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显祖在抚州正觉寺的活动看儒禅相融

2016-03-07 08:12万斌生
关键词:临川汤显祖

万斌生

(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 抚州 344000)



从汤显祖在抚州正觉寺的活动看儒禅相融

万斌生

(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 抚州 344000)

汤显祖涉及故乡临川正觉寺的诗作颇多,从分析这些诗作入手,可以看出当时抚州儒生与正觉寺等寺院的关系十分密切,寺院已经成为儒生的书房、客厅、讲坛和外交窗口,由此亦可见证当时当地甚至整个社会儒家和佛禅的相亲相融。

汤显祖诗;正觉寺;儒禅相融

万斌生.从汤显祖在抚州正觉寺的活动看儒禅相融[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272-278.

Wan Bin-sheng.On Tang Xianzu’s activities in the Zhengjue te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Zenis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3):272-278.

1 汤显祖涉及故乡诗作中,记叙与寺院交往甚多

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至今为止,包括陆续发现的佚诗,汤氏存世诗作多达2 358首(据《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从中可以透视汤显祖的从故乡临川走向天下、又回到故乡的生平履迹,可以探究汤显祖从报国入仕受挫到专注戏剧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汤显祖的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故乡的篇章,涉及临川、金溪、宜黄、南城、乐安、黎川、东乡、广昌等地,尤以临川为多。临川的山水名胜、风物人情,莫不收纳笔下,如灵芝山、文昌桥、拟岘台、正觉寺、祥符观、沙井、谢家池、宝应寺(翻经台)、青云峰、西津、瑶湖、二仙桥、千金陂、红泉碧涧、灵谷峰等。略为检索,其中记叙与故乡寺院交往的诗作不少,仅在诗题中点明正觉寺(正觉院)就有八首,即《孟冬闲步后池园田,偶至正觉院》《与陈汝英送帅郎中,夜饮宿正觉院》《正觉院箨龙轩饮帅大仪得七字》《正觉寺示弟儒祖》《东莞钟宗望帅家二从正觉寺晚眺》(三首)《正觉寺逢竺僧,自云西来访罗夫子不及》。此外还有涉及临川南禅寺、广寿寺、宝应寺,金溪疏山寺(白云禅院)、石门寺等诗作多首,恕难一一列举。

汤显祖与故乡抚州以及寓居地江苏、广东、浙江等地佛寺交往密切,乃是时代风气使然。佛教自汉代由天竺经西域传入中原,大、小乘并存,派系繁杂;南北朝时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泛海东来,先见南朝梁武帝后渡江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驻锡传教,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禅宗教义逐渐与源于庄周的魏晋玄学合流,吸引了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谈佛论禅,禅宗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至唐初六祖慧能南下创立南宗,禅宗进一步崛起,并衍化出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宗,与儒、道三分天下,从皇家贵族、高官显宦到一般士人,谈禅论道蔚为风气,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隆盛不衰。就汤显祖所处明代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即在皇觉寺出家为僧,晚年还在朝廷设立“僧录司”,礼请僧人主持全国佛教事务[1];明万历首辅(宰相)张居正为一代政治改革家,“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以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2],他不但曾寄名寺院出家,并对禅隐云南鸡足山的“中溪山人”李元阳表示过“二十年后”功成身退、归隐林下[3]。皇帝、宰相争相礼佛,士人亲近寺院,儒禅兼修,汤显祖写下诸多与禅院有关的诗文,就很好理解了。

当然,研究汤显祖诗歌,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举众人之力不可。汤显祖诗歌风格古奥,用典甚多,不仅古文功底较浅的普通读者难以透彻理解,就是一般学者释注解读,也难避免讹误。笔者不揣浅陋,谨就汤显祖咏抚州正觉寺诗作兼及有关史料和诗文写点读后感,冀从中探寻晚明儒禅相亲相融的密切关系,以沧海一粟、芳林一叶,而求正于方家。

2 “偶至”源于心动,汤显祖青少年时与佛禅结缘

先看《孟冬闲步后池园田,偶至正觉院》[4]。这是一首五言排律,篇幅较长。作者先写时令:“秋日自孤清,云山好天气。酌水翠疑空,漱石寒犹未。”秋末冬初,云淡风轻、欲寒还暖,秋水翠绿澄明倒映碧空,濯洗着石头虽清凉而未寒彻。再写闲步时所见风中的林木、园内的花卉,远山近原,高低错落;农夫无闲日,春天就开始的田畴平整工程早已完工,冬季收获的农作物还在灌溉;农妇喂猪,牧童饮牛,一派忙碌景象。

诗的后半段,集中写了正觉院:

白林在空蔼,光云时叆暣。

通关一正见,开轩四无畏。

花幡妙女持,暗烛灯王乞。

欲借蘧庐住,复恐香厨费。

西眺但城邑,至人绝髣髴。

白林是佛寺名称,很多地方都有白林寺,此处代指正觉院;蔼,通假字,同霭;花幡,佛像前的旗幡;灯王,佛名,《法华经》作“云自在灯王”,《维摩经》作“须弥灯王佛”。蘧庐即旅舍,典出《庄子集释》卷五下:“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郭象注:“蘧庐,犹传舍。”髣髴,即约略、依稀。典出《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此段诗句意为:建筑在汝水河边、犀牛山上的正觉禅院,远看时云蒸霞蔚、金碧辉煌;进入寺院,凭轩四顾,视野开阔;寺中香客云集,花幡明烛,佛相庄严;本想寺中借宿,又怕打扰僧众,增加寺院费用;站立寺前往西眺望,临川城郭就在眼前;看世间众生芸芸,忙忙碌碌,像寺中高僧那样超脱绝俗的人真难看到啊。

汤氏早慧,12岁时即作有《乱后》诗,14岁补县诸生即中了秀才,21岁参加江西乡试中举,26岁在临川刊行他最早的诗歌结集《红泉逸草》。《孟冬闲步后池园田,偶至正觉院》即见于此书,写作年龄应在14岁后、21岁之前。诗题中,点明时处孟冬即秋末冬初,作者在后池园田散步,“偶至正觉院”有感而作。

说是“偶至”,其实是必然。为何说是必然呢?其一,汤显祖家居临川桥东文昌里,与正觉寺相距很近,不到两华里,随时都有路过可能。其二,正觉寺乃江西名刹,始建于唐代,相传由禅宗洪州宗(临济、沩仰等宗派前身)宗师马祖道一创寺,初名妙觉寺,后改正觉寺,又称正觉禅院、正觉院。宋、明两代香火极盛,宋代王安石数次入寺游览,并留下《题正觉寺箨龙轩二首》《城东寺菊花》诗作;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曾入寺品茶,并留下赞颂寺中甘泉的《醒泉铭》。晚明时期皇帝大都崇佛佞道,佛禅相容,寺院不仅是僧众禅修圣地,而且是文人墨客交往读书之处。汤显祖作为一代文宗,不可能不拜访先贤留墨的正觉寺。其三,临川文昌汤氏乃当地名门,崇尚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汤显祖祖父汤懋昭曾考取贡生,并受诏出任过安徽清远县丞。父亲汤尚贤是当地著名经学家和藏书家。但其祖母魏夫人一生崇信佛道,对她一手带大的少年汤显祖有很大影响。汤显祖在《伯父秋园晚宴有述四十韵》长诗中,曾写到汤家昔日景象“卧游仙袅袅,行乐醉乌乌。旧试朋簪合,新瞻佛座敷。”[4]汤显祖还写有记叙夫人吃素念佛的《内人入斋》诗:“不为成双学种麻,偶然闲独悔炊沙。清斋素服光如月,自赏香璎茉莉花。”[4]此诗首句,嗔怪夫人不和自己成双结对采桑种麻;次句是说夫人后悔煮沙做饭,徒劳无功。炊沙,出自唐·顾况《行路难》:“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食。”第三句,是赞颂夫人礼佛持斋后的清静圣洁;结句写夫人从容自在,念佛品茶。璎,即璎珞,指贯串珠玉而成的装饰品,此处代称佛珠。诗虽不无调侃之意,却也说明汤显祖家中的敬佛气氛。

就在汤显祖“偶至正觉院”后不久,明隆庆四年(1570)秋天,21岁的汤显祖赴省城参加乡试中举后,去南昌西山拜谢主考官张岳,顺路游览西山云峰寺,在寺中莲池照影时,将头上的束发银簪掉落池中。汤显祖写下五言绝句《莲池坠簪题壁二首》:“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虽为头上物,终是水云心。”“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4]诗中,表达了随缘向佛的出世思想。

3 凌云笔,借禅堂,正觉寺成为儒生的书房和论坛

青少年时代的汤显祖虽有出世之念,但这并非他的思想主流,汤显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是读书进取、入仕为官,实现报国安民的雄心壮志。他自许“某颇有区区之略,可以变化天下”[4],豪言“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4],对治理国家信心满满。

汤显祖少有文名,21岁中举人后更是名声大噪。明代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记载:“公虽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4]因此,汤显祖青少年时代就结交了许多朋友,如帅机、姜鸿绪、饶仑、周宗镐、谢廷谅、曾粤祥、吴拾芝、陈汝敬、沈懋学、梅鼎祚等,有临川、金溪、进贤等抚州同乡,也有安徽宣城等外地人,大都是当地名士,一方豪杰。汤显祖与文友常在抚州正觉寺相会,借用禅房读书,辩难切磋,交流心得,或饮酒赋诗,畅谈国事。《与陈汝英送帅郎中,夜饮宿正觉院》《正觉院箨龙轩饮帅大仪得七字》《正觉寺示弟儒祖》三首诗作,就是汤显祖和帅机等文友以及自己兄弟与正觉寺密切交往的见证。

帅机(1537—1595),字惟审,号谦斋。江西临川唱凯人[5]。与汤显祖、邱兆麟、祝徽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隆庆元年(1567)进士。历官浙江平阳知县、户科给事中、汝宁(今河南汝南)府学教授、国子监学正、工部主事、礼部郎中等职。文武全才,曾随军出征西夏,回朝时写下《平西夏颂》,诏任职史馆,升南刑部郎,迁南礼部精膳司郎中。从其履历可见,帅机迁职频繁,一直在小吏闲官圈子中打转,显然从政非其所长。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今传《南北二京赋》《阳秋馆集》40卷(存23卷)等。

帅机比汤显祖大13岁。汤显祖3岁时,帅机就中举了;帅机中了进士,汤显祖刚18岁。但临川乡里却将汤、帅相提并论,始称两人是“帅博汤聪两神童”,又将他们和邱兆麟、祝徽同列为“四大才子”。两人惺惺相惜,成忘年交。万历五年(1577),年过四十的南礼部精膳司郎中帅机回临川,与汤显祖等友人盘桓多日。汤显祖时年28岁,已经历了三次会试落榜的打击,与仕途坎坷的帅机心意相通,一连写了《与陈汝英送帅郎中,夜饮宿正觉院》《正觉院箨龙轩饮帅大仪得七字》《送帅机》[4]三首诗记叙这次相会,前两首诗题中分别标明了“宿正觉院”和“正觉院箨龙轩饮”。一宿一饮,吃和住都在正觉寺了。

与汤显祖一同迎送帅机的陈汝英,汤显祖在《与陈汝英送帅郎中,夜饮宿正觉院》点名了他的身份:“陈氏富貂珰”,身上穿戴貂裘,腰间佩系美玉,无疑是当地一位豪客。但这篇相当长的五言古风仅此一句涉及陈汝英,而且是为下一句写帅机作反衬:“吾兄自奇质”。其余全是写帅机和自己。“星郎既蘼盐,轩车岂遑逸”,既然习惯了安贫乐道、野菜淡饭,岂会对富贵不仁者心怀皇恐?表达了他们不以贫富易志的高尚品节;“语默趣非殊,泥尘道非一”,志趣相同的挚友,相对默然,一时竟不知从何开口;命运多舛,同处艰困之境,那一条路能让我们走出泥潭呢?生动地描绘了两人初见面的拘谨和对身处困境的思索。“不畏谈天辩,故是凌云笔。向暝息归轩,开灯坐玄室。”两人谈天说地,相互辩难,出口成章,下笔凌云;白天从借住的箨龙轩出去走走谈谈,傍晚回到轩中禅室,灯下打坐休息。“既谢樊中鹬,肯遵缝际虱。”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堂堂正正做人,笼中鸟不屑为,更不会做寄生在大人物裤缝里的虱子了!“芳兰对君酌,烟萝契应密。”帅机兄高才雅量,能和你交往饮酒的应该也是蕙心兰质之人。我们乃难得的忘年之交,更应珍惜如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使之更加紧密才是。“乍觉濠鱼得,俱忘塞马失。何日济苍生,相期采风实。”濠鱼之得不足喜,塞马之失何足悲,我们都该忘掉这些得失悲欢,坚守报国安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并努力去实现。

另一首《正觉院箨龙轩饮帅大仪得七字》,也是一首五言古风。此录于下:

十月天雨霖,寒虫愬秋毕。

香风紫檀厨,法水波罗密。

荷池屡经嗅,雪山未曾失。

轩虽箨龙旧,人希竹林七。

观君辩才相,颇同惠施质。

讵有香厨雠?且摘袛园实。

何肉等荒淫,周妻谢灵匹。

刍狗既同梦,中台岂殊秩?

祝发良已难,劳生几时逸?

从来厌出山,慈缘送君出。

箨龙轩,王安石在《题正觉寺箨龙轩二首》诗中,称之为“北轩”,可知位置在寺院北部;“山雨江风一披拂,箨龙还自有吟时”,说明箨龙轩雄踞犀牛山,面临汝水,江风山雨中竹林萧萧宛如吟诗,正切合“箨龙”之名;而“壶中若有闲天地”的“壶中”二字,点出此轩乃住持或方丈接待贵客品茶谈禅之处。帅大仪,即帅机。明制,主持祭祀事务的太常寺卿称“大仪”,礼部郎中一般称“中仪”,称帅机为“大仪”显然是出于尊重。“得七字”,应是汤显祖、帅机和其他朋友分韵作诗,汤显祖分到了“七”字韵,即平水韵入声“四质”。

与前首《夜饮宿正觉院》儒家语调不同,这首诗充满佛家色彩。诗的开头,点明时届冬令,再不闻寒蛩泣秋之声;接着写箨龙轩,紫檀木的橱柜,装满《波罗密多心经》等典籍;轩室墙上绘有佛家壁画,使人常闻七宝莲池的幽香,似见西天圣洁的雪山;箨龙轩虽显老旧,客人却是竹林七贤一般的人物;看眼前的帅机先生,既有唐代高僧辩机和尚的宽仁醇厚,又有战国名士惠施的多才善辩;辩久了,谈累了,香积厨中有素斋,还有寺中田园自产的水果,谁会跟美食有仇呢?“何肉等荒淫,周妻谢灵匹。”何指梁代的何胤,周指南齐的周颙;何胤爱吃肉,周颙有妻子,二人学佛修行,各有所累。要想修行有所进境,就必须减少食、色之欲。诗的最后六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久困场屋、壮志难伸的愤懑。“刍狗既同梦,中台岂殊秩?”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典出《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台,即尚书台,又称尚书省,其长官尚书令即后世宰相,此处泛指高官。卑微的百姓被朝廷视为草芥,寒门士子虽有理想也难实现,高官们尸位素餐、无不享受丰厚的俸禄。“祝发良已难,劳生几时逸?”祝发,即削发出家。出家既不易,在人世辛劳度日何时轻松过呢?“从来厌出山,慈缘送君出。”本心厌恶出山陷身名利,现实中我们却都在追求功名为国效力,这是帅机先生也是自己的佛缘和宿命啊!

七律《正觉寺示弟儒祖》,则是一首劝学诗:

汝兄才地本无余,长日东皋自秉锄。

为道三荆悦同处,仍从双树偃精庐。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万卷苦人难一一,三车时听讲如如[4]。

汤显祖有弟儒祖、奉祖(凤祖)、会祖、良祖、寅祖五人,儒祖是大弟,字醇仍,后为郡廪生(秀才),曾任太常博士。此诗首句是说,你哥哥我本来就很平庸、没有超人才华,为了生计终日亲自在东郊田园躬耕务农。东皋,指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秉锄,即把锄、持锄。次句是说,我们兄弟遵循道统友好相处,但这不够,应该学习佛祖苦修的精神,栖身书房潜心读书。三荆,是说荆树虽有三杈而同一株干,喻同胞兄弟;双树,娑罗双树之略称,佛祖入灭之处,由于佛祖具大愿心即菩提心,才能悟道而得正果。精庐,指读书讲学之所。《后汉书·姜肱传》:“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徵君。”李贤注:“精庐即精舍也。”《魏书·儒林传·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第三句是说,早晨窗前照镜,眼睹白发难掩愁容;晚上烛光之下,连家中的仆人也规劝我们好好读书。苍头,代指仆役。汉时,仆役皆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汉书·卷七十二·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结句是说,万卷经籍,再苦读也难一一读完,必须去芜存真,努力探求真理。三车,谓牛车、鹿车和羊车,出自《妙法莲华经》,喻普渡众生之愿,大小随缘。如,理的异名;如如,指永恒存在的真理。

汤显祖在正觉寺赠弟劝学诗,是抚州寺院成为当地儒生书房的又一佐证。同样可作佐证的还有《南禅寺寻饶仑不见》[4],说明除正觉寺外,抚州城东的南禅寺,也是儒生聚会所在。其实,魏晋以降,儒生将佛寺做书房者比比皆是,名人轶事史不绝书。南朝梁代的刘勰早年家贫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人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写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唐宣宗李忱,青年时为避难,逃到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后来登基为帝,勤于政事,颇有作为;名相狄仁杰,年少时曾在寺院读书十年,学有所成,才进京应试;茶圣陆羽,小时候成为孤儿,被竟陵(湖北天门市)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门外湖滨拾得,收养在寺院读书,唐肃宗诏他为太常寺太祝,他拒不入朝为官,隐居江南著成《茶经》三卷;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年少时曾在山东邹平县醴泉寺读书三年,后来终成大器;王安石晚年退隐江宁,在钟山定林寺借用僧房著书,写成《字说》,米芾拜访时题名“昭文斋”;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生平难考,但他在小令《四块玉·闲适》中自述“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是他与僧人亲如一家的生动写照。明代与佛禅关系密切者,除前文提到的皇帝朱元璋、宰相张居正外,还有许多名人。文人如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三十五岁时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等儒籍;武人如战功赫赫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入少林寺指教少林僧人学习棍法,后来少林寺派僧人下山帮助俞大猷、戚继光等打击倭寇,僧兵将领天真、天池、天启、月空等,都立下战功。

4 忆禅友,见番僧,正觉寺兼为儒禅课堂和外交窗口

《东莞钟宗望帅家二从正觉寺晚眺》,是一组七言绝句,共三首。这组诗题目很长,类似小序,全称为《东莞钟宗望帅家二从正觉寺晚眺,读达师龛岩童子铭三绝,各用韵掩泪和之,不能成声》。诗曰:

天花拂水向城隅,八岁西儿爪发殊。

解道往生成佛子,偶然为父泣遗珠。

达公金骨也尘沙,万古彭殇此一家。

恰是钟情浑忘却,十年红泪映袈裟。

无情师印有情文,水点军持滴路坟。

止是金环何用觅,月明吹笛迳山云[4]。

题中钟宗望,广东东莞人,汤显祖友人,曾因慕汤显祖文名,举家迁居抚州居住三年之久;帅家二从,即汤显祖挚友帅机的儿子帅从升和帅从龙,两子俱有文才,汤显祖誉为“帅氏二从”。达师,即达观。达观(1543—1603),明代高僧,江苏吴江人,俗名沈真可,号紫柏。万历十八年(1590)与汤显祖相识于南京,成为挚友。达观多次劝汤显祖出家,并为他取了法号“寸虚”,后改“广虚”,汤显祖亦尊之为师。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达观应临川知县吴用先的邀请,从庐山归宗寺来到临川,汤显祖热情接待,不仅同游抚州正觉寺(本诗可证),还一道乘船溯抚河而上,拜谒金溪石门寺、疏山寺,再到南城从姑山,凭吊汤显祖的老师、理学家罗汝芳先生,直到元宵节前才回到临川。元宵节当日,又亲自送达观乘船去南昌、回庐山。这次漫游,既是一次友谊的欢聚,也是一次“情”与“理”的交流。达观再劝汤显祖“情消”出家,汤显祖却宁愿留在尘世“为情作使”;理念虽不同,友情却弥深。这次相聚,达观写有《游飞鳌峰悼罗近溪先生》《临川文昌桥水月歌》[6]等长篇禅诗,汤显祖则写有《达公忽至》《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己亥发春送达公访白云石门,过旴吊明德夫子二首》《达公来自从姑过西山》《达公过旴便云东返,寄问贺知忍》《达公来别云欲上都二首》《谢埠同紫柏至沙城,不肯乘驴,口号》《别达公》《江中见月怀达公》《章门客有问汤老送达公悲涕者》《归舟重得达公船》等十余首诗[4]。过后,达观与汤显祖书信往返,继续“情”与“理”的探讨,汤显祖又写有《疏山寺寻达公游处并问吴选部》(四首)和上述《东莞钟宗望帅家二从正觉寺晚眺》(三首)等诗多首,足见二人交情之深。

《从正觉寺晚眺》写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三首缅怀和悼亡的七言绝句,悼念的是达观和西儿。西儿是汤显祖的第四个儿子,万历十九年(1591)生于临川,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夭殇,虚龄8岁。当时正值汤显祖弃官家居、由城东文昌里移居城内沙井新居即玉茗堂,当年初春已先有六子吕儿之殇,至秋又殇西儿,使汤显祖十分悲痛,作有哭儿诗《七月念日移宅沙井,八月十九日殇我西儿,惨然成韵》。也就是在这一年年底,达观来访临川。五年后,达观因反对朝廷征发矿税和卷入议论宫廷内务的“妖书案”被捕并死于京城狱中,闻耗后汤显祖作《西哭三首》哀悼。汤显祖写《从正觉寺晚眺》时,西儿已殇十年,达观遇害也已经五年了。

我们来读这三首绝句。

第一首专悼西儿。汤显祖满怀深情诉说,西儿啊,你是天花坠落汝水、漂流到临川城东一隅,故生有异征,手足和头发都与众不同;我知道你已经往生西天,成为佛祖的弟子了,可怜我偶然做了你的父亲,至今仍为失去你这个宝贝而落泪。天花,典出《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传说梁武帝时听云光法师讲《涅盘经》时感动上天,天花纷纷落下。拂水,佛家景观,江苏虞山藏海寺前有拂水晴岩。此处可解为天花拂动汝水(抚河)。

第二首专悼达观:达公您辞世五年,金骨已化尘沙;您本该像彭祖那般长寿,却因被害而未终天年,真是千古奇冤、只此一家;不为别的,只因为您钟情世事,而没有假装糊涂;你作为出家人,却为国家兴亡、百姓疾苦到处奔波多年,血泪沾湿了您的袈裟。金骨,尊称佛骨。宋仁宗赵祯《佛牙舍利赞》:“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彭殇,意为寿夭。彭祖,古代传说中寿长八百岁之人;殇,夭折,未成年即丧。

第三首悼达观兼悼西儿:达观大师虽然是出家人,作的龛岩《童子铭》三绝,却句句有情,读了催人泪下;西儿走了,您也走了,我只能用净瓶给你们的坟茔或在大路口洒点水来表祭奠。大师的禅杖再也找不到,但风范和精神永存;但愿明月边的白云将我思念您的笛声送到您埋骨的迳山。“无情师”,指达观。达观是出家人,理应无情,但是他却非常有情,这正是达观与一般和尚的区别;“有情文”,指达观所作龛岩《童子铭》三绝,从汤显祖“各用韵掩泪和之,不能成声”来看,应是十年前达观为悼西儿所作。龛岩,指底部凹陷的岩石,样子像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水点,意为倾倒容器洒水;军持为梵语音译,意为净瓶或澡罐,僧人云游时随身携带的贮水器,又称“君持”、“军迟”、“捃稚迦”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则‘军持’之名,捃稚讹文,又省迦字。释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净瓶。”金环,疑指僧人所用七宝禅杖,上挂金环。迳山,即径山,在浙江余杭西北,达观葬骨处。

《正觉寺逢竺僧,自云西来访罗夫子不及》,也是一首七绝,诗云:

万里伊州入汉关,罗公不见履空还。

今宵下马迎风塔,可似西南正觉山[4]。

诗虽短,传达的信息却很丰富。第一,说明当时的正觉寺已有涉外交往。竺僧,即天竺来的僧人。天竺,唐以前是中国对当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代以后,天竺始专指印度。唐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后,曾在奏折中为天竺正名:“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从今正音,宜云印度。”第二,说明儒教与佛禅的交融不仅在中国国内普及,且远及海外。罗夫子,即罗汝芳。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曾为汤显祖的老师,故汤氏尊称“罗夫子”。罗汝芳博览群书,学出多门,曾师从胡清虚学道,又师从僧玄觉谈禅,后独钟理学。但他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迂腐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在体察社会民情中求取真知,被誉为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天竺僧人远道来访罗汝芳,说明罗汝芳的启蒙思想已远传到西域和南亚了。绝句意为:天竺高僧从万里之遥的塞外伊州进入中华内地,来访罗汝芳先生却因他仙逝而无缘拜识,遗憾踏破鞋底只好返程;今夜在正觉寺迎风塔前下马寄宿,不知在天竺高僧眼中,临川正觉寺塔与西天灵山金刚宝塔有否相似的地方?伊州,西域名城,丝绸之路重镇。唐代曾在今新疆境内置三州即庭州(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西州(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伊州(州治伊吾,今新疆哈密市)。汉关,阳关、玉门关甚至函谷关都有此称,应为泛指内地。履空,鞋子磨破穿孔。典出班固《汉书·鲍宣传》:“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饮食。”迎风塔,明代正觉寺塔,今日已不存。但从作者询问“可似西南正觉山”,可以判断当年的迎风塔是一座西域风格的金刚宝座塔。史载,当时中国这种风格的佛塔很多,尤以北京西郊的真觉寺塔为代表,其原型是印度人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的五塔佛陀伽耶大塔,但在建筑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特点。该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金刚宝座的台座象征须弥山,而五座小塔则象征须弥山上的五峰。正觉,乃梵语意译,音译三菩提,意指真正之觉悟。“可似西南正觉山”,应是作者询问天竺高僧:您看临川正觉寺的迎风塔,是否像印度供奉佛祖的须弥座五峰塔呢?

汤显祖在《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中说:“临川古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三市者,市也;五峰之间,闻有观九、寺十三。”[4]文中,明确点出临川城区寺院曾多至十三座。在《汤显祖诗文集》中,先后提到的有正觉寺(院)、南禅寺、文昌桥观音阁、广寿寺、宝应寺(故址)、古永安寺等,提到次数最多的是正觉寺。这也说明在当时临川境内,最为隆盛的是正觉寺,与儒家交往最多、相亲相融得最好的更是正觉寺。

[1] 夏燮.明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袁中道.袁小修日记[M] .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5.

[3] 张太岳文集:卷26[M] .张嗣修,张懋修,整理编纂.明刻本.

[4] 汤显祖诗文集[M] .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杨安邦.汤显祖与同时代的临川名人[J] .抚州师专学报,2000(3):67-72.

[6] 释直可.紫柏老人集[M] .曹越,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On Tang Xianzu’s Activities in the Zhengjue Te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Zenism

WAN Bin-sheng

(FuzhouFederationofSocialSciences,Fuzhou344000,China)

Many poems written by Tang Xianzu are related to the Zhengjue Temple in his hometown, Linchuan.These poems are testimony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Fuzhou and the temples like Zhengjue Temple, which in those days also served as the study, saloon, forum or even place for social contact for Confucian scholars.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Zenism wer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back in Tang’s age.

Tang Xianzu’s poems; Zhengjue Temple; harmon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Zenism

2016-08-10

万斌生(1946—),江西临川人,江西抚州社科院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临川文化研究。

B248

A

1674-3512(2016)03-0272-07

猜你喜欢
临川汤显祖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汤显祖猜谜
“临川四梦”在清中后期戏曲中的传播——以《清车王府藏曲本》为考察对象
张居正的误会
临川四梦(乡音版)
汤显祖《紫箫记》《紫钗记》声诗笔墨探微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