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角度的城市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16-03-13 09:32高轶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受众

高轶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基于跨文化交际角度的城市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高轶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52)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城市文化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及城市文化外宣翻译的概念,针对城市文化外宣翻译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跨文化交际;城市文化;外宣翻译

一、 引 言

伴随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中国城市的开放性水平较之过去也获得了显著提高,城市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力度明显加大。城市文化的外宣翻译,只有满足读者语言文化要求,符合受众品味,才能实现城市外宣工作的重要作用。当前,许多和市场经济相关的带有传统中国特点的新名词、新标语、新机构持续性地反应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社会领域之中,这部分全新的词语在英语中难以发现具有对应性的词汇,合理运用准确恰当的外宣翻译词汇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跨文化元素,唯有通过全面、深刻而完善的文化学习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同时,城市文化外宣翻译也需要从整体着眼,全面分析和把控原文化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二、跨文化交际及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定义解析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最开始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的。Larry A. Samovar等在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一书中给跨文化交际所下的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贾玉新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2]。按照以上学者的定义,翻译活动从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由于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完全不同,它的目的即是在此两种语言的环境中传达信息。Samovar曾经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在B语言文化中编码的信息,A方要用A方的文化去解读。翻译还需要把这个过程延续下去,即A还要把B语言文化的信息进行编码,所以翻译是一种的更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3]。城市文化外宣即指城市文化的对外宣传,是以文化为工具和载体,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及各种媒介,从城市利益的角度出发,实际并且客观地向国外受众介绍城市,使城市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国外人士对中国的了解,为城市创造一个积极的国际环境。

中国城市文化外宣工作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的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及未来走向,更好地进行对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Sapir曾经于其著作中谈到,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内容。外宣翻译重点是将大规模的跟本城市文化有关的信息由中文译为外文,利用图书、期刊、网络等一系列的媒体进行传播,实现宣传城市文化的目的,从而达到带动城市发展的目标[4]。因此,在外宣翻译工作中应全面把握中外文化差异,思维心理特点,全面透彻地进行文化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完成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

三、城市文化外宣翻译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法

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对外传播的一种模式,存在着简洁性、突出性和召唤性等一系列特征,关注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外宣翻译为达成对应的目标,按照受众群体差异性的需要、兴趣和心理特点,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性质和信息价值的文字实施合理地调节,并加以强调[5]。外宣翻译工作实质是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将特定用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涵盖其中的字面意义及深层表达的概念,以及将会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城市文化外宣过程中,要更加侧重于语言的实用性,合理安排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多年以来,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一直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因此,城市文化外宣翻译水平还有待提升。

首先,当前,在城市文化外宣翻译中往往会出现将城市文化翻译单纯地视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偏重于语义翻译而忽略了对城市相关文化信息的传播,由此提出该工作事实上即为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翻版而已。实质上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实现其应有的翻译效果、准确传递城市文化信息是外宣翻译要达到的首要目的[6]。如:

中文:西塘的食品粉蒸肉,其美味可口,价格合理,最受游人喜爱。

英译:The favorite food in Xitang―fenzhengrou (steamed meat covered with rice flour)―is particularly savory for visitors,and is very reasonably priced.

解析:在城市文化外宣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对本地特色美食和菜肴的翻译。和其他许多菜肴相同,诸如浙江嘉兴西塘的地方名菜“粉蒸肉”。如果单从菜名“粉蒸肉”来看很难辨别出“粉”指的是什么材料,但在英文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外宣翻译工作则必须全面了解和分析“粉蒸肉”这道菜的配料、用料以及制作方法,以解析的方式全面翻译出来,使外国读者和食客一目了然,明白这是什么菜以及文化特色。

中文:“一带一路”

英译: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全称);

The Belt and Road;B&R(简称)

解析:在中国,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政治词汇诞生,如此例中的“一带一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政治词汇。关于新近政策词汇,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的翻译,不仅要正确表达出其字面意思,而且还需在词语后以括号形式进行具体内容的标示,以使宣传受众能够直白清楚地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尤其对于某些中国人习惯统称、约定俗成的一些政治词语,如“三个代表”、“两个基本点”等,假使不将这些词汇的内涵意思解释清楚,很多国外受众是很难接收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含义和道理的。

其次,在城市文化外宣翻译中,外宣翻译工作者往往从自我认识和自己的观点出发,而不以文化受众为主核心,导致在文化外宣翻译中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以受众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则便于外宣受众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译文语言应简洁精炼以确保城市文化外宣资料功能的实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全面分析不同的文化因素对受众心理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情况,从而将两方面的语言综合在一起,能够让广大受众在读取外宣信息的过程中避免逻辑思维、社会背景所导致的差异性,减少对原宣传材料意思的扭解和偏差,促使信息能够顺利表达[7]。

中文: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期,比如其中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英译:It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280)] was the setting of many of the scenarios in the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uch as “Guan Yu Loses Jingzhou Through Negligence”. Liu Bei sent General Guan Yu to guard the city but,owing to a moment of arrogance and negligence,Guan Yu made a fatal mistake that cost him his life. Jingzhou was lost,and Sun Quan defeated Liu Bei in battle, forcing him to flee to Sichuan’s Baidingcheng. “Losing Jingzhou Through Negligence” has since become a proverb and reminder that a moment of negligence on the part of even the most competent and wise person can lose kingdoms.

解析: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和文化环境不同,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也不同,故不同的文化宣传者和接受者之间可能会出现文化与思维理解上的差别。中国有很多典故来自于文学作品,这些传统的文化典故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比较难理解,然而中国人即使不太明白典故来源,也能够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其所表达的意思。但对于很多国外受众来讲,却是很难理解和明白典故中所表达的常规含义的。所以在翻译典故时就需要对其来源和意义多做一些解释和说明,并且在故事末尾也点明一下这些典故,以便让更多的国外受众群体了解这些材料和文本整体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信息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技巧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广大受众群体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观念、政策理解水平的影响。故能够通过广大受众群体对外宣翻译作品的接受度、认可度和由此带来的多元化的交流沟通行为来衡量其翻译文本的影响效果。同时,外宣翻译文本也要注重针对不同受众在思维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等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充分与受众心理相结合。

中文:埙, 一种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

英译:The Xun,fired by clay pottery, round or oval, a six-holed wind instrument, was one of the oldest musical instrument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解析:在城市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中国所独有的乐器,需要进行翻译介绍。在翻译这些乐器的过程中,一般会先标明对应的汉语拼音,而后对其形状和演奏方式进行系统的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描绘其外观形象,能让大部分读者对乐器有粗略的印象,使文化外宣资料更好地为外国受众所接受。

再次,在当前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中,很多翻译工作者严重缺乏跨文化意识。由于译者在文化交际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中外文化在部分领域的细小差别,没有针对国外受众的思维形态展开深入研究,以致于使众多外宣受众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外宣文化翻译作品。

中文:传说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在中国东部爆发战争。

英译:Legend has it that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476BC), war broke out between the Wu(today’s Jiangsu Province)and Yue(today’s Zhejiang Province)in East China.

解析: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国外读者更好地梳理文中所列出的不同时间节点,往往采用括号标注的形式,对具体的特定朝代进行时间解释说明。这样,广大读者在外宣翻译作品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和朝代所处的起止时间。部分古代地名,则可像例句之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直译,而后点明当今的位置,或是直接译作为当前的地名,而后点明其处于中国的大体位置。

最后,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复合型翻译人才。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拓宽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创造性,同时要严格规范翻译标准,杜绝翻译中的低级错误,培养外宣翻译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外宣翻译绝不可以忽略理论,它也并非是中外语言单纯的转换。针对相关翻译工作者的培养,不仅要确保其有着坚实的英文基础,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其专业素养,加深其对国际常识、国际规范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城市外宣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水平。

中文:它是清代著名政论家和哲学家冯桂芬的故居,冯桂芬本人也曾中“榜眼”。

翻译:It is the home of Feng Guifen,a famous political critic and philosopher in the Qing Dynasty. He was also a Bangyan―a second-place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解析:在此外宣翻译文本中,可以有两处人名及人物名被加以标注。在翻译作品中,通常需要对所出现的人、物及特定名词做出解释,指出其信息背景、身份、职业。对于如孔子、孙子等古代传统人物,还需要在外宣翻译过程中标注其职业特点及知名范围,如Military Sage Sun Zi和Literary Sage Confucius。

四、城市文化外宣翻译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想合理解决当前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应严格遵守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原则,将外宣翻译工作实际情况和外宣翻译工作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结合起来,分析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对外宣翻译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跨文化语用能力、学习方法、心理特点和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提升。

首先,当前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建构,缺乏全面的翻译技巧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翻译研究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致始终无法解开我国翻译探究中的关键症结。[8]所以,科学地开展实践工作,能够推动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语言理论引导翻译工作,开拓语用学理论的实践范围,进而验证该理论的效果。

其次,外宣翻译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学术背景。部分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尽管个人业务能力优秀,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能够严谨地看待这份工作,缺乏责任心,对于诸多问题不求甚解,难以切实妥善地做好该工作。要严格规范翻译标准,培养外宣翻译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杜绝翻译中的低级错误,才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外宣的翻译质量。

再次,外宣翻译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跨文化语用意识和能力。相对于其他翻译工作,城市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对外宣翻译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外宣翻译工作者应在熟练掌握语言习惯的同时,充分了解文化差异,不能只做纯文本翻译。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存在的根基。城市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内在精神力量和重要经济支撑。在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背景之下,本地城市文化需要积极地向外宣传和推介,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从多方面加强理论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外宣翻译研究,让外宣工作更容易被广大受众群体所接受。

[1]SAMOVAR L A, PORTER R, 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81.

[4]李家春.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26.

[5]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和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95-100.

[6]杨莉.浅议文化差异对外宣翻译的影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6):70-72.

[7]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77-80.

[8]熊英.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42-145.

[责任编辑李夕菲]

2016-04-04

高轶妹(1978—),女,辽宁铁岭人, 硕士,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研究。

H059

A

1009-1513(2016)03-0085-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受众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