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与两晋诗歌

2016-03-06 12:50刘晓毅邵阳学院期刊社湖南邵阳42200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园山水

刘晓毅(邵阳学院 期刊社,湖南 邵阳 422000)

上巳节与两晋诗歌

刘晓毅
(邵阳学院 期刊社,湖南 邵阳 422000)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以后淡出人们的视野。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有关上巳节的诗歌。上巳节诗歌的内容在西晋及之前以应制酬唱为主,而到东晋则侧重于阐释玄理。上巳节诗歌内容的变化跟玄学思潮影响下士人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上巳节;诗歌;魏晋玄学;士人心态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概起源于古老的巫术仪式。汉代上巳节开始兴盛,袚禊等巫术活动成为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魏以后,每年三月三日为上巳节的习俗固定下来,所以上巳节又俗称“三月三”。唐以后,随着与清明节的合流,上巳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诗歌创作来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个描写上巳节的高峰。本文从研究两晋与上巳节有关联的诗歌出发,探讨上巳节兴盛于两晋的原因,分析两晋上巳诗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探究渡江之后东晋士人的心态变化。

一 两晋上巳诗兴盛的原因

根据《周礼》的记载可知,水边袚禊,以求祛除不祥的习俗远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但当时人们主要还是从巫术的观念出发,而到东汉,临水袚禊的习俗不仅沿袭下来,还成了上巳节活动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后汉书》卷94记载: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1]3110

由此可知,上巳节在东汉已经非常兴盛,成了全民参与的一个重大节日。而与节日兴盛程度相对的是,纵观整个汉代乃至曹魏时期,文坛描写上巳节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至西晋才出现明确以“三月三”或“上巳”为题的诗赋作品,而后在整个晋代,以上巳节为内容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东晋出现了一个高峰期。晋代上巳诗的繁荣跟上巳节本身的兴盛密切相关,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官方提倡,借佳节召集文人赋诗传播舆论,以彰显朝廷和皇帝的威望。这尤其体现在三月三日应召而作的公宴诗中。上巳节是一个临水袚禊的佳节,也是一个举行宴会的好日子,到汉末三国时期,上巳宴会已经蔚然成风。如《后汉书》卷74记载: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1]2028

《后汉书》卷61记载:

绍于是引军南还,三月上巳大会宾徒于薄落津。[1]2381

到晋代,三月三日那天“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上巳节已经成为一个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的节日。在受欢迎的节日赋诗应景,是一个制造舆论的好机会,统治者可以把握这个机会,进行自我宣扬。晋武帝在海内一统、天下承平之后,继承上巳宴会的传统,将宴饮之所转入皇家园林,把临水之游变为园中之宴,在华林园召集文人聚会。文臣们应制赋诗,写出了一批述恩荣、叙酣宴,为西晋歌功颂德的作品,程咸《平吴后三月三日从华林园作诗》,荀勖《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从华林诗》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作。此后,皇帝在上巳节举办园中之宴应制赋诗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在整个晋代和南北朝时期都非常流行,这些应制诗占了上巳诗的很大一部分。

其次,上巳节受到士大夫青睐,文人雅集成为上巳诗的又一个重要来源。上巳节文人自发聚集赋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东晋。这跟东晋偏安一隅而又玄风大畅的时代氛围有关,士人们追求一种玄远的人生境界,讲究风神与风度,亲近山水跟自然。上巳节本来就是一个聚会的节日,游于户外,既置身于天地自然怀抱之中,又可行流水曲觞之乐,高朋相对,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饮酒作乐,一展名士风流。最著名的例子,自然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聚集于此,饮酒作诗,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以及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兰亭诗集》,后人可以从中一窥东晋风流。

集会作诗之外,还有诗人有感于上巳节,个人兴之所至而作的作品。上巳节作为当时的一大盛会,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诗人们很多灵感和创作欲望。上巳节在两晋的流行及其覆盖地域范围之广大,让它自然而然成为诗人们描写的对象。而后来随着上巳节衰落,描写上巳的诗也随之减少。上巳诗同两晋其他描写节日如七夕、人日的诗一样,包含了很多反映当时民俗的内容,如潘尼的《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就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盛会情况。

总之,上巳节盛行于魏晋,西晋统治者又开创了三月三日召集文人游园赋诗的传统,并被后世沿传下来,加上上巳节因其节日特色又得到文人雅士们的青睐,所以两晋关于上巳节的诗数量可观,其内容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二 两晋上巳诗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应制酬唱、歌功颂德,这主要体现在西晋的公宴诗中。在曹魏时期,曹植曹丕兄弟就经常举行带有文学创作性质的宴饮活动。这类活动较少带有政治色彩,娱乐性较强,类似于文人风流聚会,因此,其间的诗歌创作中虽附带一些歌功颂德的成分,但歌功颂德不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到了西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诗作的政治色彩强化,个人化色彩减弱,西晋三月三日经常进行的华林园集会所作诗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下面,以曹植的《公宴诗》和王济的《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2]449

蠢尔长蛇,荐食江汜。我皇神武,泛舟万里。迅雷电迈,弗及掩耳。思乐华林,薄采其兰。皇居伟则,芳园巨观。仁以山悦,水为智欢。清池流爵,秘乐通玄。脩罾洒鳞,大庖妙馔。物以时序,情以化宣。终温且克,有肃初筵。嘉宾在兹,千禄永年。(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2]552

对比以上两首诗,曹诗虽有对宴会主持者的恭维,但只是附带提到,主要对游园的热闹场面以及当时的景物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抒发逍遥适意的感叹,灵动而不拘束,个性突出。而王济诗歌的1/4用来歌颂晋武帝平吴事,对宴饮场面的描摹明显带有程式化的特点。华林园集会所作的上巳诗多用四言写成,这些作品力求典雅庄重,主要是为了显示晋王朝和皇帝的威严,因而千篇一律,同其他的应制诗毫无二致。

其次是对节日内容和节日场面的描绘。在上部分提到的应制诗中都附带提到了上巳日的节日活动,如“思乐华林,薄采其兰”“清池流爵,秘乐通玄”(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袚濯清川,汎彼龙舟”(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但园中之宴只是小部分人的狂欢,而华林园外的上巳日诗作则生动展示了节日的盛况,这些作品对当时上巳节的兴盛场面和节日的活动内容做了详细描述,对研究魏晋民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如潘尼的《三月三日洛水作诗》:

晷运无穷已。时逝焉可追。斗酒足为欢。临川胡独悲。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旗。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朱轩荫兰皋。翠幙映洛湄。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沉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2]767

上巳之日,百草荣发,万象更新,大家都打扮一新,出门踏青游玩。“朱轩荫兰皋,翠幙映洛湄”,说明人数众多,熙熙攘攘;“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临岸浣手、轻衣涉水是修禊的象征形式;“沉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可见当时已有上巳日野钓打猎的活动;“羽觞乘波进”,是行流水曲觞之乐;“素卵随流归”,可见上巳节妇女有浮枣乞孕的习俗。陆机的《日出东南隅行》描写当时京洛女子上巳出游、争芳斗艳,张华的《上巳篇》记录踏青之乐、丝竹宴饮之酣,这些都为后世研究晋朝民俗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

第三,对玄理的阐释,这主要集中在兰亭诗中。相比之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种种苦难,晋室南渡之后,社会坏境相对安稳,士族们在偏安心态的影响下,过着悠游自适的生活。谈玄论道,游山玩水,是他们生活中的极大趣事。上巳节是一个亲近自然山水的好机会,可以邀朋唤友,酌酒属文,文人雅士们常在这个节日聚会。《世说新语》记载郝隆为南蛮参军时,曾参加三月三日聚会作诗,还有“不能者罚酒三升”的做法。其《言语篇》第23条记载: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3]

可知名士们在聚会时,不仅作诗罚酒,还兼著清谈,引以为乐。东晋最有名的三月三日文人雅会,当属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会稽是东晋最重要的清谈中心之一,会于此的又多是善于清谈的名士,所以兰亭诗少不了对玄理的吟咏。以王羲之兰亭诗中的五言诗两章(其一、其二)为例: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2]895

第一章讲聚会缘起。宇宙悠悠运行的法则,谁也不能主宰,来非吾因,去非吾制,如何超越这个困境?诗人指出“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不如超越现实利害,顺理自泰,随遇而安,这是典型的玄理阐释。然而,细细体味,从中能发现东晋中期士人心态的变化,诗人们轻视世务,顺化自然,随遇而安,不复有建安时期的张扬个性和期待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也比前代诗人们要更平淡和超越。

第二章描绘的即是顺理自泰、超脱世务后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天地大美,自然呈现,回到自然,体玄悟道。正如宗白华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4]以山水为媒介,诗人们试图领悟老庄“自然”的精义,通达于“道”。

受借山水体玄的风气影响,上巳诗中出现了清新山水的景物描写内容。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一个与自然亲近的好机会,面对辽阔天地、茂林长川,诗人们在揣摩玄理时,会不由自主地把玄思投射到山水万物中。正如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所云:“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5]以玄对山水,使上巳诗中出现了审美性的景物描写。如:

春可乐兮。乐孟月之初阳。冰泮涣以微流。土冒橛而解刚。 野晖赫以挥绿。山葱倩以发苍。(王廙《春可乐》节选)[2]855

暮春濯清汜,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洄澜自净泶。临川叠曲流,丰林映绿薄。轻舟沈飞觞,鼓枻观鱼跃。(庾阐《三月三日临曲水诗》)[2]873

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渌醽漂素濑。悠想盻长川,轻澜渺如带。(庾阐《三月三日诗》)[2]873

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因流转清觞,冷风吹落松。时禽鸣长涧,万籁吹连峰。(孙统《兰亭诗》之二)[2]907

这些诗作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色,诗中的景物清新自然:或表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或写春涧幽静,情思渺渺;或记述巳日临水嬉戏之乐;或寓情于景,幽想长川。如果忽略诗作产生的年代,仅从诗歌本身内容去欣赏,很难看出玄言气息。

刘勰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山水诗实际上孕育于玄言诗,玄言诗促进了山水诗的形成。而上巳诗,实际上又是玄风促成山水诗形成的一个重要证据。

东晋诗人们谈玄论道,企慕老庄,试图超越俗世尘嚣,达到个体生命、性情、心灵的无限自由,于是留恋山水,希望融合自然,借山水通达于“大道”, 渐渐地山水融入玄言,成为玄理的投射,而随着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性欣赏的深入,山水的美渐渐独立出来,慢慢被人们所咏叹,从上巳诗的流变可以窥见这个轨迹。上巳节是游山水玩的好时机,万物复苏给人们以自然造化神奇的感叹,流水曲觞给诗人们超离俗世的风雅,名士聚集更是提供了一个清谈的好机会,东晋名士们因此对这个节日青睐有加。面对自然美景,言及老庄,思慕玄远,上巳诗的一部分自然成了抽象玄理的阐发,而山水之美、野游之乐同样给人以美的感受,于是上巳诗中审美性的内容出现,不像西晋时的应制枯燥。而后,随着人们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进一步体认,山水渐渐成为诗人们日常吟咏的对象,而不用借助于特定的节日,上巳节于是开始渐渐淡出诗人们的视野,到南北朝时期,上巳诗又成为应制的产物了。

东晋所有的上巳诗几乎都集中在东晋中叶,不像西晋上巳日应制诗的枯燥无味,而是更加形象化,要么借山水阐发玄理,追思古人,要么玄理和山水交织,山水之美也进一步被表现,这实际上代表了诗歌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性欣赏的深入,山水诗最后从玄言诗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态。

三 从上巳诗看东晋士人心态的变化

从西晋到东晋,上巳诗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歌功颂德和应制赋诗一变为文人的自发吟咏,这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从中可以窥见东晋士人们心态的变化。

魏晋时期是一个“自觉”的时代,从建安时代开始的“人的自觉”是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到东晋就逐渐为以主体心灵的自由所代替。

建安至西晋初叶,虽然魏晋玄学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已经慢慢建立,但在转型期间个体需要在变乱现实中努力追求自我独立、完善、超拔的人格,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冲突尖锐,在新与旧的冲突中文人们的抗争不免有几分惨烈。阮籍是参与建构玄学体系的重要人物,然而其81首咏怀诗却“厥指渊永,归趣难求”,隐于其中的是诗人难以言喻的苦闷。

西晋王朝短短几十年内,历经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文人们对新王朝太平盛世的歌咏还没落音,就被迫流离失所,遭受国破家亡的巨大痛楚。陆机、张华等一大批名士在政治风云变化中惨遭杀戮,加之西晋王朝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文人们的操纵,诗人们与政治关系密切,在紧张的权谋诡诈中难以真正获得身心的超越。而随着玄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对个性的体认往往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出现,如西晋奢侈成风,某些名士疯狂敛财的嗜好被认为是“随性适分”的表现,个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被认为是自信的充分发展,这是对欲望不加控制的时代。西晋前期应制酬唱的诗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了世俗和客套,这一时期的上巳诗也是如此。

随着哲学上玄学体系建构的完成,两晋之际与东晋初期,玄学向文学渗透,玄言诗开始出现,但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上巳诗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清丽可喜的作品,如庾阐的《三月三日诗》。

而到东晋,尤其是到东晋中叶,士人们早已经没有初期“新亭对泣”的凄惨心境,国破家亡的伤痛也随着东晋政局的逐渐稳定、经济的恢复而逐渐淡化,士大夫们过着优游卒岁的生活,无需担心经济和物质,于是清谈盛行,山水之游兴起。东晋名士们普遍出现了不同于前代诗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首先,由崇玄而尚想老庄,玄学开始进入到诗人的生活实践领域。老庄“自然”的精义被士人们无限阐发,达到精神的无限自由被士人们视为最真实最美好的人生境界。他们试图冲破俗世的羁绊,如王蕴之所言“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到达老庄超然无累的境界。老庄也被诗人们频频吟唱,兰亭诗中充斥着“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虞说)、“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 ”(曹华)这一类句子,在对老庄的吟咏和追慕之间,士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对玄学的接受从思想上转化为行为上的实践,跟西晋的繁缛文风和奢靡成风相比,东晋士人们更崇尚清简通脱。

而后,由思慕老庄欲求通于“大道”而出现“期山期水”的心态。要寻求心灵自由、精神超越,士人们需要在尘嚣之外寻找另一片天地。山水是冥和自然的最佳媒介,山水游玩使人“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发出“今我斯游,神怡心静”(王素之)的感叹,于是“凡我所希,期山期水”的心态出现,在“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的体玄问道过程中,感受“时禽鸣长涧,万籁吹连峰”(孙统)的自然神奇与美丽。

再者,文人生活进一步雅化,士人人格进一步独立,诗人心态更加平和超越。东晋世家大族们有着与皇室不相上下的社会地位、自给自足的庄园,还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良好的教育与优越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加上老庄逍遥无为、顺化自然的思想影响,东晋士人比西晋士人多出几分独立,而且发现了功名之外更多的生活情趣。

郭象曾言:“身居庙堂之上,心无异于山林之间。”这让士人们在“朝”与“隐”、出世与入世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吏非吏,隐非隐”的“朝隐”在东晋非常流行,谢安、王羲之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东晋王康琚在《反嘲隐诗》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于市。”出仕不再影响文人们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他们一方面生于“方内”,往往都身居高位,尽享荣华富贵,而另一方面,又超脱世外,经常论及玄远,文人们的视野开始从朝廷转向山林,向往更超脱自由的生活体验。

上巳节是一个远离朝政、亲近自然的好机会,高朋聚会、赏山阅水是士大夫们热衷的活动,流水曲觞、作诗罚酒是文人们独有的雅趣,在这天呼朋唤友,聚集风流,饮酒作诗,不用为集会组织者歌功颂德,可以畅所欲言,自然逍遥。正如王羲之所言:“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这种纯发自然、因为共同爱好而自发聚集的宴会,比华林园之宴、“金谷雅集”,要更自在和洒脱。兰亭诗以言及玄理为主,亦有描写赏山玩水集会之乐或感悟生命之作,其诗既无东晋以前上巳诗的应制无趣,也没有前代诗人的矛盾和忧患,而是更加平淡和超越,这跟东晋士人们的心态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0.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7.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808.

(责任编校:彭巍颐)

Shangsi Festival and the Poetry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LIUXiao-Yi
(Periodical Press,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Shangsi Festival wa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celebrated in the Wei,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nd began to wan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e Wei-Jin Period witnessed the flourishing of poetry about the festival. Before an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most of the poems about the festival were written at imperial command, and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poems were mainly metaphysical.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the poetr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mentality of the scholars and poe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ysics.

Shangsi Festival; poetry; metaphysics in the Wei-Jin Dynasty; mentality of the scholars

2016-07-01.

刘晓毅(1986—),女,湖南安化人,邵阳学院期刊社编辑,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编辑出版。

I222

A

1673-0712(2016)06-0083-05

猜你喜欢
林园山水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爱在一湖山水间
回乡
看水 听涛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大美山水
《山水》
山水怀抱
蓝色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