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中影像语言的叙事能力

2016-03-01 02:29赵牧笛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剪羊毛段落纪录片

赵牧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电视纪录片中影像语言的叙事能力

赵牧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近年来,影像的叙事化倾向成为电视创新的亮点。影像叙事是通过镜头来形成信息的有效传递。电视影像叙事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发挥影像的叙事功能,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应该引起电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影像叙事;镜头组合;场面调度;空镜头情景再现;影像色调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1]。受到电视传播形态的影响,电视纪录片也日渐表现出故事化、情节化的趋势。其实,在最早的纪录电影《北方的那努克》中,就已经体现出了纪录片影像语言的叙事能力。片中的捉鱼、捕猎海象、建筑冰屋等场景虽然都涉嫌摆拍,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会在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故事化、剧情化的特点,但这不在本文探讨之范畴。本文试图从电视影像本体入手,分析电视影像的叙事能力,挖掘其影像背后的深层意蕴。

1 何谓影像叙事

影像叙事,就是通过镜头来形成信息的有效传递,它通过一种“可经历的过程”给观众一种仿真的人生体验。

电视是影像的艺术。影像语言是充满活力的,它作为电视最基本的语言,是电视叙事化的有力补充。当前,众多电视节目在追求内容故事化的同时,却忽略了影像语言本身的叙事能力。长期以来,电视片的创作忽视影像本体的表现力,认为电视影像的叙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影视剧中,而把解说词作为提升电视叙事能力的主要手段。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电视解说不是独立完成事件报道的主要元素。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不能过度依赖解说,影像本身的叙事能力才是电视工作者的基本功。

2 电视影像叙事的表现方式

2.1镜头的组合编辑

影像叙事是“过程性”叙述,而“过程性”是通过镜头的组合编辑实现的。电视片中的镜头组接是有逻辑关系的,并不是按照解说组接。“在过程性较强的电视新闻中,画面的叙事上、逻辑上的要求比解说词更要严格、苛刻得多,不能注意这一点,新闻传播最起码的清晰、准确传达信息的任务都不能完成。”[2]

例如,纪录片《藏北人家》中一家人剪羊毛的段落很好地体现了镜头组合的功能。这个段落先后由磨刀、牵羊、捆羊腿、男人剪羊毛、女人剪羊毛、小孩玩羊羔等一系列镜头组接而成。这一段落长达2 min,但是解说只有三句。剪羊毛这整个事件是由这一系列的镜头组接来进行叙事的。这个段落是整个影片中最为活跃的一场,因为在这里观众看懂了而非听懂了剪羊毛。每个镜头都可以传达出一定的信息量,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整个段落就产生了1+1>2的效果。

2.2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

镜头是电视影像语言的基本单位,不同的镜头表达着不同的内容。然而并不是只有不同镜头的组接才能形成影像叙事,单从镜头本身也可以完成叙事。这具体体现在纪录片中以长镜头拍摄的纪实段落中。长镜头的运用多是为了连续记录人物的生活状态或事件的发展顺序,从而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性和现场感。同时,在一个镜头内部进行场面调度,可以让观众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取更多信息。

例如,系列纪录片《香港十年》。在第一集讲到香港的“回归宝宝”张心柔时,就用了这样一个长镜头:镜头先从前景的张心柔开始拍摄,然后摇向心柔背后的爸爸,同时焦点变换到爸爸身上,而此时爸爸抬起头看了一眼前景的张心柔又回头看了处在后景的心柔妈妈,身在前景的张心柔站起来,镜头再次变换焦点至张心柔身上。解说词也配合着镜头分别介绍了张心柔、爸爸、妈妈。这个镜头的功能是叙事,目的是叙述清楚张心柔的家庭环境。整个镜头长度为19秒,但观众并不会因为这样一个长镜头而感到乏味,因为这个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和解说词配合的天衣无缝,观众看完之后在获得真实感的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信息。

2.3空镜头不空

电视纪录片经常用到空镜头。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空镜头都是用于介绍环境以及为了补充解说词空档的万能镜头,其本身没有叙事能力,导致越来越多的观众不用看电视,只听电视就能明白。但其实,空镜头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隐喻的功能,其叙事能力远远超过解说词本身单调的解说。

在纪录片《哭泣的骆驼》中,母驼产下一只小白驼却拒绝喂奶,兄弟两人要寻找乐师来拯救小骆,路人让他们沿着电线杆走。此时镜头里远方的草原上出现了电线杆,当代表现代文明的电线杆和古老的蒙古草原同时出现,这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冲击。他们需要沿着电线杆走,这也象征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一种征服。这些镜头具有很强的隐喻意义,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使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很好地体现了电视依靠画面来进行叙事的特性。

2.4情景再现

近年来,情景再现这一电视表现手法被广泛运用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的创作中。虽然这一表现方式仍然存在争议,但传统的讲述方式手法单一,叙事乏味。在实际拍摄中,很多时候需要采用人物扮演和数字技术来还原事件原貌。事实上,“纪录片所应追求和表现的绝不应该是一种刻板的真实,而是一种通过创造地利用现实后,所达到的深度真实,这种真实应该是一种社会和文化意义层面上的真实。”[3]

以纪录片《大明宫》为例,它是在一所宫殿的建造与毁灭的讲述中完成了对一个朝代历史的叙述。历史是一个太宏观的概念,若使用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必将枯燥无味,即使通过数字技术让观众体验大量视觉奇观,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说明与叙事之间的矛盾关系。影像的视觉冲击力并不能取代影像叙事的作用。于是,导演通过展现大明宫的历史来讲述唐朝的兴衰史,用大量演员的扮演来复原大明宫的历史场景。虽然是碎片式的史实扮演,但每个历史故事讲述都以制作故事片的手法拍摄,用大量的“情景再现”片段代替了枯燥的史料展示和单调的解说词,使纪录片的叙述呈现“剧情化”,强化了场景的逼真性,也更加注重了观赏性。

2.5影像色调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色彩,人们在五颜六色的社会中生活。而当我们习惯了这种彩色世界时,原本无意义的颜色也被人为的赋予了某种含义。例如,红色代表热情、兴奋,绿色代表生机、希望,蓝色代表寒冷、忧郁……这些颜色背后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样,色彩也是影像画面造型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在人们对生活中的颜色逐渐建立了对等的心理认同感的时候,影像可以通过对色彩影调的控制来实现叙事。

例如,纪录片《幼儿园》,该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纪实,按春夏秋冬顺序展开;另一条是访谈,简短的访谈穿插在纪实片中。在这些访谈中,记者问到生活、家庭、国际时事等一系列问题,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都给予了回答。与纪实段落相区别,访谈段落的画面都做了去色处理,并调成黄色色调。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色彩斑斓的,他们的想法也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在采访段落中,人们看到的却是这些似乎幼稚却又内心成熟的小大人。他们的回答不是人们想象中孩子应有的表现,而是成人世界的翻版。同时,暗黄色色调的叠加会产生一种复古的效果,它不像黑色色调那样单调与冷清,在让人产生回忆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丝温暖。导演采用这样的色调处理正是符合了他的意图: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当所有人看到这群孩子的回答时,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些回答处处显露出成人社会中的痕迹,同时也反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

3 结语

电视影像语言的叙事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列举的并不全面,但不管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叙事方式来完成影像叙事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要不断思考与挖掘电视影像本体的表现力,让影像自身说话,用电视影像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现故事应有的内涵,这才是电视影像叙事的本质所在。

[1]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6)

[2]任金州,马莉.电视新闻摄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钟颖.关于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争议[J].东南传播,2010(7).

猜你喜欢
剪羊毛段落纪录片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第十回 搭讪的老者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当前剪羊毛应该注意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原野奇谈(五)剪羊毛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