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与大时代的革命——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看蔡楚生导演的个人风格

2016-03-01 02:29张馨月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张馨传播学院抗战

张馨月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小人物与大时代的革命——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看蔡楚生导演的个人风格

张馨月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蔡楚生是中国近现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均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电影的“人民性”,表现了其极强的个人特点。同时,以群众喜爱的“苦情戏”的形式表现电影主题,使得他的很多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蔡楚生;个人风格;“苦情戏”;现实主义;电影

1 苦情戏题材受欢迎

蔡楚生导演被认为是最擅长表现苦情戏的导演。苦情戏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即使在现代的电视荧屏上仍充斥着很多黄金档苦情戏,而且这些戏多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近代的中国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封建社会在瓦解的同时,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政府腐败,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此,当这些现实映射到电影中时,那些苦难便戏剧化地表现和深化出来,给人一种切肤之痛的感觉。

“苦情戏”之所以能在中国长期盛行,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特别擅长“苦情戏”,“苦情戏”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由于“苦情戏”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其在荧屏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二,观众特别爱好“苦情戏”,仿佛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而,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片赞扬声中,田汉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虽然作者企图‘从一个人的遭遇看中国抗战’,但我们很遗憾地还不能从它看到真正中国民族抗战的悲壮的史诗。毋宁又看到一个以抗战为背景或‘配角’的古老的《琵琶记》型的人情戏。”

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14日,《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三个多月,创造了解放前中国电影卖座率的最高纪录,观众达70余万人次,连盲人亦要买票去电影院听戏。当然,“苦情”绝不是这两部影片叫好又叫座的最主要原因。蔡楚生导演的写实风格以及时代背景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才是电影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2 故事结构宏大又严密、覆盖层面广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诗性的电影宏篇巨制。整部影片时长三个小时,在时间跨度上,从八年抗战一直到结束,长达八九年之久;在地理位置上,从上海到武汉再到重庆再回到上海,根据战火的不断延伸以及后来的消逝,蔓延了长江上下游几千里的距离;在社会涉及的广度上,影片主角一户人家的所有家庭成员,涵盖了当时的上层社会、中等阶级和底层人民,导演通过表现主角一家的命运,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展现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全景图。而这一宏大图景的每条线索都跟主要人物张忠良有关,结构严密又不失每个故事的独立性。故事讲述了抗战前期女工素芬和饱含爱国热情的夜校老师张忠良的故事,二人相爱并诞下一子后,张忠良跟随部队一路西撤,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而素芬则带着儿子和婆婆回到了乡下。

3 独特的两条平行叙事线索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蔡楚生导演用了两条平行叙事线索。一条以素芬为线索,通过素芬在婆家的经历,展现了沦陷区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艰苦卓绝的抗争。被鬼子压榨而代表乡亲们去求情的公公被残忍杀害后,素芬带着婆婆和儿子从上海来到了乡下,再从乡下到上海,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一心痴盼丈夫张忠良能回来。“逼上梁山”的弟弟张忠民加入了游击队,后来跟随游击队回乡剿灭了杀害父亲的鬼子。最后,他与同学,同时也是游击队队员的婉华结婚,这二人是本片所有人物中唯一让人觉得有希望,有未来的人物。或许也是蔡楚生导演故意做了这样的设定,不至于让人全然丧失信心。本片在人物设计上均有很强的独立性,这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众多配角有自己的存在空间和生活环境,既不显得繁杂,也能因此展现更广阔的现实。

另一条线索展现了张忠良在重庆的生活,在蔡楚生导演的镜头下,他与沦陷区的妻子在镜头之前相互切换,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将两条线索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多层次对比:张忠良的背叛和素芬坚守的对比;张忠良本人前后的对比;张忠良两任老婆加一任情人的对比;张忠良和素芬的爱情以及张忠民和婉华爱情的对比等。同时,还运用闪回等镜头,表现了张忠良前后的巨大差异。

本片采用开放式结局,这正是蔡楚生导演最擅长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渔光曲》一样,其中一位主人公死亡,剩下一片人或唏嘘,或控诉,或伤痛。开放式的结局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或许苦难就此终止,世界开启全新的篇章,或许苦难还将继续,几个主人公继续在时代和欲望的夹缝中沉沦挣扎……导演并没有正面给我们讲述故事的结局,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礼物、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送给了台下千千万万的观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千万万的中国观众或者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都能从这部经典之作中收获他们最有感触的部分,延伸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最好的结局”。这或许就是经典之作历经几十年依然打动人心的奥妙之处。

[1]李少白.忆蔡楚生并说其创作[J].粤海风,2005(5).

指导老师:陆庆平

张馨月(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

猜你喜欢
张馨传播学院抗战
神奇的“太阳雨”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张馨予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张馨予调配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