可能千差万别。由于某些原因,群众对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很多患者认为,花了巨额费用,就应该取得好的疗效;花钱看病,就应该享受好的医疗服务。但逼仄的现实往往让患者的希望落空,由此便产生了医患矛盾,引发了医患纠纷,患者求助媒体,掀起了报道热度。

2.2媒体传播属性和医疗复杂属性的差异

当今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在浩渺的信息海洋中博得受众的关注,成为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为了取得眼球效应,一些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往往会故意放大某一片面信息,对部分事实添油加醋,过分渲染,以此达到轰动效果,形成话题传播。

与此同时,医疗行业的专业复杂,病种千变万化。受医疗条件、专业水平、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医疗效果不可预期。行业的不同属性导致医患报道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严谨和科学。

2.3医患沟通障碍和记者专业素质的缺乏

在医患报道中,患者主诉的医生就病情答复的只言片语往往成为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生和患者的沟通难以做到透彻全面。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生的态度、回应就成为了患者投诉的依据。另外,目前很多记者、编辑大多是非医学专业出身,对医疗专业不甚了解,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因果推断的逻辑也只能从表象出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记者对医疗纠纷所做的调查报道。为了抢发新闻,也导致一些记者缺乏耐心去多角度采访调查,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失实的新闻报道。

如何才能做到理性、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纠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呢,建议新闻记者以下方面入手。

3 媒体如何做好医患关系报道

3.1心中有大局,立场要公正

我国人口众多,地区贫富差距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群众意见较大。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深入了解国情,掌握医疗卫生政策,在报道医患事件时不能止步于信息传递,切忌一棒子打翻一个群体,贬低一个行业。记者应具备推动医疗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做到心中有大局,笔下才会更审慎。在报道时,要做到立场公正,避免预设立场,同情患者,放大细节,诱导采访。

3.2报道有方法,情绪要理性

目前,大众媒体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采用的都是患者投诉,然后再跟进事件发展进程进行全程报道,患者所讲的话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这样线性的报道方式往往由于线索来源单一而导致事件只能呈现出部分事实,缺乏整体系统的综合分析思考。每一起医疗事件都像一个麻线团,错综复杂,准确报道需要深入调查,责任认定更需慎之又慎。只有将医疗事件归置于就事论事的框架内,避免过度延伸事实、渲染情绪,才有可能清晰地发现事件的走势与脉络,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评判。多角度、多线索、多方信息佐证,引入第三方机构客观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确保信息准确,确保报道不偏不倚。

3.3素质要提升,伦理要遵循

记者的专业素质是确保医患报道客观准确的重要因素。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纸旗下一些著名记者都是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行医执照的专家型记者[3]。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目前从事医患新闻报道的记者多数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们对于医疗的认识非常浅显,有的记者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弄不清楚。记者应加强医学专业素养,提升辨识能力并勤于向专家求证,不轻易采信单一信息源、不猎奇、不追捧、不抢发,独自思考,理性判断,这些才是确保医患报道准确客观的重要保障。

另外,记者报道医疗纠纷时应遵循应有的报道伦理。偷拍、偷听等非常规手段,甚至蒙骗采访对象,断章取义,这些都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所谓新闻伦理,简单地说就是记者在下笔前要仔细思考这条新闻的意义是什么?会给社会大众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当事人是我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思考,报道才能符合人性。有悲悯心、尊重别人、将心比心,这是做一个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影响到千家万户,充分的采访、扎实的调查、公允的立场,永远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这期间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舆论引导,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获益的必将是每一个普通群众。

[1]任大刚.医患冲突与媒体报道到底有多大关系[EB/OL].(2016-05-13) [2016-05-25].http://news.xinhuanet.com/ comments/2016-05/13/c_1118859378.htm.

[2]孙振领,黄芳.媒体视野中医生形象变化与医患关系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1).

[3]刘国庆.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失范现象探析[J].青年记者,2014(35).

猜你喜欢
医患舆论医生
最美医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