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6-03-04 22:07□鲁
理论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鲁 力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鲁力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需要个体拥有意义感和价值感、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有效的心理压力化解技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都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3.007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需要有生命的意义,人不能忍受没有意义的世界,每个人都会追求人生的意义,都会给自己设定人生的意义。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指出的,如果人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就会陷入焦虑之中,就会对人生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心理危机,破坏心理平衡。生命的意义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就如同肉体需要食物和水一样,精神需要生命的意义感。生命的意义感并不能通过自然科学知识产生,虽然自然科学知识可以为人的生命意义感提供帮助,归根结底生命的意义感属于人文世界,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哲学,它可以为人生提供意义感,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启发生命的价值感。生命的意义感首先来源于生命的价值感。如何认识生命本身是一个重要课题,如果把生命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把人体看成是一种机器固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显得太机械呆板,把生命价值看得太低,对于人的尊严未免是一种极大的贬损,不利于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那些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大都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他们已经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感,觉得人生无可留恋。如果把人看成一具肉体,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满足肉体需要,那么很容易感觉到人生的无价值,因为人的肉体欲望是无限的,由于个人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人的肉体欲望大多时候受到限制得不到满足,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讲就是“本我”受到抑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人生命的一种价值感。首先是正确认识生命,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无限宝贵,人生难得,所以要珍惜生命。圣经认为人体是按照上帝的模样造成的,所以具有神圣性,这是西方人对于生命神圣性的说明。而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生命来源于天地,天人同构,天是生命价值的来源。人的生命是秉承天命而来因而具有神圣性,人生是一件神圣的使命,要完成天命赋予的责任。对生命神圣感有所体会的人就会感到生命的价值感,对生命有高度的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人贵论”对于认识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极有启发性。《孝经》说:“天下之性人为贵。”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的善性因而远比禽兽高贵。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董仲舒说:“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激发人生的使命感。人生的使命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意义,激发人生使命感可以赋予人生意义。生命本是神圣的,有意义的,这只是人生意义的一个来源。生命的意义还来自人生使命。不同的文化赋予人们不同的人生使命。基督教赋予基督徒的人生使命是荣耀上帝。伊斯兰教赋予信众的人生使命是信奉真主安拉。佛教赋予信徒的人生使命是获得觉悟超脱生死轮回之苦。虽然不同的文化赋予的人生使命不同但是这样一种人生使命感的灌输确实可以起到提高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教的只是一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并没有宗教信仰。我们要给大家灌输的人生使命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人生使命不是为了个人享乐而是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会给人生一些重要的人生使命感。如佛家所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人生“精忠报国”、“兼济天下”、“养亲致孝”等人生使命感,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人生最为重要的使命是“忠”和“孝”。忠就是忠于国家民族,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孝就是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堂堂正正做人,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两种人生使命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使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这两种使命感,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感。

启迪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样能带来生命的意义感。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沉浸在对美的追求里,科学家陶醉于真理的世界里,宗教家为至高至善感到兴奋,这些对真善美的追寻会让人感到人生无限的乐趣,这种精神的乐趣同样是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启迪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感。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无所事事,只会摧毁人的意义感导致人生的虚无感。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点精神追求,才不算白活。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榜样,他们并不在虚无中度过人生,而是在追寻真善美的过程中享受人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孔子发愤向学、乐以忘忧是求真求善的表率。王羲之、怀素等人毕生研究书法,忧乐以系之,其求美之心无以过之。真善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继承传统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让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都会感受到的。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正说明积极的人生态度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悲观的心态则有损身心健康。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发展就是出现了专门研究积极心理态度对人的身心影响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实验证明了那个古老的结论,那就是积极的心态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因为心态积极就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身体机能,使人感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使人更加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消极的心态就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反应迟钝、免疫力下降。中国传统文化利于培养现代人积极的心态。

培育积极的理性。积极的态度首先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而不是一种盲目的态度。积极的思维模式并不源于盲目乐观,而是植根于真理。只有理性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对未来抱有信心。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一种乐观哲学,为人们积极的心理提供了理性的支撑。中国传统辩证法认为,矛盾对立面总是相互转化的,《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虽然会有曲折有反复,但是向前发展的趋势是确定不移的,就为积极心态提供了理性根源,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传统辩证法尤其注意从事物的对立转化来看待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消极的事物所谓“祸兮福所倚”,从祸患中看到福气,从困难中看到机遇,把本来是消极的事物从积极方面来理解,把坏的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一种积极的理性,认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战胜自然灾害。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传统辩证法并不主张消极的态度,并不认为人应该消极地听从天命忍受灾祸。相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消极的态度是源于对世界错误的认识。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论语·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主张清心寡欲的道家其目的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通过无为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悲观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站不住脚,没有市场。

引导积极的情绪。积极的理性认识还要转化为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也属于积极心态重要的一部分。积极的理性认识和积极的情绪并不能划等号,有时候一个人明明从理性上知道不应该消极但是情绪上还是感觉到消极,比如有的人面对一次面试失败,明明知道这再正常不过,而且面试的那个单位发展前途也一般,但仍然会感觉情绪低落。积极的情绪就是一种高昂的激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充满热情充满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积极的情绪,首先是通过升华的手段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比如古代文人遇到悲伤的事情就挥笔抒写心中的块垒,有的是笔走龙蛇,用书法艺术表达心中的不快,用书法艺术表达心中的不快,如书圣张旭“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有的是写一首诗、写一首词,如诗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把负面情绪排除出去了,积极的情绪就容易产生了。这种艺术化的方式同时也就是对负能量的一次升华,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推动力,于是消极的情绪反而变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创作的心理能量。

激发积极的行动。心理问题很多都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产生的,只有通过行动改变不如意的现状才能获得心理的重新平衡。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积极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来化解心理问题。行动会产生力量,行动会让人的心理能量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人们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传统文化中积极行动的榜样有很多。司马迁指出:“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极端困难,普通人看来极端绝望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积极的行动,把困境变成了顺境,他们为历史所承认正是在困境中的行动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积极行动的正能量。《颜习斋言行录》有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鼓励人们积极行动。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影响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凶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人们普遍处于过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烦躁、抑郁、焦虑、不安、愤怒、沮丧、悲观、消沉等等,会使人丧失自信,消极被动,百无聊赖。在压力之下,人的生理也会有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等。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但是过大的压力使人难以承受,导致多种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如何化解生活和工作压力是现代人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有助于人们化解心理压力。

学会笑看人生。面对心理压力,如果思想上能提前有所准备,就会大大缓解心理压力给人带来的困扰。正如罗斯福所说的“使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化解心理压力首先要认识压力,从理智上来正确看待压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压力的看法与现代心理学非常的契合。中国古人早就看到人生中时时处处会碰到压力,压力的产生是必然的。《庄子》说:“人之生与忧俱生。”《增广贤文》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肯定会面临压力,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既然压力是人生的常态,那么就不必为此感到忧虑。害怕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既然人生有压力是正常的那么就不会因为害怕压力而产生新的压力,坦然面对压力,与压力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超越性精神境界对于超脱人生极有意义。如面对人生的价值实现问题,孔子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乐天安命”等主张,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庄子更为洒脱将人生看成一场幻梦“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齐物论》)。无论是孔孟还是老庄,他们对于人生都具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所以他们能够无入而不自得,不会患得患失。

懂得一眠而足。睡眠是消除疲劳、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而调查表明,40%的现代人都有睡眠障碍,近两成的人饱受失眠之苦。当人们遇到压力事件时,情绪高度紧张,首当其冲的是睡眠质量,很多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或者是睡眠表浅、易醒、早醒。中国传统睡眠文化对于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解决睡眠问题有较大启发作用。中国人以睡眠为强身健体之要,“一觉闲眠百病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又说“早睡早起身体好。”《笠翁文集》曰:“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古人认为,睡是一种天然养生法,眠是一种人生享受,所以古人历来重视“睡方”、“睡诀”的探求,所谓“不觅仙方觅睡方”。至于“睡诀”,中国人提倡“先睡心,后睡眼”,认为睡眠是一种精神调节,只有降伏其心把心静下来才能进入睡眠的美妙境界。

学会放松身心。面对巨大的压力,有的人采取吸毒、飙车、暴力等极端方法来缓解。这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然而这只会加重压力,使问题更为严重。要化解压力必须有正确的放松身心的办法,最好是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使身心得到放松。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超越性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有助于放松身心,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方式对于调节现代人紧张的情绪很有帮助。身体放松的办法有打坐、练太极拳、练武术、抚琴、书法等等;精神放松的方法有抚琴、丹青、静坐、钓鱼、养花、读书等。这些方法虽然不关涉功利的目的,然而却也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大用,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休养生息保持机体的活力。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另类的放松身心的办法。三国时代刘备面临战争的巨大压力下通过编织草鞋来化解压力。关羽边下棋边刮骨疗毒。晋代的陶侃每逢遇到忧虑之事就将砖头从屋外运到屋里,然后又从屋里运到屋外。这些方法虽然另类,可是十分健康,没有副作用。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5]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身心愉快,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痛苦不堪。维护心理健康,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讲求人伦人道的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精神对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积极沟通。沟通是人的本性需要,只有通过沟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人的智力和心理才能得到发展,人的自我意识才能得以形成。沟通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沟通可以满足情感需要、深化自我认识、使个性更加完善。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人际沟通的重要意义有许多论述,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就会促使人去积极进行人际沟通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易经》中说:“上下交而泰”就是说上下得到良好的沟通就会吉利。《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一起沟通交流就会对学业有帮助。《论语》开篇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人际交流沟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孟子》指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相互沟通通功易事才能是社会发展的正道,拒绝沟通封闭自己行不通。

化解人际冲突。冲突是人际交往双方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需求等不同而引起的互相反对的交互行为。人际冲突随处可见。人际冲突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破坏性。提升人际关系质量重要的一环就是化解冲突。传统文化关于处群的许多内容,有助于化解人际冲突。传统文化中有“久而愈敬”之说。《论语》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欲敬之。”就是说能够化解冲突,人际关系得到不断地改善。传统文化中化解冲突主要办法有:第一,“求同存异。”传统文化并不认为和谐就是没有矛盾,而是这种矛盾处于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不被激化。第二,“忠恕为本。”对于他人的过失,抱着一颗宽容之心,对于自己的事业,抱着一腔忠诚,忠于自己的人生职责。第三,“以直报怨。”对待仇怨要从原则出发,该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不因为别人对自己有仇怨就故意给别人使坏。

营造和谐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离不开整体的社会氛围、群体氛围。假如在一个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国家或者是一个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社会,人人自危,那么就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氛围,只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提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合性的文化,在人际关系上讲求五伦的各得其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在人群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领导的要关爱下属,做下属的要尊重自己的领导,父母要关爱子女,子女也要孝敬父母。中国人所注重的人伦关系是人与人相处中的一种共同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才能成为人,离群索居的不是神就是兽。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既然生活在人类社会就要讲求人伦,也就是人际和谐之道。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景芝,宗健梅.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河北学刊,2003,(2).

[3]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4]施铁如.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J].现代哲学,1996,(1).

[5]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1.

责任编辑刘宏兰

作者简介: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法学博士,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D008)。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3-0038-04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