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洋流的分布和地理影响”为例探讨“合作学习”模式*

2016-03-04 20:34张海庆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洋流黑板同学

张海庆

(绥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以“洋流的分布和地理影响”为例探讨“合作学习”模式*

张海庆

(绥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尖子生的精益求精,还能帮助后进生克服畏难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愉快的情境中探索发现,在竞争的气氛中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它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本文以“洋流的分布和地理影响”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一下“合作学习”的魅力。

我在晚课辅导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太差,简直是一片空白。一些知识难点,你在前边讲解时他怎么也听不懂。到下面一走,他问。你一讲,明白一个;又有人问,再讲,又明白一个;又一个问,问的还是这个。我灵机一动,让前面问的同学来,给讲一讲。讲清了,好;讲不清,几个人一起来,老师再讲。虽然如此,老师又劳心又费力,效率还是很低。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

期中考试以后,我将班中同学分成了6个学习小组,大体上是6个高分的同学任组长,剩下的平均分到各组当中。每个组长同学有两个副组长帮忙。(副组长由小组内成绩虽然不如组长,但头脑较灵活,不认死理的担任。)

对每个小组的要求是:组长、副组长带头学习,起传、帮、带的作用,一旦组员在学习中有不解之处,要先和同桌研究,再问组长或小组长,组长和小组长分析讨论后还解决不了或讲不清楚,拿来问老师。这样拿来的题目比较有代表性,提高了老师的指导效率。平时学习都要合作交流,注重讨论。组与组间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进步大。

我戏称:这是“孙悟空效应”——老师好比孙悟空,小组长、副组长就是悟空身上的毫毛,关键时候,“一身化为身千亿”,起的作用非常大。有了学习小组的介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效率逐渐有所提高。一个问题提出来,几个同学研究着答。有时因同一问题两人意见不统一就展开辩论,常常高潮迭起。但是教学实践当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请看——

案例实况:

1.“前奏”:

10月末,我开始对“洋流的分布和地理影响”一课进行准备。教学目的里很重要的一条是识图分析、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点要求师生互动。为此我在课件之外还自制了一盒纸板做的陆地模型,想让学生贴在黑板上以衬托海洋轮廓。其它象导课设疑、授课、板书、总结、练习、作业等无一不是精心设计。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上课。

2.“协奏”与“变奏”

11月6日下午1:00上课了。老师导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洋流的分布和地理影响。学新课之前,给大家看个潘多拉的盒子,抽出来一张——“哦,亚洲!”我把亚洲贴在黑板上。再抽一张,“是非洲!”“好,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也有了,南极洲大陆在这儿!”每小组抽出三名同学合作将各洲贴好(可以商量、研究,其他同学坐镇指挥),我预计这一步骤用3—5分钟,然后讲洋流。

可是看吧,只见黑板前乱成一团,全体都在笑着。有抡着“大洋洲”就往欧洲的位置送的,管“南极洲”的不知南极半岛应朝哪一边了,有说不对不对,指点江山的,有说图册呢,照世界地图来吧。于是手忙脚乱一番之后,完成任务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去了,这一番由“大乱”到“大治”的过程用了10来分钟。我一直在袖手旁观,如果各大洲都分不清,学习洋流有何意义!

找几个同学上来协助老师进行人工“板块漂移”。终于弄好,所有的人都吐口长气。可是我又做出一件令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又从盒子里拿出一对“南、北美洲”,而且还坚持要大家想办法贴在黑板上,怎么办才合适呢?

全场静寂。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大合唱”和“独唱”

想法子解决问题嘛,群情如沸。终于三小组一个平时很淘气、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小声嘀咕:“贴左边……”左边?正确!可是为什么?嘀咕声音自信了,变得高昂起来:“因为地球是圆的!”“对啊!……”一片恍然大悟的样子。于是皆大欢喜。大西洋、太平洋全是完整的海域,世界展现于众人面前。以上又用了约10分钟。

趁此热情洋溢之时一鼓作气引出旧课中大气环流中的风带让学生填入图中,由此可推得洋流的大致走向。再加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和“陆地形状制约”这两个因素遂得各大洋洋流流向简图。约6分钟。特殊点出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约3分钟。

每个洋流都叫什么名字呀?下节课再说。洋流的名字可以不知道,但它的性质你得知道:低纬向高纬流去的,来自于温暖之地,是为暖流;高纬向低纬流来的,来自于寒冷之地,是为寒流。寒、暖流对沿岸有什么影响吗?关于洋流的地理影响结合实例讲了约10多分钟。剩下的时间虽不到5分钟却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原因是一道练习题:澳大利亚小孩杰克在悉尼的海边玩,拾到一个漂流瓶,打开一看,里头有秘鲁小朋友的一封信。杰克写了回信放入瓶中,封好后投入大海。问,秘鲁小朋友有可能收到此信吗?

我将这道题讲述给了大家,同时在黑板上做出澳大利亚悉尼海港的记号。小组讨论又开始了。有的人没等深思就抢答说不可能;有的说能收到,一问具体路线,漂流瓶流着流着就逆流而上了。这怎么行?于是挠挠头笑着坐下再分析,当令人满意的答案出现时,本课结束了。

4.尾声

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同学们起立向老师说再见。好多同学余兴不衰走上讲台在黑板前指指点点。我把纸板拆下来,粉笔画的洋流图依然还在。我问,你们看看,大西洋的洋流系统和太平洋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说,怎么,是一样的啊。是呵,洋流模式图就是这么抽象出来的呢,可是这些我打算下节再说。

结语

若单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来评价,这节课有缺陷:不但前松后紧,而且有些教学任务没完成,比如,关于大洋环流的模式图和各条洋流的具体名称都没来得及讲,结尾还有一个练习和一个作业都被临时砍掉了。但是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并且互动贯穿于整一堂课,使本节课有了“灵魂”,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毫不费力地领会了相关知识,而且获得了一定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本案例是“合作学习”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子课题项目“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及典型案例”,批准文号:1608110041B-JXXWYJ16A0359。

猜你喜欢
洋流黑板同学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黑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