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以“女子酒店遇袭”为例

2016-03-01 02:29张若云徐海霞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利益

张若云 徐海霞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探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以“女子酒店遇袭”为例

张若云 徐海霞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任何一件引发网络舆论的突发事件,其发生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网友言论的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内外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络舆论。网络热点能从浩瀚的信息中浮出,基本上都折射出公众强烈的诉求,它能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认同。

网络舆论;公众;网络媒体;微博

2016年4月3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内发生女子被袭事件,经当事人在微博发文痛诉事发经过之后,引发网民疯狂转载和评论,掀起一场不小的网络舆论风波。

被袭女子在该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终在她大声呼喊求救后得救,陌生男子逃走。在发布长微博之后的几小时内,微博话题迅速蹿升至微博社会榜首位,24小时内已积累了11亿多的阅读,160多万次的讨论。

那么,“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短期之内引起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对此事件剖析,我们可以得出网络舆论是如何产生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其巨大影响力的。

1 热点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

1.1事件的非常态表现

1.1.1嫌疑人的身份和动机成谜

案情本身疑点重重。据当事人叙述,她来京办事,并不认识该陌生男子,更不会有仇家报复。那么,这个强行对她拖拽的男子是谁,他是如何进入酒店内层的,他的目的何在?这些未知的问题引发了网友的兴趣。

1.1.2当事方的“怠慢”

此事一出,网络上立刻有不同的声音涌现:有的在呼吁维权的艰难;有的在指责酒店的冷漠;有的在质疑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如此等等。这些舆情的发展,使事件变得更为复杂,也为事件本身增添了公众的关注度。

1.2事件隐含深层的利益相关点

1.2.1涉及公众利益

舆论的参与者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以及利益多少来决定自身参与舆论活动的态度与行为,人们还会以事件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程度来决定自己参与舆论活动的程度[1]。

女子遇袭后,酒店方与相关部门的“冷”处理无疑是社会公共部门的失职。酒店方无法保障房客的人身安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被袭者一人的利益,更是整个社会公众利益。网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了社会机制更加完善,为了自身利益得到保障,都绝不会袖手旁观[2]。

1.2.2拷问人情道德

普通新闻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舆论事件,在于其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或者触犯了公众的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了常规的伦理道德[3]。

在这个长达3分半的监控视频中,女子被陌生男子掐脖子、揪头发、强行拖拽,期间并不是没有第三者经过。酒店的保洁人员站在离两人两米左右的地方进行劝阻,未果直至离开;从电梯下来的数几位酒店房客目睹事件发生然而直接走掉;只有一位女房客面对弯弯的大声求助,观察许久伸出援手。

视频真实还原了事发过程,看到的观众一定会埋怨这些“路人”,“为什么不救她?”这就回到了之前热议的社会问题中,“老人摔倒不敢扶”“拍摄男子溺水全程未施救”……人情的冷漠、道德的缺失,舆论再度将“道德”标签贴在这件事上时,网民关注的范围扩大、关注程度也水涨船高。

1.2.3突出女性安全问题

像“弯弯”酒店遇袭此类涉及到社会利益的突发性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一般具备极强的冲击力并包含有特定人群的强烈的情感诉求。

弯弯是一名女性的化名,更是整个社会女性的化身,许许多多的网民看到这样的遭遇之后,为她忿忿不平的同时,也为自己或身边的女性深深地担忧。“女大学生回家途中失联”“女性舞蹈教师夜跑惨遭杀害”……这样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女性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此时,关注该事件的网民被称为“潜在利益相关者”,在接触到事件具体内容后,往往会产生上述的“角色代入”倾向,即假设日后自己也会遭遇与当事人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在这种潜在利益受损的心理支配下自然也会选择发表舆论对事件本身表达强烈的褒贬[4]。

2 借助网络媒体扩散

在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技术赋予了个人以前所未有的发声权力,正是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网络传播下,此次“酒店遇袭”事件才得以迅速曝光并在短期内博得海量关注。

现今,网友言论之活跃、之规模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内外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前几年无法想象[5]。

2.1善用微博

在此次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播载体正是新兴媒体软件——微博。

2009年至今,一种新的网络舆论形态“微博舆论”崛起,在传播效果方面发挥了惊人的效果,“V”字微博成为“意见领袖”,具有极大的煽动性与号召力。很多网友通过微博的跟从“链接”形成群落,构成了一个小型的时政论坛或新闻平台[6]。

事发后短短几十个小时内,遇袭女子发布的视频点击量已达到647.2万,微博转发量达8.5万,法制晚报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话题,阅读量超过20亿,讨论量232.8万。

在微博上,有很多博文只是网友的个人私事和感受,有可能完全不能引起其他微博用户的注意,但有些个人事件被“晒”出来之后,可能升级为大家广泛关注或参与的社会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获得如此高的网络关注,正是基于新媒体的巨大传播力。

2.2网络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一出,立即引起网民热议,铺天盖地的转发与评论形成一股巨流冲击着传统媒体,迫使传统媒体立即追踪报道事态的发展。酒店方于4月6日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央视和诸多地方媒体都参加到会并进行了报道。网络媒体又予以全网转发,网友通过微博又进行跟进、爆料和深挖,传统媒体再跟进、再深挖,形成前所未有的滚雪球效应[7]。网络传媒和新闻传媒的互动与配合,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追踪此事件,浩大声势使网络民意急剧放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冲击力被极大强化,并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2.3网民推波助澜

正是凭借百万网友的转发、评论,该事件的原委才逐渐浮出水面。因此,网民在舆论活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 结语

经过此次突发性事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民要善于利用网络、正确利用网络,积极地、健康地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1]卿立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2012.

[2][3][4]黄永林,喻发胜.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3).

[5]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

[6]颜纯钧.博客和个人媒体时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7]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张若云(1992-),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传播学;徐海霞(1990-),女,山东临沂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理论新闻学。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