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评课”中的流程、原则、标准

2016-03-15 08:05张燕黎年冰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评课教学形式教学评价

张燕++黎年冰

摘 要:“评课”是对教师发展性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各学科教研组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评委及学科教师在听课后均要对相应板块讲课者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曾多次参加评课,也曾听过专家或优秀教师的评课,现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就中小学阶段怎样“评课”谈几点理解。

关键词:教学评价;评课;教学形式

一、“评课”流程

1.概括教学模式

讲课人讲的是新授课,或复习课,或讲评课,或欣赏课,评课者首先要能够概括准确,针对不同课的特点来听课,要听懂讲课人的课。但在实际评课中存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评课,要完全听懂讲课人的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要求评课者有较高的水平,否则评课的效果将达不到应有目的。

2.说尽教学优点

要把讲课人的闪光点、个性特点、最欣赏的地方说给他听,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说透教学问题

如教学组织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教材把握上有哪些成功可取之处?教学过程中的细微问题处理怎样?

4.提出教学建议

例如,假如我上这节课会怎样,利用哪些方面,继承哪些方面,去掉哪些方面。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欠妥的评价方法,评就是让讲课人从中得到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受益并上一新台阶。

二、“评课”原则

评课的总原则应是淡化教学形式,重视教学实质。传统的评课标准,特别注重语言表达、时间分配、板书、仪态、多媒体运用。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上的培养,形式化的东西不可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评课时应淡化如下几点形式:

1.对语言表达形式要淡化

例如,甲老师只会四川话,但课堂有生气,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知识点吸收到分析等能力培养都达到了预期目的;乙老师讲课时,普通话讲得特别好,但一堂课下来没有生气,学生只听老师的独白……若用语言表达来评定结果,显然对甲老师是不公平的。

2.对时间分配合理性要淡化

40分钟一堂课,讲课人既想把教学内容讲生动,又想把时间分配得很恰当,其实是很难办到的,有时教师讲课为了把握时间,则削减了许多应讲述分析的知识,整堂课学生没有兴奋感。若是讲课时讲到激情高潮处,恰好下课铃响,但学生仍在积极思考讨论,把高潮带到课后,学生仍然在积极议论,可以说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对板书的工整性要淡化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无限的,每堂课的时间只有有限的40分钟,若是把功夫花在板书上,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4.对内容的科学性要淡化

例如,丙老师讲课内容很丰富,但在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差错;丁老师讲课很是平淡,但没有出现错误。评课者若是评丙老师教学差,这是极不合理的。

5.对多媒体的运用要淡化

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扩大课堂容量,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出现了一个方向性的偏失:“为直观而直观,为使用而使用”,以至于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评判课的质量好坏的标准,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

6.重视教学实质

评课者要看讲课人在教学中横向是否有广度,纵向是否有高度。有广度、高度一定会达到教学目标。

三、“评课”标准

1.看教师教学信度

让听课者能自然地记住讲课者,希望能再次听到该教师的课,给听课者留下好的印象,对其评价时自然获得优势。

2.看教师教学内在效度

教学过程中能否全面体现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让人有所收获。

3.看教师教学外在效度

透过这堂课看他的水平,平常的教学课与该节课的教法是否相同,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有没有自身的套路。

4.看教师教学难度

教师如何对所讲内容进行拓展,头脑中的知识是否有序地释放出来,是否达到课内向课外无限延伸的目的。

5.看教师教学区分度

例如,优质课的显著标准是有无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有个性化,才能达到优质。

参考文献:

[1]杨丽花.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评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2]黄立刚.如何提高听课、评课的实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1).

[3]周予新.谈谈新课程下的评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4]周振华.评课活动中的四个走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9).

[5]于纯.教师听评课的思与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评课教学形式教学评价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