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世评话》中的“头”字研究

2016-03-15 20:46程倩云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词缀现代汉语方言

程倩云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训世评话》中的“头”字研究

程倩云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训世评话》是继《老乞大》《朴通事》之后古代朝鲜又一本重要的汉语教科书,全书近4.2万字,其中白话文约2.1万字,这部分是研究明代前期汉语的宝贵资料。通过对白话文中“头”字的考究,发现《训世评话》中的“头”有实词和虚词两种词性,其中虚词“头”主要作为词缀存在,它们有些在普通话中继续使用,有些只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

[关键词]《训世评话》;头;词缀

一、《训世评话》其书和作者

李边(1391一1473),太宗17年(1417)登科中举,入承文院学习汉文,精通汉学和吏学。他一生30多次赴中国,多次以奏问使、圣节史、从事官等身份造访,负责递交奏本、传递明朝救令等外交工作。《训世评话》一书于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明成化九年)6月问世,同年10月,李边去世。1518年,李边的外曾孙尹希仁为了完成李边传世之志,将《训世评话》重印。尹本《训世评话》“现藏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库。这个版本刻印比较粗糙,校对不精,有不少文字讹误,包括错、脱、衍等。”[1]403汪维辉教授对该版本作了点校,编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本文所依据的就是丛刊中的文本。经过点校的版本遵照原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37则故事,下卷28则,共65则,每则故事先用文言文叙述,再译成白话文。这65则故事来源广泛,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也有少量朝鲜本国的故事。

二、《训世评话》的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中外汉语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训世评话》最早不超过20世纪90年代*其实韩国成均馆大学姜信沆教授于1971年就介绍了此书,见汪维辉《关于<训世评话>文本的若干问题》,载《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1990年姜信沆教授在《大东文化研究》第24辑上发表《关于<训世评话>》一文。但直到1998年《训世评话》才由韩国鲜文大学的朴在渊教授整理出版。[2]国内看到完整的版本则是在2005年,载于汪维辉教授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

学者对《训世评话》开展的研究,国外除了上文提到的韩国姜信沆教授的两篇论著,还有韩国朴在渊的《关于十五世纪朝鲜译学书<训世评话>》,朴在渊、安章利、李在弘的《<训世评话>译解》,日本太田辰夫的《<训世评话>的语言》;国内的主要有:刘坚的《<训世评话>中所见明代前期汉语的一些特点》、张美兰的《<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训世评话>词语考释、校勘》,陈莉的《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与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汪维辉的《关于<训世评话>文本的若干问题》等论著。

上述研究大多以《训世评话》的语言为对象,重点在语言本体的研究,有的引用该书的语料,有的以该书为例证,而对《训世评话》中的某一特定字、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从《训世评话》的文本出发,穷尽性地讨论白话文中“头”字的情况。

三、《训世评话》中的“头” 字

《说文解字》:“头,首也。从页,豆声。”[3]181“头”的本义是指人的脑袋,后来也指动物的脑袋,再引申为事物的顶端、前部或边缘;“头”的概念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可以指“时间”“等级”“数量”等范畴;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头”字发生语法化,作为词缀可加在名词、形容词、动词、方位词之后构成新的词。在《训世评话》中“头”字一共出现85次,有表实义的“头”,也有虚词“头”。下面先来考察作为实词的“头”。

(一)实词“头”

1.指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分,与口、鼻、眼等器官相连。《训世评话》中“头脑”出现2次,“头戴”“叩头”“头上”各1次。

(1)(田鼠)三不知被那老鸦把头脑上啄破,就死了。(428)*例句后括号内的数字,均为例句在参考文献——汪维辉著《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2005年版)一书中出现的页码。

(2)豹子咬杀了和尚,吃了头脑,跳墙走去了。(422)

(3)上位腰系白玉带,头戴金顶乎亲带弓箭,这个是第二件丑。(416)

(4)到送嫁的晚夕,知县王令灯下看书,忽见一人庭下叩头再拜。(425)

(5)(上位)便拿将玩月玉带与他做定礼,这无艳也将头上插的半个木梳来回礼。(417)

2.指头发。《训世评话》中“头发”出现4次,“梳头”1次。头部与身体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而头部与头发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除了用复音词“头”加“发”来表示外,“头”可以直接表示“头发”义。

(6)(李氏)就自手割了头发、脱了鞋子、告天说誓:我死呵弄不嫁人!(413)

(7)如今还不过卒哭,挽头发的都是素帛。(456)

(8)买一个小娘,十分好俊,每梳头时,退坐一边,有悲哀的模样。(456)

3.跟头有关的装饰品,有“头面”(出现2次)“头巾”(出现3次)。“头面”指旧时妇女头上装饰品的总称。

(9)官人,你临行时,娘子分咐买头面,官人既应许了,却怎么不买?(440)

“头巾”指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的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

(10)又一个人将一顶破头巾来说道:这个是晋朝高才名士陶潜漉酒的头巾,却高似吕蒙正褶儿,这郭兴又买了。(449)

4.实词“头”也可以带方位词词缀,“头里”是方言词,指“以前”。

(11)那家主说:头里说定时一个来,今日却么怎两个来?(406)

(12)(王曾道)头里到京师时有一日听得甜水巷一个妇人带女儿哀痛啼哭。(419)

5.专有名词

(13)耽罗国镇山是叫名汉罗山,又说头无岳。(460)

(二)词缀“头”

词缀是汉语中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重要语法现象。《诗经》中有大量的词缀,如:“有”“其”“于”等。有些词总是附在另外一个词的前面或后面,我们把附在前面的叫词头,附在后面的叫词尾。

“头”缀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缀。历来学者对“头”缀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普通话后缀“头”同其他词缀的对比研究和“头”缀虚化过程的研究,还有就是探讨某个方言中“头”缀的情况。《训世评话》中的“头”字不仅有后缀的用法,还有现代汉语中不用但保留在地区方言中的“头”缀现象。

“头”的虚化有一个过程,虚化之前的“头”是一个表实意的名词,“头”的本义和在《训世评话》中的实意用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了。那么“头”是什么时候开始虚化为词缀的呢?王力认为,“词尾‘头’字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宋元以后,词尾‘头’字用得更加普遍了。”[4]229刘慧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头”字后认为,唐五代时期的“头”是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该阶段“头”作为后缀的用法已经比较完备,“头”缀完全可以附着于大部分词之后,包括普通名词、方位词、时间名词、身体名词、动词、形容词等。[5]在《训世评话》中“头”缀的用法有以下几类情况。

1.“普通名词+头”,用在名词词根语素后,做名词形态标记,不改变名词词义。有“日头”(出现3次)“骨头”“脚指头”(出现2次)“石头”“海边头”“因头”“名头”。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日头”是方言词,指“太阳”。[6]1153

(14)文王做世子时,侍奉父亲王季。每日头鸡叫,起来穿了衣服。(405)

(15)明日头,鸡叫时起来,要寻见母亲和娘子去。(446)

(16)宋国人民断了口粮,换了儿子吃。又砍人骨头,烧做饭吃。(450)

(17)上位著马鞭子指这女儿问:兔儿打那里去?那女儿也著脚指头指馈他兔儿去处。(P416)

(18)这毛宝穿甲投水中,落在石头上一般,等一会儿看,却是自家放的白龟。(423)

“田头”指田边、田地的两头儿、田地里;“海边头”是海边的意思;“因头儿”,同“由头”指作为凭借的事物。

(19)有一个野雀儿饿的昏了,飞到那田头谷梃理由坐着的时节。(427)

(20)初到驾洛国海边头,那国人每望见□在,不去取他。(453)

(21)这无艳皇后小有将军的志气,劝上位同驾出征,到处里都向服,这个是梦见飞熊上殿吉庆的因头儿。(417)

“名头”指有名望的人,“名”在这里活用为形容词,指“有名气、有名望的”。

(22)那学生说:你若求名头的人家女儿呵便得。(457)

2.“时间名词+头”,跟在时间名词后面,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主要有“初头”(2次)、“五更头”,都表示时间早。

(23)箕子也是纣王的房亲叔叔,纣王初头用象牙做著子。(410)

(24)有一日,(老和尚)五更头起来,到佛背后藏身伺侯(候)。(441)

3.“方位词+头”,用在方位词之后,主要有“外头”(3次)、“里头”(11次)、“后头”(30次)。“外头”就是“外面”,西南官话中就常说“外头”。

(25)有一日母亲橉他扶侍受苦,著他且外头去歇一歇来。(407)

(26)(那和尚)又说:“你且外头伺候,等和尚起来坐定时,到那里说一说。”(441)

“里头”有两个意思,“里”是方位名词指里面,加上词缀“头”,仍然表示空间概念“里面”,此后“里头”从空间概念扩展为时间概念,用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之内。

(27)妈妈取过那铜镜来看,有老婆在里头。(440)

(28)那妇人一个月里头织出三百匹绢子,主人惊惶,就放也。(406)

“后头”有两个意思,一是方位词,表示后面;二是方言词,指后来。但是《训世评话》中的“后头”用以表达时间概念“后来”。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着从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实体到非实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后”本来是一个表示后方的方位词,由于认知的发展,“后头”从空间概念发展为时间概念。

(29)(舜)后头做了皇帝,不杀象,颠倒封他有庳地面。(405)

(30)后头那太公辅佐武王,一统天下做皇帝。(416)

(31)(若水)后头无病死了,赠户部尚书,赐与他母亲白金五百两。(419)

(32)后头这郭震年到十八岁中学,除做通泉尉,又升做梁州都督。(420)

4.“形容词+头”,“头”缀用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之后表示人的用法在宋代就有了,明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定的词缀表达一定的情感,《训世评话》中有两个形容后面就可以接“头”缀,均有表示“好看”“喜爱”的意思:“俊头”指长得好看的男孩子,“丫头”是指小姑娘。

(33)俊头却到他门上说道:你这房子是吾祖宗住的旧房儿,你怎么偷住我家?(453)

(34)(名涓)俊头长大了,赴举场时,梦里那穿羽衣的人又来说:“你要中举呵”。(456)

“丫”本来指“指树木或物体分叉的部分”或指“树木或物体分叉的部分”,小姑娘扎起来的头发像分叉的树枝,所以“丫”也可以用来称女孩。

(35)这妇人退出去,教一个使唤的丫头打扮送进去。(415)

(36)(老和尚)去时,说:“背的、背的和尚见了么?背者俊丫头的和尚见了么?”(442)

5.“动词+头”,“来头”指“来历,多指人的资历或背景”。“头”缀具有类义性,即能够标示词性。“动词或动语素+头”组合成新词,该词为名词。比如:

(37)有一个姓赵的秀才,也是一个大来头家的。(445)

“来”本来是一个动词,加上“头”缀,“来头”是一个名词作“是”的表语。“头”改变了词根的词性,使其名词化,词根从表陈述义到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事物,这是“动词+头”的特点。

“数词+头”,“半”是数词,指二分之一,“半头”就是“一半”的意思。

(38)无艳回奏:这四月半头青苗在地,不合当打围时打围,这个是第一件丑。(416)

四、《训世评话》“头”字的特点

第一,跟普通话相比,《训世评话》中“头”字使用的范围要更加广泛,有些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有些用法却消失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继承性很强,《训世评话》中的用法基本上都沿用到现代汉语,比如,“头”“头脑”“头巾”“头发”,“以头”作词根的这些复合词现代汉语还在使用。实际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认知方面进步的结果。“语言形式意义的形成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人们对所处的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7]50而概念场中有些词的消亡也是人为范畴化的结果。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思维概括能力的增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范畴化日渐精确,这样就会选择概括性强的词或词组来表示同类事物。蒋绍愚在谈到概念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认为:“如果(概念)是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或者说是人们的主观认识的结果,那么,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或者认知角度不同,人类的概念就未必完全相同。”[8]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词汇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已经根深蒂固,即使社会向前发展也不容易改变。

另一方面,词汇系统也有发展,比如“头面”一词现在不用了,这是受到社会因素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语言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渐发展,一些旧的概念要消失,旧的名称要改变,新的事物名称要出现。“头面”是指古代女子头上装饰品的总称,因为古代的女子留长发,有非常繁复的梳头样式和装饰品,而现代女子已经不再使用或保留那些东西,所以“头面”一词也就消失了,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不再使用。

第二,《训世评话》中的一些词在普通话中没有,成为方言词汇。比如,“日头”指太阳,“后头”指后来,“头里”指从前,“半头”指一半,这些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使用了,只保留在某些方言口语中,如在西南官话中还保留着“日头”“后头”“半头”这样的词汇。方言词汇是共时系统中的历时现象,也是共同语语法辐射下的地域变体。方言词汇系统从纵向看是方言的不同历史层次的成分的叠置,从横向看是共同语与方言相互影响的结果,都是方言表现共时系统整合方式的重要表现。从明代语料里面寻找现代汉语方言的踪迹,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现代方言。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陈榴,朴在渊.一本失而复得得朝鲜时代汉语读本——李边《世训评话》评介[J].当代韩国,1999夏季号.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4.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刘慧.唐五代的词尾“头”[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2):61-6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0.

[8]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中国语文,2007(5):387-104.

[责任编辑罗传清]

The study of the word‘Tou’in XunShipinghua

CHENG Qian-yun

(School of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bei,Huhan 430062,China)

[Abstract]The book XunShipinghua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textbook after the LaoQida and PiaoTongshi in the Joseon Dynasty.XunShipinghua has nearly 42,000 words,including about 21,000 vernacular words,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before the Ming Dynasty.The word‘tou’can be both a content word and a function word in the XunShipinghua.The function word‘tou’was used as affixes.Some of them are used in Mandarin,and some only remain in dialects.

[Key words]XunShipinghua;tou;affix

[中图分类号]I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1-0073-05

[作者简介]程倩云(1991-),女,湖北远安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收稿日期2015-12-28

猜你喜欢
词缀现代汉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