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刀鱼与写作文

2016-03-03 22:15张凌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刀鱼挑刺鱼刺

张凌辰

今天和女儿聊天,听说她在学校午餐吃了刀鱼。我问她:“你会挑刺吗?”“当然会啦!”女儿轻松地回答。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前几天在岳母家吃饭的情形。

那天,岳母也是做了女儿爱吃的刀鱼。老人家顾不得自己吃饭,紧着把一块块鱼挑好刺后往女儿碗里夹。妻子看不过了,说:“妈,她都多大了,你让她自己挑吧!”岳母笑着说:“我整好了,她不就省事了吗!”

女儿开始自己吃了,吃得很香,也很快。我一瞧,她只是吃了鱼中间的两三条整肉,剩下的全都扔到了装鱼刺的小盒里。

“你这不是浪费吗!都捡回去,把鱼肉吃干净!”妻子的语气严厉而不容辩驳。

女儿脸色很难看,撅着嘴,不吃了。

“来来来,姥姥把这些都吃干净!”善良的岳母总是在危难时刻出手相助。

我赶紧说:“妈,我吃吧,我吃吧!”

接下来,女儿就着些花生米把剩下的饭吃完了,没再吃刀鱼就下桌了。

我一边吃着她给我留下的“残鱼”,一边接受岳父的批评。

“你们俩也是的,不给孩子挑鱼刺,还嫌孩子吃得不干净,那孩子还能吃好吗!你看,就吃了几粒花生米。这么好吃的鱼……一会儿给你们带回去,明早再给孩子吃。记着,把刺都挑好了再给孩子!”

第二天早餐,刀鱼热好了,没有挑刺就摆上了餐桌。女儿吃得津津有味,刺挑得也算干净,就像前一天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我长舒了一口气——看来女儿吃鱼的能力已经不用我担心了。

吃鱼挑刺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仔细想一下,吃鱼时把鱼肉留下,把刺吐出来,还要干净,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想完成这个任务,至少需要舌、齿、唇、腮、喉几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有时还要加上手眼才行。更重要的是,通常情况下,把刺从鱼肉里找出来分离开的过程是在封闭的口腔中完成的,全凭触觉。在这看似短暂的几秒钟内,各器官与脑之间要经历几百次信息传递——翻找、判断、分离、送到唇边、吞咽没刺的那一部分、吐出刺、再来一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成长过程。

在孩子需要具备的众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难培养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极难观察指导。很多时候,成年人讲了很多方法,却并不知道儿童是否学会了,用答卷的方式能检验的思维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方式是“做事”,在儿童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推测他的思维是否进入了最佳状态,并相机指导。而且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儿童就可以边做边悟,边反思边调整,最终形成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在学校体制教育中表现并不出色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却时时处处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孩子在大量的实践做事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越做经验越丰富,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质的飞跃。这样的人成功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和韩国、日本等国家被统称为“筷子国家”,其他地区的人不如“筷子国家”的聪明,这已是国际共识。其实,筷子可以使人聪明的原理与吃鱼挑刺一样,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年地“操作实践”,都是要经历不会——尝试——失败——思考——调整——成功的过程,也就都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着人的思维。

多年来,有许多家长向我咨询如何能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问题。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读书、行路、做事。读书这一点已经被家长们广泛认可。行路能够开阔视野和心胸,为写作积累素材,现在许多家庭不遗余力地带着孩子旅游,也有这样一层目的。但“做事”就落实得不好了。像我的女儿吃鱼一样,长辈们要么是想方设法帮孩子排除一切困难,留给孩子的只剩“傻瓜式”步骤了,不用动脑筋也能完成;要么就总是很着急,看不得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横加指责,严重地打击他们的探索欲,使孩子自卑,习惯放弃。在这样的环境中,何谈思维的成长呢?天长日久,孩子积累的词汇、技巧、素材越来越多,但没有相应高度的思维将这些零件统筹整合,它们就只能是散在那里,永远也成不了一件精美的作品。

一条鱼吃完了,如果仔细瞧瞧,鱼刺没准也是一件精美的作品。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刀鱼挑刺鱼刺
鱼刺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鱼刺卡喉怎样急救
挑刺儿
首批“家养”刀鱼最快2018年春季可上市
长江刀鱼价格疯涨
讨厌的鱼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