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非理性表达的成因及引导

2016-03-01 02:29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民舆论

赵 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非理性表达的成因及引导

赵 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的声势也越来越浩大。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许多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容易走入非理性表达的误区。本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了非理性表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约束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网络舆论既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同样有消极、极端、偏颇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正如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对于技术影响的断言,“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技术之于舆论,同样如此。一方面,网络技术为网民畅所欲言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这种缺少约束、恣意表达的空间,也为网民宣泄表达、非理性表达提供了机会。

1 网络舆论中非理性表达的成因

网络舆论表达的一个极端就是非理性表达。非理性表达往往来源于某个或某些网民对于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在缺少对该事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仅仅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发表看法。这种看法的表达并非以理服人,而是采用言语辱骂、讽刺、夸张等方法,带有较强的情绪性与攻击性。这种表达通常置理性与冷静思考于脑后,只凭借当时的情绪,迅速在网络舆论场中引起共鸣,导致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倾向更加明显。

1.1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对网民道德的约束

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社会中道德、舆论的约束,不必担忧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相违背,也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代价。因此,在匿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展现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与其真实的社会角色不相符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谩骂、诽谤的言论,偏激的观点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网络无疑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理想场所,成为许多人情感宣泄的空间。

1.2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的威力增加

定势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对某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刻板印象则是对于某个种群的固定看法。在网络舆论空间中,这两种效应被无限放大,其威力也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例如,当下公众对于城管、医生、记者的偏见,即便没有对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要涉及到了这几个职业,网民总是骂声一片。例如,“男子胸腔手术后出院,第二天右肾‘失踪’”的消息一经出现,人们立刻将枪口对准医院和医生,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言论中不乏有非理性的表达。而当该消息证明为虚假新闻之后,愤怒的网民感觉自己似乎受到了媒体的玩弄,很快又将矛头对准记者,言语更加不理性。

1.3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

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审查传播信息的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决定哪些信息可以继续流通。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充当把关人身份的往往是接受过相关教育的编辑、记者。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准发挥着把关、过滤、筛选新闻的作用。而在网络上,“把关人”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加,让传播中重要的一环趋向边缘化。在网络中,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将身边发生的新闻上传至网络。再加上许多商业网站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更倾向于发布吸引人眼球的新闻。这个过程缺少把关人,很容易导致舆论错位,使非理性表达泛滥。

2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引导

2.1网民: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甄别信息的能力

在网络上,传媒营造出的环境让人们眼花缭乱,真假难辨。针对这种情况,网民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以此来提升自己甄别信息的能力。正如文化规范论认为的那样,大众传媒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成道德文化力量来为人们提供解释社会现象的“参考框架”。在不知不觉中,人们会以此“参考框架”为蓝本,审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特别是针对网络上充斥着的虚假信息,网民更要培养自己独立鉴别的能力,避免偏激、僵化与人云亦云的行为,维护网络上言论阵地的和谐。

2.2网络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应当培养社会责任感,从源头上对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把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情况的出现,与充斥网络的虚假新闻、偏激的新闻导向不无关系。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应当坚守社会责任,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要求。在发布报道的过程中,要重视议程设置的正确性,建立健全严格的新闻发布、把关、审查机制,尽可能避免非理性表达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及时采取幽默、调侃的方式,引导非理性言论朝着正确的导向发展。

3 结语

在重大社会事件后,网络舆论一方面可以推动事件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声音。这些非理性的表达使网络舆论环境充满暴力、偏激、极端的情绪,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网民必须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甄别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体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网络的纯净与和谐。

[1]刘冰.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J].新闻知识,2006(11).

[2]孟维.试论中国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网民舆论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