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正剧”看历史剧的改编

2016-03-01 02:29赵志飞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于正历史剧历史

赵志飞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从“于正剧”看历史剧的改编

赵志飞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于正作为一名编剧,其改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虽然多因为颠覆式的改编被冠以“雷剧”的称号,被人所诟病,但其却能收获超高的收视率,成为电视剧改编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历史剧是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剧的改编正是社会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转变的见证过程,通过整理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积累改编经验,创造出既有正确价值导向又能收获超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作品。

“于正剧”;历史;改编;视觉文化;商业

电视是一种新媒体,其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却成果显著,时至今日,其已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之一。以电视作为载体的视觉文化逐渐成为21世纪一种主导文化,这种视觉文化用W.J.T米歇尔的话来说,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变”,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尤其是对历史剧的改编上。

美国电视理论家罗伯特·麦基曾经指出,“历史剧是将过去打磨成一面观照现在的镜子”,也就是说,历史是今天的解释、补偿与照应。所以,对历史剧的改编,正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是人民诉求的一种反映。以往对历史剧的界定,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历史剧在创作时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戏剧性事件,并适当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补充,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当今时代综合性的大趋势使得这一界定的外延不断扩大,本文所说的历史剧是指包括含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或是含古装拍摄等与历史剧有关的内容。下文以于正剧为例,来窥视一下历史剧所反映的现实,看一看改编历史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于正剧”的利弊

1.1“于正剧”的优点

2008年7月,于正开始以编剧和制作人的身份参与电视剧创作,至今,其创作的作品已有二十多部,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画面和主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特点,诠释着“于正出品”四个字。

首先,从情节来看,采用了“青春叙事”的模式,将多男追一女的爱情故事层层铺开,这就抓住了电视剧的主要观众——年轻女性,满足了其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另外,跌宕起伏的情节,俏皮、诙谐的叙事语言,增加了电视剧的趣味性,而且剧中现代元素随处可见:晴川回忆大学学到的化学知识自制炸药,从皇陵逃跑;僖嫔穿旱冰鞋跳舞来争得雍正皇帝的宠幸,这种将现实生活镶嵌于历史中的创作手法,让观众在历史剧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子。

其次,从人物选择来看,其主角多是在历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人,比如《陆贞传奇》中的陆贞,《美人天下》中的窦漪房。同时,所用演员颜值非常高,帅哥与美女搭配,将影视艺术的视觉性及形象性特征放大,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外观的迷恋心理。

再次,其图像是华丽唯美的交汇,精致的妆容、妖艳的服饰、唯美的场景,这些视觉形式的完美化,备受年轻一代人的追捧。

最后,其基调往往是暖色调的,亲情感人,爱情专一,事业上兢兢业业,有不服输的韧性。主题励志感人,回归了传统道德,使得虽然在剧情上有雷人的一面,但仍然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以上即是“于正剧”的特点,它反映了现代人的诉求,也适应了商业社会视觉文化的需要。

于正还十分重视营销策略,从出道至今,其作品在情节、人物和画面上都着重突出“于正出品”四个字,与湖南卫视的合作也强化了其品牌化。品牌成熟之后,于正注重系列产品的开发,让其作品受到受众的持续关注,例如,在《宫锁心玉》播出后,于正又借助良好势头,连续出品了《宫锁珠帘》《宫锁连城》等系列剧。另外,还通过外围话题扩大市场份额,成功借助舆论的优势,为自己的作品制造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商业社会,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快节奏了。所以,不管怎么说,于正剧的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1.2“于正剧”的弊端

“于正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视觉文化的发展潮流、商业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诉求,但是,这并没有造就于正改编剧目的完美无瑕,反而由于其过度重视商业社会的市场需求,过分以观众为导向,逐渐出现媚俗甚至庸俗的倾向,从而忽视了作品的价值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在于正所改编的历史剧中,不乏颠覆式的例子,如吕雉爱上项羽;东方不败与令狐冲谱写情缘;北齐的亡国女相变成了颇有政治才能的辅佐者,残忍的昏君也成为治国有方的痴情明主,等等,种种改编都与历史或是经典相悖,成为南辕北辙的异物。虽然,这样颠覆式的改编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成为收视率的保证,但是,一味颠覆就等于对一切的毁灭,经过短暂的热潮之后,终究不能成为经典。

于正改编的历史剧多为系列剧,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审美想象原则,审美想象作为观众审美心理中重要的一环,是扩大作品审美意蕴的重要心理机制,而系列剧缩小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加重了电视符号的暴力力度,使观众成为电视剧的奴隶。一部缺乏观众审美想象的作品自然在艺术价值上大打折扣,最终沦为被人诟病的糟粕。

2 “于正剧”对历史剧改编的启示

商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它关心的只是改编后电视剧所带来的收视率,以及收视率背后的人民币,电视剧成为编剧和制片人之间一场利益的交易,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历史出现了颠覆,故事出现了漏洞,这样,原作的唯一性与权威性就消失殆尽了。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不断“出新”“出奇”,历史剧离历史愈来愈远,艺术作品的价值越来越小。最终“电视成为了一种暴力符号”,再加之视觉文化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和消费意识霸权,这使得许多改编电视剧变得浅显和庸俗,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传统文化中的理性被视觉所带来的感性所替代,名著中的思想精华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发扬。于正的《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作品已经显露出这些弊端,成为批评的对象。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于正剧”在经过商业化浸透后,已经成了披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励志剧,其中心是以观众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剧的繁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值得当今的电视人学习。另外,其在营销策略、形式美的追求上也颇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是,其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一味以观众为导向,忽视了文艺作品对观众的价值导向作用,势必会将作品推向一个极端,离传统文化愈来愈远。对于历史剧的改编,首先要重视艺术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创作出积极健康,尽量符合史实的作品,而不是让影视作品成为收视率的奴隶,囚禁在低俗、平庸的牢笼中。我们也相信,历史剧改编中出现的“雷剧”现象,只是我们通向既有收视率又有艺术价值作品的尝试。

3 结语

“于正剧”既有自己的优点,又有为了商业利益,一味迎合观众,从而产生低俗、平庸的弊病,但它也是对历史剧改编的有益尝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为我们更好地改编历史剧提供宝贵的经验。

[1]马玲,汪明香.电视剧循环营销模式研究——以“于正剧”为例[J].现代视听,2014(10).

[2]王哲.视觉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于正剧”等“雷剧”收视狂潮怪象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法]布迪克·皮埃尔,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赵志飞(1991-),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和影视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于正历史剧历史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于正新剧《盛唐攻略》改名《大唐女儿行》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于正抄袭在美国会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