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湘中旅游的灵魂

2016-03-06 12:50石潇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娄底41700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湘中梅山湖南

石潇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娄底 417000)

梅山文化:湘中旅游的灵魂

石潇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娄底 417000)

梅山文化承载了湘中地区有形的历史和无形的精神,是湘中旅游的灵魂,也是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纽带。梅山文化覆盖的湘中三市——娄底、益阳、邵阳,既地缘相邻、历史同根,又文化同源、民俗相通。应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以“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为平台,整合湘中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融合,打造集休闲养生、民俗民事体验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湘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梅山文化;湘中旅游;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

梅山文化是指至今为止仍存在于湖南中部的一种远古文化遗存,既有非物质层面的,如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滩头年画等非遗产品,也有物质层面的,如隆回花谣、紫鹊界梯田、茶马古道等等。而民间信仰的梅山教,以巫道杂糅、敬神驱鬼为特征,给梅山文化更添一层神秘的面纱。《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1]这是关于古梅山地域范围化外而治的经典表述。潭,即潭州,今长沙;邵,即邵州,今邵阳;辰,即辰州,今沅陵;鼎,即鼎州,今常德。古梅山地区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核心地带四市十县(市)区,包括今娄底市所辖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阳市所辖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益阳市所辖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以及怀化市的溆浦县,总面积达2.455万平方公里。1980年以来,先后在安化境内发现文化遗址34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3处,商周文化遗址5处,汉唐文化遗址26处[2];在新化境内也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磨制石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古梅山地区有悠久的人类文化活动史。近年来,域内神秘古老的民间文化、鬼斧神凿的山水洞穴、绿色养生的农作物和中药材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目光。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娄底、益阳、邵阳三市旅游收入的总和分别为324.15、405、410.6 亿元①。但是,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的瓶颈,湘中各地旅游各自为政,重复开发、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线路单一,不能像大湘西连片开发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本文拟从梅山文化与湘中旅游的关系入手,考察湘中片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 梅山文化及其内涵

学界认为,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支,早期属于南蛮少数民族文化,奉蚩尤为始祖。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汉:“其载于前史者,汉曰武陵长沙蛮,晋曰荆州蛮,宋、齐曰湘州蛮,隋曰獠,梁曰莫徭,陈亦曰莫徭。”[3]“有莫徭者,依山险为居,历来政不宾服”[4],与前文所述“梅山洞蛮,旧不与中国通”结合,说明世居梅山的是一支强悍、野性、不服王化的部落。在长达千年的封闭和隔离中“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5],以莫瑶为称呼的梅山蛮一直处于自立为王自生自灭的状态,同时形成了独有的梅山文化。这种状况直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年王安石经略南北疆,一并收复梅山,并在上梅置新化县,下梅置安化县。朝廷刚柔并用,恩威并济,多措并举,从武力慑服、谈判感化、思想教化、人口迁徙改善民生、管理社会化等多方面综合使力,才最终使蛮悍的梅山蛮放下千年的固执,走出尘封的蛮地,走出封闭与隔离,融入到中央政权中来。

宋代梅山开化后,佛教、道教及从长沙、株洲方向迁入梅山境内的江西庐陵文化,与梅山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佛道巫交织、独特性十分显著的后梅山文化。原土著未归服的族人不断向西南迁徒,使梅山文化影响的范围涉及到两广、云贵川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梅山原生宗教文化的踪迹。经考察发现,作为一种物质和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梅山文化广泛存在于湘中土壤和湘中民俗中。梅山峒民历来有“信佛老,尚鬼神”的传统,王逸《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鄂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据《安化县志》记载,下梅山地区在唐代时就建有五座佛寺,新化县志中记载的本县历史上的佛寺也有上百所之多。“自十月至腊月……多举行师巫庆贺、祈鬼祝事,谓之还愿”(《安化县志》)的活动今天仍旧如此,即便在今天的梅山地区,民间仍流行“庆娘娘”“还傩愿”“还都猖大愿”“傩戏”等民俗性宗教活动。而隆回花瑶作为瑶族活的化石承载梅山千年历史,紫鹊界梯田作为稻作文化的奇迹重现先民生活场景……这些民俗事项和历史遗迹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依据。

梅山文化以开梅山前后分为两个特色鲜明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梅山原居民为生存而艰苦卓绝、蛮勇悍励不服王化的阶段,时间为宋开梅之前大约1000年间。其文化特征在宋人开梅山诗中多有表现,如吴居厚《开梅山十绝句》描述的“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6],晁补之《开梅山》描述的“迩来梅山恃险阻,黄茅竹箭霾雾雨。南人颠踣毙溪弩,据关守隘类穴鼠。一夫当其扼,万众莫能武”。安化第七任知县吴致尧是这样描述梅山地域及文化的:“介于湖湘南北间,有两梅山焉。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猿猱上下;自五季弃而夷之。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不能自通于中华。”可见不能自通于中华是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二阶段为脱梅入湘、风雅并存的阶段,又称后梅山文化阶段。宋开梅山后,梅山原居民一部分往西南迁徙,留在本土的渐渐被汉化。其文化属性亦呈现为外来文化同化的趋势,同化的结果使得后梅山文化既保留了率性蛮勇、乐观浪漫的民族天性,又汲取了端庄大气、厚重典雅的儒家文化精华,致区域内人才辈出。“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的血性担当是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清一代“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国人才出湖南、湖南人才出湘中已是不争事实。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所举17位代表,除谭嗣同为浏阳人、章士钊为长沙人,其他均为梅山人,他们将梅山人自由浪漫的天性、蛮勇倔强的民性发展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从而开一代风气之先。

以此观之,梅山文化的内涵是历史的、发展的,它包含涵三个层面:其一,它是寻根的宗教文化。梅山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迁徙和流浪,需要借助仪式或信物来保留自己族群的信息,这就有了梅山经书和认祖归宗一说②。其二,它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地域文化。梅山地处四塞之省湖南的中心,地理环境十分封闭,但开梅山后,经历了脱梅入湘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使人才的成长呈井喷状,造就了湖湘文化的早期代表人物魏源(隆回人)、陶澍(安化人)、邓显鹤(新化人)等。其三,它是兼具浪漫性和务实性的世俗文化。这里的老百姓崇文尚武、生性达观,他们喊着号子劳作,放下锄头吟诗,习武成风且自成一派,大师辈出且独领风骚。梅山武术、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民间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二 梅山文化在区域旅游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梅山文化承载了湘中有形的历史和无形的精神,每一座山,每一处砦口,每一首民谣都在讲述一段故事,如紫鹊界梯田讲述的是稻作文化的奇迹,大熊山讲述的是蚩黄大战的历史传奇,而隆回花谣则成为瑶族最后的活化石。此外山歌、武术、傩戏等非遗传承项目,无疑使这些故事更为生动形象。娄邵益区域地缘相邻、历史同根、文化同源、民俗相通,如以梅山文化为纽带,促进娄邵益区域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高效开发,形成1+1>2的集合效应,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从而带动大梅山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是继湖南“长株潭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之后又一个协作区,区位优势明显,填补了湖南中部旅游的空白,既是湖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三市(娄底市、邵阳市、益阳市)旅游自身开拓的内在要求,市场前景广阔。

梅山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湖南旅游打造的品牌形象具有和谐一致和差异互补性。湖南旅游以“伟人故里,快乐潇湘”为口号,梅山历史传奇、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本身就是乐的文化载体,它们与湖南影视文化的嫁接特别是和互联网文化相加以后可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梅山文化保留的原生态景观给我们提供了依托乡村旅游致富千家万户的可能性。梅山区域涉及四市十县市区,人口近千万,相对比较贫困,其中新化、安化、隆回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涟源是省级贫困县。这里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规模小,农业产值低,依靠传统农业很难脱贫致富。该区域工业城市为资源消耗型城市,以火电厂、锑矿、煤矿、钢铁厂等为经济支撑,能耗大,污染高,资源严重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治理的代价非常高昂。现实呼唤一条符合两型要求、富有成效的扶贫路径。目前,区域内老百姓已渐渐认识到:屋前屋后的山山水水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新化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起的三联硐景区解决两个村3000多农户的就业、国贫县新化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旅游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开展旅游扶贫具有优良的带动性、长效性、生态性、成长性,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是一条科学的路径。

三 湘中片区旅游现状和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现状

1.有规划无规模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以梅山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交通配套,全面整合娄底、益阳、邵阳三市的梅山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梅山文化旅游通道,积极推进旅游产品精品化和特色化,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中心。”但是,由于各地对梅山文化的内涵、梅山文化与区域旅游的关系认识不一致,为了突出各自“特色”,尽快提升本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一味地夸大本地县域内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而且定位不明确、规模弱小、重复开发,恶性竞争已初露端倪。

2.有协议无协作

2009年4月,娄底、邵阳、益阳三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宣言。同年8月,省旅游局纪检组长高扬先带队到娄底开展“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 专题调研。9月,召开了湖南省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首届文化旅游艺术节,制定了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的合作规划,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市场推介会、梅山山歌大赛颁奖晚会、大梅山民俗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之后,组织了首届紫鹊界世界梯田大会暨大梅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其他县市也相应组织了一些活动,开发了一些项目。但由于缺乏行政统筹组织和独立投资集团,这种协作最终难落地。

(二)可行性

一是区域交通已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娄底、益阳、邵阳三市境内有1810省道、207国道、320国道、太澳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二广高速、长张高速、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岳临高速和湘黔铁路、洛湛铁路、沪昆高铁、娄邵铁路,娄益衡高速、安张高速正在修建。同时,该区域处于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承东启西的结合点,向东承接大长沙旅游板块,向西辐射大湘西旅游板块。“长株潭城市群”战略的深入实施,使湘中成为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并带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二是景点关联度大,便于串连旅游线路。例如从益阳到桃花江入美人窝赏百里竹海,进入安化骑马上青石板茶马古道品千两茶,翻越大熊山,直抵新化紫鹊界梯田、古桃花源和梅山龙宫,继续前行还有奇风异俗的隆回花瑶和高州温泉,魏源故里,再到冷水江西游记拍摄地波月洞当美猴王、涟源湄江“抬故事”,一路奇山异水、民俗风情相伴,尽享文化与大自然的恩赐。三是政府大力发展旅游,景区业态日益成熟。三地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打造。据统计,三地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4A级景区8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个,省旅游强县7个。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业态日益成熟,发展氛围越来越好,旅游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率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率都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

本文写作过程得到课题组成员毛攀云、高玉泉、刘辛田、陈琳等的文献支持,特致谢!

注释:

①娄底、益阳、邵阳三市2012—2014年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

②1980年代中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研究所所长雅克·勒穆瓦纳(中文名李穆安)教授在法国图奴兹市郊东南亚移民聚居区的瑶族移民处发现钢笔手抄汉字巫书《又到游梅山三十六洞念》。定居图奴兹的东南亚瑶族移民还保留有为过世老人举行“梅山法会”仪式的习俗。他们认为本族人不论在哪里去世,其灵魂都要回归梅山祖居地,且要依次拜访梅山36洞洞主和10殿冥王,才能最终与历代先祖会合并安居。《又到游梅山三十六洞念》抄录的就是仪式所涉及的地名、人名和瑶族师公指引亡魂回归梅山、游历36洞和10殿、并找到安魂之地时所吟唱的唱词。

[1]脱脱,等.二十五史·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8.

[2]安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安化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M].长沙:岳麓书社,1992:551.

[4]梁书·张缵传[M].成都:巴蜀书社,2013:179.

[5]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6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0657.

(责任编校:彭巍颐)

Meishan Culture: The Soul of Tourism in Central Hunan

SHIXiao-chun
(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Culture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s Meishan culture bears the tangible history and the invisible spirit of Central Hunan,it is the soul of tourism and the best promoter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es in this area. Meishan Culture is dominant in the three cities: Loudi, Yiyang, and Shaoyang, which are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and share the same history, cultural origin and customs. Therefore, we have to remove the barrier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tegrate tourism resources in Central Hun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es, build a beautiful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rural China where tourists can enjoy leisure and wellness, experience different folk customs, and take sightseeing trips, taking "the greater cooperative tourism zone featuring Meishan culture" as the platform, so as to further the integ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Meishan culture; tourism in Central Hunan; greater cooperative tourism zone featuring Meishan culture

2016-06-28.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梅山文化与湘中旅游融合发展研究”(xsp2015061617)。

石潇纯(1965—),女,湖南新邵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区域文化研究基地编审,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女性文化。

G642.0

A

1673-0712(2016)06-0029-04

猜你喜欢
湘中梅山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湘中大云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梅山
梅山情
湘中民歌研究现状综述与思考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