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三策略

2016-03-05 03:07浙江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323900何永广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0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课本题目

浙江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323900) 何永广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三策略

浙江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323900)何永广

数学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留空间、有效指导、细处着手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培养策略数学语言

阅读,总是和语文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以及课堂当中的互动交流情况,而忽略了数学阅读。要想提高学生提取、整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预留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不同,并不是简单地读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先出示古代名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算出了答案,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但是他们也想早点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中的例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学生推导出了之前名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公布“鸡兔同笼”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指导,优化阅读方法

学生刚开始对数学阅读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优化数学阅读的方法。

1.动口与动手相结合

阅读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一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如果能同时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对于概念、定义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加上着重号、标出关键词等;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则可要求学生画一画,用具体的图形描述抽象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时,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2÷(56-48)=4(小时),4× (56+48)=416(千米)。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重读题目,先找出关键词,再想方法画一画线段图。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很快发现了32千米并不是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差,从而发现错误,顺利解决了问题。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一些教材内容涉及课本知识的延伸、应用及数学发展的小故事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后,可适当将学生思维延伸至课外。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后,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圆,在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教师让学生先读一读,同时给他们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要求上网搜索关于圆的相关知识,把关键的内容摘抄下来,第二天组织课堂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了他们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细处着手,形成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培养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很多学生不认真读数学书,导致对很多知识点理解不透彻、不完整,造成数学学习困难。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差倍”应用题时,我让学生读一读课本,找找差还可以怎么表述?学生带着问题读了课本中相关的内容,找到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2.培养阅读数学题目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还没有读完题目就开始解题,容易造成解题错误,而且当遇到相似的题目时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解题前至少要读三遍题目。第一遍通读后能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第二遍读后要能复述题目意思;第三遍读后要能找出数量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数学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进行数学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责编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0-069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课本题目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鸡兔同笼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