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别区分在汉语壮语亲属称谓词里的表现

2016-03-15 20:46王英远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壮语汉语

王英远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论性别区分在汉语壮语亲属称谓词里的表现

王英远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性别是划分人类社会亲属称谓语的重要标准,在亲属称谓语里,亲属关系可分为直系血缘关系、旁系血缘关系及姻亲关系等,性别区分在汉语和壮语亲属称谓语里各有不同的表现。

[关键词]性别;亲属称谓;汉语;壮语

外曾孙/外曾孙女:tak8lan3/ta6lan3

这些亲属词根据辈分可分为两类:

(一)直系长辈亲属

直系长辈亲属里有父母辈、祖辈和曾祖辈等。“父母po6me6”“po6”包含了“男性”的语义,“me6”包含了“女性”的语义,汉语和壮语都可以根据指称人的性别的不同来直接称呼。“祖父母ko1/pu2”“外祖父母ko1ta1/ja6ta∶i5”和“曾祖父母ko1ta∶i4/pu2ta∶i4、外曾祖父母ta1ke5/ta∶i5ke5”,前者是“父母的父亲和母亲”是长两辈的直系血亲,后者是“父母的祖父和祖母”,是长三辈的直系血亲。两者都包含父系血亲和母系血亲,在汉语和壮语里有都不同的称谓。以亲属联系人ego为中心,其中前者包含了两层生育关系,后者包含了三层生育关系。在这两组直系关系当中,壮语和汉语相同的是都是可以根据亲属词指称人性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还根据与生育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的亲属的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即都有父系和母系之别。

(二)直系晚辈亲属

在直系血亲关系里,汉语和壮语都会根据与亲属联系人有多少层的血缘关系就进行多少次性别区分。在长辈亲属称谓里,汉语和壮语先区分了父系和母系亲属再区分性别。而在晚辈亲属称谓里,汉语和壮语有所不同,汉语重视本姓家族,女儿的后代和父亲不同姓,属于外姓,也就有了内外之别。而壮语里对于晚辈亲属一视同仁,在称呼上没有进行区分。这说明了汉族和壮族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相同的是亲属称谓里性别的区分是有层次性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区分才有了不同的亲属称谓词。

二、旁系血缘关系的比较

旁系血缘关系指在血缘上和亲属关系人ego同出一源的亲属,有间接的血缘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七条规定旁系血亲包括:在辈分上相当于或高于父母的旁系长辈亲属“伯、叔、姑、舅、姨等”,在辈分上相当于或低于子女的旁系晚辈亲属“侄子(女)、外甥、外甥女、堂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以及和自己有着同胞关系的兄弟姐妹等。如此,也可以根据辈分关系,将旁系亲属分为三类:

(一)旁系长辈亲属

旁系血亲包含了同胞关系和血缘关系。例如:父母辈旁系亲属“po6lu2/po6’a∶u伯父、叔父”即“父亲的兄弟”,“父亲”与亲属关系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兄弟”是与“父亲”有着同胞关系。汉语除了会根据旁系关系把长一辈的亲属分为父系和母系分开来称呼,还会根据亲属的性别和年龄来称呼。例如:父亲的兄弟按年龄长幼称为“伯、叔”,如果有多兄弟的再按排行称,如“大伯、二伯、三伯”,依次类推。而母亲的兄弟和姐妹不按年龄之差统称为“舅”和“姨”,同样也是有多兄弟姐妹的就按排行称。父亲的姐妹则等同于母亲的兄弟姐妹,没有年龄的区别只按性别称为“姑”。虽然跟父亲有同胞关系的姑姑也应该按父系亲属来称呼,而不是等同于母系亲属,不分年龄只分性别来称呼。由于汉族长期以来以父系家长制为主,宗族观念深厚,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继承权。而“姑姑”是终究要嫁出去的人,最后会是另外一家的人,而不是自己本家的人。所以也相当于“外人”了,就不需要根据年龄长幼来形成不同的称呼了。可见,汉族里旁系血亲亲属也会严格区分本家和外家,父系和母系,绝对不能混淆二者,绝不会把“伯父”叫成“舅舅”。

壮语里也会区分父系母系,也会用不同形式来称呼父系母系的亲属,但也有用相同形式的称呼。譬如:壮语里有几个特殊的词“lu2/pa3”和“na4”。“lu2”不区分父系和母系,血亲和姻亲。代表和父母平辈比父母年长的男性亲属,如“伯父、舅父、姨父、姑父”都可以称为“lu2”;和“lu”2相对应的“pa3”则指的是上述男性亲属的配偶,即“伯母、舅母、姨母、姑母”。明显,“lu2”和“baj”都是只区分性别和辈分而不区分亲疏远近。“na4”指的是母亲的兄弟姐妹,不区分性别和辈分。这可能与壮语里更重视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内部成员有关,对不在直系血亲关系内的成员则同等对待。因为壮族所处地区山岭连绵,丘陵起伏,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壮族地区以分散居住的小聚居为主的居住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较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汉族地区自古以来对等级辈分、亲疏远近都划分得很详细,血亲姻亲、直系旁系等亲属都会有详细的称谓,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家庭地位及亲属地位。家庭地位不同与财产继承与分配都有直接的关系。

(二)旁系同辈亲属

由子女关系组成的另一种亲属关系,即同胞关系也属于旁系血亲。同胞关系中有“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等成员。在这一层关系当中,除了包含同胞关系,即同父母或同母异父、同父异母关系,还有年长/年幼、男性/女性的区别。哥哥姐姐相对于弟弟妹妹而言,包含年长的意义,相反,弟弟妹妹相对于哥哥姐姐而言包含年幼的意义。《尔雅·释亲》解释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当不分长幼时,汉语里就有“兄弟”和“姐妹”的说法。在壮语里还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同胞关系,即“pei4nu∶4”,也是壮族最亲切的称呼,除了称呼自己的同胞,也可以称呼他族的同胞以表示亲近。由年龄长幼的区别分为“pei4哥和姐”和“nu:4弟和妹”。明显,在这一层关系当中,和汉语不同的是壮语里只区分年龄,不区分性别,而汉语里区分性别不区分年龄,如“兄弟”和“姐妹”。如果要区分性别,可在亲属名称前加上表示“男/女”的词头,而汉语里没有这种表达。如:“ta6pei4/ta6nu∶4/tak8pei4、tak8nu∶4”即“姐姐、妹妹、哥哥和弟弟”。其中“ta6/tak8”是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头。壮语里另外一个表示“ta4e3姐姐”的词,“ta4”是表示长辈亲属的词头,词素“e3”表示“姐姐”的意思,是一个汉借词。

(三)旁系晚辈亲属

汉语里根据旁系关系把长一辈的亲属分为父系和母系,如“伯父、舅父”,把小一辈的亲属分为“兄弟的”和“姐妹的”,如“侄子和外甥”。父母亲也称兄弟的子女为“侄”,称姐妹的子女为“外甥”,侄与称呼人同姓,本家人,而甥与称呼人不同姓,外姓亲属。可见,汉语里严格区分本家与外家,父系与母系。壮语里用“lu2/pa3/na4”等词表示长一辈的旁系亲属,而小一辈甚至是小两辈的旁系亲属,都可以用la∶n1加上性别词素“ba∶u5/θa∶u1男女或θa∶i1/bk1男女”。“侄子和外甥”在壮语里对应的就是“la∶n1ba∶u5”或“la∶n1θa∶i1”,而“侄女和外甥女”在壮语对应的就是“la∶n1θa∶u1”或“la∶n1bk1”。这说明“内外”关系在壮语旁系亲属里并不那么强调,甚至可以忽略,只强调性别之分。因为在壮语里“兄弟姐妹”同为“pei4nu∶4”,其子女也同等对待。因此,壮语里并不会像汉语那样有多层次性的区分,汉语里“侄子和外甥”就是兄弟和姐妹的儿子,这里性别区分了两次,首先是“兄弟、姐妹”区分一次,“儿子”又区分一次。而壮语里直接根据指称人的性别区分一次,所以“侄子和外甥”就可以同称为“la∶n1ba∶u5”或“la∶n1θa∶i1”。

综上,在旁系亲属里,汉语严格区分父系和母系,本家和外家。父系亲属会根据年龄长幼和性别的不同有不同称呼,而母系亲属里可以直接根据性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而壮语里可以不区分父系和母系,直接根据称呼人性别的不同来称呼。

三、姻亲关系的比较

姻亲是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根据与亲属关系人ego的关系,姻亲关系亲属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直系、旁系血亲的配偶

(二)配偶的血亲

如:“岳父/岳母po6ta1/ja6ta∶i5”(妻子的父母)、“内弟/tak8nu∶4”(妻子的弟弟)、“内兄/tak8pei4”(妻子的哥哥)、“大伯子/tak8pei4”(丈夫的哥哥)、“小叔子/tak8nu∶4”(丈夫的弟弟)等。从这组词语里,我们看到壮汉语姻亲关系词里只要是同胞关系就需要区分年龄的长幼,“tak8nu∶4”,即汉语里的“内弟”,“哥tak8pei4”即汉语里的内兄。在壮语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称谓“nu∶4na4”(妻子的弟妹)。明显,壮语里“pei4nu∶4”即“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的意思,区分了年龄,但壮语里不同于汉语的是丈夫可以把妻子的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一视同仁,不分内外,同称为“pei4nu∶4”。汉语口语里可以不区分,但是书面上还是要严格区分。因为汉语里严格区分外亲和本亲,把妻子一方的亲戚认为是外亲,不是自己本家血缘内部的。所以称呼上加有“表”或“外”,如外家(妻子娘家)、表哥、表姐等。“外”和“表”都不是内部的,是表面的外面的,而“内兄”是内人的兄长,即妻子的兄长“大舅子”,也是外亲戚。而壮语里没有这些区分内外之义的称呼,称外家为“ra∶n2me6”即“妻子的娘家”,而有血缘关系的外公为“ko1ta1”,外婆为“ja6ta∶i5”,是为了与“爷爷、奶奶”区分开来,没有内外之别,另外“表兄弟姐妹”的称呼则是汉语借词。

可见,在配偶的血亲里,汉语和壮语都会区分辈分,不同的是壮语不分内外,妻子一方的亲戚一般随妻称。

(三)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由配偶的血亲的配偶组成的姻亲关系,常见的有:“妯娌”指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壮语里称为“pa3li∶u2”,“pa3”是对比父母年长的女性长辈亲属的称呼,“li∶u2”对比父母年幼的女性长辈亲属称呼。比如:“娣ja6li∶u2”(嫂对弟媳的称呼)、“嫂子pei4na∶2”。这些是称呼丈夫一方亲属的称谓,还有妻子一方的称呼,如:妻之弟媳“nu∶4pa4”,“pa4”是一个表示晚辈已婚女性的称呼,不分姻亲血亲,直系旁系,儿媳、侄媳、孙媳、弟媳都可以称“pa4”。还有连襟关系的,如:妻之姐夫“pei4k3”、妻之妹夫“nu∶4k3”,汉语里称为“襟兄弟”,“k3”是汉语借词,“襟兄弟”的意思,加上“pei4”和“nu∶4”区分了长幼。由这些姻亲关系词看出,壮语和汉语里构成姻亲关系的亲属词由构成关系的多层次性,其性别区分也体现出多层次性。先是配偶的性别,再到配偶血亲的性别,然后才到配偶血亲的配偶的性别。性别不同,称呼就不一样,如称妻子一方的为“连襟”,称丈夫一方的为“妯娌”。

四、结语

综合以上几种亲属关系的比较来看,壮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有相似之处,如在直系和旁系血缘关系里,汉语和壮语都会区分辈分、年龄、性别和父系母系亲属关系。但也有不少差异存在。汉语亲属称谓在性别区分上,往往有多少层关系就进行多少次区分。只有一层关系的配偶、生育和同胞关系区分性别时,只需要根据语义区分一次,而其他有两层或两层以上关系构成的亲属称谓则需要多层次地区分性别,如“侄子和孙子”,汉语先区分出“兄弟和儿子”而壮语里都是“la∶n”。从汉语亲属称谓语里,我们也看到汉语受宗法制度和父系家长制度区分嫡庶亲疏,强调男尊女卑的思想的影响,汉族亲属在划分上很详细,按照严格的宗法制度多层次地区分辈分及性别。如“兄和弟”只结合辈分从性别上不能区分尊卑,但是从年龄上看就可以明确兄在宗族地位上比弟重要。古汉语同胞兄弟就有“伯仲叔季”之长幼区分,而同胞姐妹只有“姊和妹”之别。因为在古代女子没有继承权,男子有且根据年龄长幼来继承财产。所以男性同胞的称呼要比女性同胞的详细。这在词量上也体现了男女的不平等,是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而壮族里没有那么严格的宗法制度约束,在亲属划分上没有汉族的那么详细,所以壮语亲属词里性别区分不是严格按照亲属关系的层次来区分的,可以直接由表亲属关系的词素和性别标记词素一起构成。如“侄子和外甥”同称为“a∶n1ba∶u5”或“la∶n1θa∶i1”,“伯父、舅父、姨父、姑父”都可以称为“lu∶2”,不存在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只需根据语义进行一次性别区分就可以。

汉语里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远近分明”[3],壮语在姻亲与血亲上不太强调。胡松柏先生曾经也指出区分长幼的称呼与亲属关系人的性别一致,不区分长幼的称呼与亲属联系人的性别基本不一致[4]。如“叔叔即父亲的弟弟”,“姑姑即父亲的姐妹”。但这仅限于父系亲属,母系亲属不讲究。这也说明了汉语里父系家长制的影响。这在壮语里也说得通,叔叔“po6’a∶u1”即“父亲的弟弟”,姑姑“ja6ku4”父亲的姐妹。但是壮语里不同的称呼只是为了区分男女,“男尊女卑”思想在壮语里并不那么突出,同一个祖父母下来的兄弟姐妹依然是兄弟姐妹,没有刻意的“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之称,都是“pei4nu∶4”。从“pei4nu∶4”“na4”这两个词来看,壮语称谓制度产生之初,可能是不在乎性别的,不在乎血亲与姻亲之分,只在乎辈分。而“lu∶2”“pa3”“pa4”等词的意思又进一步表明壮语称谓里也在乎辈分,不在乎血亲与姻亲之分。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贾彦德.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1):7-14.

[3]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胡松柏.赣东北方言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与合称[J].上饶师专学报,2000(1):75-79.

[责任编辑韦杨波]

外曾祖父母:ta1ke5/ta∶i5ke5

父母:po6me6

孙子/孙女:la:n1θa∶i1/la:n1bk1

外孙/外孙女:la:n1θa∶i1/la∶n1bk1

曾孙/曾孙女:tak8lan3/ta6lan3

The Performance of Gender Distinction in Terms of Kinship in Chinese and Zhuang Language

WANG Ying-y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of human,gender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divide human society kinship.In kinship terms,relatives can be divided into immediate kinship,collateral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relationships.Chinese and Zhuang language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bout gender distinction in these terms of relatives.

[Key words]gender;kinship terms;Chinese language;Zhuang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1-0056-05

[作者简介]王英远(1990-),女,广西北海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壮侗语汉语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语性别词的分布”(gxun-chx2014041)。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亲属称谓系统,各自的构成形式及意义都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亲属关系都可以根据血缘和婚姻分为血亲和姻亲。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即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亲属;姻亲则是以婚姻关系形成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中血亲又可以分为直系血缘关系和旁系血缘关系。直系血缘关系是由单纯的生育关系构成的,包括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各代亲属;旁系血缘关系则是存在间接的血缘关系。除了根据血缘和婚姻来区分亲属称谓,性别也是人类社会亲属称谓区分的重要的标准。血缘姻缘亲属关系的划分或直接或间接与性别有关。本文从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和构成方面去比较汉语和壮语亲属称谓词在区分性别上的表现,所涉壮语语料以《壮汉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汉词汇》,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收录的标准壮语为主。
一、直系血缘关系的比较
男女结合产生的婚姻关系是亲属关系形成的基础,而夫妻是家庭最核心的关系。丈夫和妻子是一一对应的配偶关系,在这一层关系里,丈夫包含“男性”的意义,妻子包含“女性”的意义,壮语里表现为kva∶n1夫/mai4妻,在性别区分上都是只有一个层次的区分,即直接根据丈夫和妻子的性别来划分。由一对夫妻进而产生子女,而夫妻相对于他们的子女而言就是父母。如此,就有了新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反映在语言里就产生了相应的亲属称谓词。亲属称谓词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1]151-152,本人也是亲属关系人,在英语里称为“ego”即“自我”。例如:“母亲”即生育了ego的那个女人。根据直接血缘关系产生的直系亲属里,包括生育ego和ego所生育的各代人。在汉语和壮语里以ego为中心,构成的上下三代的直系亲属对应为:

收稿日期2015-11-28

猜你喜欢
壮语汉语
学汉语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从江壮语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