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戏剧在海外传播的契机和途径

2016-03-07 08:12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译本

张 玲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汤显祖戏剧在海外传播的契机和途径

张 玲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汤显祖在我国古典戏剧和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我们应立足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化伟人逝世400周年纪念的际遇,向海外传播汤显祖戏剧的英译,这将有助于世人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戏剧和文学的成就。

汤显祖戏剧;英译;海外传播

张玲.汤显祖戏剧在海外传播的契机和途径[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303-306.

Zhang Ling.The opportunities and ways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ang Xianzu’s drama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3):303-306.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诗人。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体现着中国古典戏剧之瑰宝——明清传奇的最高成就。其中,《牡丹亭》达到了我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巅峰。汤显祖的所有戏剧目前都已有英译本。2014年,汪榕培教授主持英译的第一套英文版汤显祖戏剧全集出版。但较为遗憾的是,目前,在英语文化中,只有《牡丹亭》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因此,如何向海外传播汤显祖戏剧的英译本,从而使世人全面地了解汤显祖、进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和文学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 汤显祖戏剧英译海外传播的契机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英译者葛浩文指出:“翻译最重要的任务是挑选。”[1]这其中就包括翻译活动的时间选择问题。2016年有世界范围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此正式列入议事日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具有许多可比之处:两者处于相似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都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的人文思想及其具体含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都将戏剧的艺术形式与人文主义的精神完美结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各自特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呈现形式。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汤、莎比较研究的相互参照、借鉴和启发的意义,把握好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的际遇,使汤显祖戏剧英译全面地进入英语文化的视野。

当前汤显祖戏剧进入英语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有利的传播和接受环境。其中包括的因素有:

(1) 英语国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牡丹亭》与莎士比亚作品的比较),这使汤显祖的作品在英语读者中的进一步传播有着坚实的接受基础。

英语国家最早就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展开详细论述的是美国汉学家白芝。他撰写的“《冬天的故事》与《牡丹亭》”从两位剧作家的时代背景、戏剧的悲喜剧形式、新颖的语言形式、对蓝本的改编、田园牧歌的抒情境界、画像与雕像的魔幻艺术和戏剧的内容及发展七个方面展开。自从白芝的《牡丹亭》英译于1980年出版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汤莎的比较研究。尤其是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比以往大大增加。这个时期的研究采用更多样的视角和方法,在各个层面展开不拘一格的研究,观点新颖、思路开阔,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新命题。相关论文多发表于Asian Theatre Journal、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Nan Nü: men, women、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Asia Major、Asiatic Studie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World Literature Today、Theatre Journal等在戏剧和亚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期刊上。英语国家研究汤显祖的学者大多在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并对汤显祖研究以及汤莎比较研究保持着持续的兴趣和关注。其中,乔纳森·斯本斯(Jonathan Spence)认为:“即使从未能全部传达作者原意的一个《牡丹亭》英译本中,也能‘听到莎士比亚的声音’”[2]。吕立婷(Tina Lu)主张“把《冬天的故事》和《牡丹亭》作为‘同源’的、具有可比较性的作品。”[3]梅尔文(Sheila Melvin)评论说:“就作品问世以来的命运而言,《牡丹亭》与《麦克白》有相似之处”[4]。李德瑞(Dore J.Levy)比较了《牡丹亭》和莎士比亚剧作的剧情节奏和形式。他指出:“《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与西方关于戏剧的概念是如此不同。……尽管汤显祖的喜剧不同于当时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的风格,但他们对人性的视角的广度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他们的作品中浪漫爱情的主题—陌生化与障碍、调和与重聚—对于无论是地域还是文化都相隔甚远的读者观众都有相同的吸引力。”[5]温迪·莱斯(Wendy Lesser)认为《牡丹亭》中的幽媾情节类似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变形表现。它融入了佛教和道教中变形和重生的形象,奇妙地混合了神秘的超自然的传统以及当时讲述故事的流行方式。[6]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将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小人物的刻画与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比较。他指出:“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不少的小人物。汤显祖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很有些像莎士比亚的喜剧,也有些像莎翁的语言风格。”[2]芮效卫(David T.Roy)甚至指出:“汤显祖是他那个时代的精英文学的主要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详细的记载。我们对他的熟悉胜过对他的同时代人莎士比亚一千倍。但人们比较他们两人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总是很不公正。”[7]

在英国的大学课堂,“只要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学生的理解马上就有了一个参照点。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汤显祖及晚明戏曲的世界。”[8]教师往往通过莎士比亚来介绍或重新认识汤显祖,帮助学生通过对另一种文化传统的理解及认识,或透过一个不同的视角来丰富或审视自身的文化。

(2)中外文化界和文艺界联合开展的围绕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为汤显祖戏剧的海外传播构建了较好的文化环境。

近几年,在一年一度的爱丁堡艺术节以及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市的莎士比亚生日纪念活动中,都会有中国剧团的《牡丹亭》昆曲表演。在江苏省与英国埃塞克斯郡联合举办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化交流活动中,来自中英双方的80名学生通过定期互访交流戏剧文化,对昆曲和莎士比亚戏剧表演进行交互学习。这个交流活动从2010年持续到2016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还将为英国埃塞克斯郡打造一台昆曲式的莎士比亚戏剧。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与遂昌县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于2016年联合举办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

英国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长戴安娜·欧文博士指出:“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是一个契机,能够将两位作家以及他们各自的读者联系起来。这也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两国的联系,使我们共享人类文化遗产。”[9]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陈鶄沅教授指出:“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让我们在缅怀两翁的同时,思考如何在21世纪全球化的视野下进一步推广、传播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化遗产以及中英两地的戏剧文化。”[8]。

英语国家关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汤显祖戏剧走向世界文学艺术的前沿。同时也使得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向海外传播具备了一定的读者接受基础。

2 向海外传播汤显祖戏剧的途径和渠道

通过英语文化的图书馆馆藏量、网络和实体书店的销售情况、专业期刊和网络评论、期刊和选集的流通情况来看,在汤显祖的戏剧中,目前只有美国汉学家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进入了英语文化的视野。虽然我们国内的学者已经将汤显祖的所有戏剧翻译为英文并在国内正式出版,但国外的读者对这些译本并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白芝译本在英语文化的成功传播的经验,将汤显祖其他几部戏剧的国内译本介绍给海外的读者。

2.1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的传播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在英语文化的传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白芝译本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译本在英语国家的出版发行无疑能使其更顺利地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

(2)白芝本人撰写了多篇关于《牡丹亭》的研究文章,向英语国家的读者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其中包括1974年的《〈牡丹亭〉》或〈还魂记〉和《牡丹亭结构》及1980年的《〈冬天的故事〉与〈牡丹亭〉》。

(3)白芝的《牡丹亭》译本被编入美国大中学校的教材《中国文学选集》,在美国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教学系统中流通达八年之久,从而成功地进入学校教育的体制,不断地被美国大中学校师生阅读、欣赏和评析,影响力相当广泛。

(4)白芝的《牡丹亭》译本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许多汉学家的关注。奚若谷(Stephen H.West,1983)、杜威廉(William Dolby,1982)、李德瑞(Dore Levy,1982)、梁其姿(K.C.Leung,1982)等一大批学者发表系列文章,从翻译和文学研究的角度评论白芝译本。国外汉学家对译本的赞誉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译本进入英语文化的文学研究工具书、翻译文学史、各类文学选集和文学史论著,如《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印第安纳中国传统文学指南》《剑桥中国文学史》《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等,从而使《牡丹亭》进入英语文化的文学研究体制和学术视野。

2.2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成功传播经验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在英语文化的成功传播为我们向海外全面推出汤显祖戏剧的英译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做法,其中包括:

(1)在英语国家出版汤显祖戏剧的英译本。最近几年,国内译者越来越多地在国外出版中国典籍作品的英文译作并在全球发行(如《明清小品文》、《梦溪笔谈》的英文版于2012、2013年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出版)。与在国内出版相比,英译本进入英语文化的市场机制能更直接地实现海外传播的目标。

(2)在国外的权威杂志和期刊上发表译者本人或其他国内学者撰写的汤显祖戏剧研究文章以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文学研究文章,帮助更多的英语读者了解汤显祖戏剧的文学成就及其对莎士比亚研究的参照和启发,从而使汤显祖的戏剧在英语文化形成更好的接受环境。

(3)在国外的权威杂志和期刊发表译者本人撰写的有关译本的文章,以及国内学者对译本的正面评论,以此拉近译者、译本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距离,帮助英语读者了解并欣赏国内译者的译本。

(4)充分发挥译本的副文本的作用,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接受和阅读译本。例如,译本所附的汤显祖戏剧的演出照片、译本的英汉对照格式、译本的印刷和纸质,封面和书中每页页边的古色古香的图案、与剧情相关的插图等都有助于体现原著和译著的主题、风格以及译本的价值。再如,译者前言对汤显祖及其剧作的介绍能引导英语读者阅读译本。译者还应在译本前言中讨论翻译的原则、策略和过程。这反映了译者在最大程度上内化了自己的译者角色并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从而能帮助英语读者增强阅读信心和兴趣。

(5)建立国内外译者的合作。国外译者对于英语作为母语的使用更加灵活,但国内译者在原文的准确理解方面具有充分的优势。虽然白芝译本在英语文化的读者中已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但正如美国汉学家芮效卫指出的,其《牡丹亭》译本中的理解错误达70多处[7]。因此,国内外译者的合作无疑是提高译本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国外译者的参与和合作也为译本进入英语文化的教育和研究体制提供更多的机会。

3 结语

对于汤显祖这样一位在中国古典戏剧和文学史上占据极高地位的作家而言,其作品英译向海外的全面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戏剧是“从主题上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特点而又力图回答或表现人类重大事件和永久性问题的文本”[10],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在当前,西方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空白或误读。汤显祖戏剧的走向世界有助于世人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戏剧和文学的成就。我们应立足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化伟人逝世400周年纪念的际遇,使汤显祖在国际化的传播学意义上与莎士比亚相当。

[1] 葛浩文.低调翻译家[N] .新京报,2008-03-23.

[2] 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125-130.

[3] Swatek, C.Review of 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by Tina Lu[J]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03(2):530.

[4] Melvin, S.The Peony Pavilion, Finally Coming to America[R]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999: A24.

[5] Levy, D.Review of The Peony Pavilion translated by Cyril Birch[J] .The Hudson Review, 1982(2):315.

[6] Lesser, W.A Symposium on Peony Pavilion[J] .The Three penny Review, 1999(78):32.

[7] Roy, D.Review of Cyril Birch’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udan Ting[J]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82(2): 696-698.

[8] 陈鶄沅.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种戏剧文化的全球视野[J] .汤显祖研究通讯,2011(5):5.

[9] 戴安娜·欧文.莎士比亚与斯特拉福德:21世纪的文化关联[J] .汤显祖研究通讯,2011(5):2.

[10]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39.

The Opportunities and Ways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ang Xianzu’s Dramas

ZHANG L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Tang Xianzu occupies a very high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The historic occasion of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should be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to disseminate Tang Xianzu’s dramas overseas, which will help foreign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achievements and values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s and literature.

Tang Xianzu’s dramas; English translation; overseas dissemination

2016-08-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汤显祖戏剧英译的海外传播研究”(15BYY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 玲(1975—),女,江苏苏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曲籍英译研究。

J809

A

1674-3512(2016)03-0303-04

猜你喜欢
汤显祖牡丹亭译本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