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方式创新

2016-03-16 00:20陈孔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信仰高校学生培育

陈孔祥

(安徽师范大学 档案馆,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方式创新

陈孔祥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安徽芜湖241000)

主持人语:如果检视我国高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培育,可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历经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对于回答、破解“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这两个根本问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成果所体现的有益探索、显示的实践经验、预留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认真概括和总结。(陈九如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方式创新,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德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可借鉴我国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经验,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实现从“小德育”向“大德育”、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从“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从“知识德育”向“能力德育”、从“说教德育”向“实践德育”、从“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的转变。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方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创新不足问题。面对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大学生生活方式转变等新形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迫切需要创新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要注意结合培育对象特点和培育政策要求“量身定制”,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对高校学生德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中创新方式,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可复制性。而实现“六个转变”当为最佳选择。

一、从“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

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方式,从“小德育”转化为“大德育”,可以说应运而生,这个“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是高校德育改革确立了德育的首要地位,建立了德育的科学体系,扩大了德育的社会职能,拓展了德育的工作领域,1郑永廷:《高校德育改革经验与德育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2页。大学生德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二是德育内涵的充实调整对大学生德育内涵的拓宽、外延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德育概念被进一步拓展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

大学生德育向“大德育”转化,强调德育工作的首位性、德育内容的综合性、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德育以德育为首,德育不限于道德的或政治的教育,目标包括多个层次,方法涉及各种措施。深圳大学的德育改革探索、广东白云学院的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黑龙江科技学院的高校德育实践体系创建等,证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已呈现这种趋势。从这种趋势看,高校为了增强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针对性、实效性,为了解决高校德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德育主体缺失、德育制度匮乏、德育合力不强等问题,会积极创建大德育实践体系,主动构建学生健康发展的大德育体系,建立并完善大德育考核评价反馈机制,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德育的现代转型。黑龙江科技学院长期坚持大德育定位和宗旨,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运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机制,促进“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造就以德润才、以才明德的创新人才”1于成学,赵国刚:《论“大德育”语境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0页。,为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不仅关注“知性德育”,而且关注“生活德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一方面继承了高校德育传统对“知识性德育”的强调,注重于以课堂讲授形式传授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观,体现从知性出发来强化学生德育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德育的生活过程促使高校开始矫正“知性德育”弊端,力求给学生生活以教育,用学生生活来教育,为学生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8页。.于是,我国高校纷纷改进“知性德育”,转向对“生活德育”的关注。

这种目光向生活的方式与“知性德育”联系在一起,在此期间,我国高校为推动高校学生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推出的学校层面的生活德育形式尤为重要。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的“寝室文化”、“教室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位一体的校园生活文化体系,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的“京剧票友会”、《延考生》舞台剧,延安大学重构的学生军训模式,西安交通大学试行的书院制,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的户外运动本科专业系列活动等,都是一种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形式,同样反映着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实践,具有明显的生活德育特征。这与我国高校学生德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许是最为契合的,而且为高校德育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基于此,我国高校学生德育转向“生活德育”,一方面面临优势,通过将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与生活融合,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吸引力、影响力,改变目下学生德育的困境;同时也面临挑战,与推行“知性德育”相比,推行“生活德育”,高校学生德育所依据的德育理念、德育形式、德育思维等有很大差异,需要学校层面的德育理念、德育形式、德育思维等及时、有效转型。

三、从“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转变

我们所说的“人际德育”,主要指处理、把握、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之道。高校“人际德育”是在高考恢复后得到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人际德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仍在为高校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发挥作用。但面对我国社会的转型、变迁形势,尤其是面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高校“人际德育”亟待拓展德育视野。其中,实施“生态德育”是高校及时超越“人际德育”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向。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生态德育”实施方面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苏州大学所进行的“生态体验教育”实践,在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作系统研究基础上,结合生态德育理念,对生态德育教育的方法、机制、形式、规范等作出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3卞海勇:《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在苏州大学德育园地绽放奇葩》,2013年3月4日,http://www.stty.net.cn.又如河北科技大学所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日”系列活动,以“讲解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保护措施”为形式,兼及开展“一系列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小游戏”,找寻高校德育的新的生长点。4河北科技大学开启野生动物保护月活动,2014年11月11日,http://www.yzdsb.com.cn.但从总的方面看,这方面广泛、普遍实践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之所以越来越重视生态德育问题,固然与高校改革“人际德育”有直接关系,而现实的生态需要才是根本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通过推进“生态德育”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生态需要,即自然生态建设的需要、社会生态建设的需要、人文生态建设的需要。自然生态建设需要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并唤醒大学生践行保护自然生态的道德义务,社会生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大学生与其他人、大学生与集体、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生态建设需要的核心问题则是尊重、突出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及其道德权力。1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思路的拓展与延伸》,《江苏高教》2015年第4期,第4页。

四、从“知识德育”向“能力德育”转变

“知识德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模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系统的德育知识的形成,“知识德育”即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知识灌输式,更被高校赋予科学世界的德育而加以传授。但是,30多年来高校“知识德育”实践,也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割裂。2成双凤,韩景云:《走出知识德育的误区》,《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1期,第1页。当“知识德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渠道,因而在更深层次上与大学生道德能力发展发生复杂关联时,这种割裂便构成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挑战。

改变这种状态意味着当前乃至今后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不能只是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而需要向“能力德育”转变。诸如“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认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道德承载能力”等3洪源渤,刘玮:《素质德育:知识德育与能力德育的统一》,《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19期,第122页。的提升,就是这种“能力德育”的主要效果。近几年的高校德育,已经展现出“能力德育”的多方面特征。以南开大学推行“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为例,该教育旨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高校”,“弘扬思政教育主旋律”,“强化学风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4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以“公能”素质教育为抓手推进德育工作》,2015年2月15日,http://www.moe.edu.cn.展示出高校“能力德育”四个方面的特征,即揭示的是高校德育运行的体制机制变化,展示的是思政教育的持久性,刻画的是高校能力德育质量的学风侧面,体现的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多样化。

五、从“说教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

所谓“说教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德育说教化,但并不排斥“德育说教”的一种德育方法和手段。“德育说教”有其短处,也有其长处。“德育说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质量发挥了特有作用,这是客观事实。如青海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推进“德育讲堂”走进校内各学院,为学生讲述道德故事,传递道德力量,让学生感受到道德课堂的特有意义。

但从长远看,由于“德育说教”的方法、手段比较机械,在“德育说教”高效的同时,伴随着“说教德育”低效,这种方法、手段驱动的“说教”式培育模式是有待改进的。于是,以实践为德育目标起点和最终归宿的“实践德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重要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加速器”的作用。突出表现是各高校在此期间的德育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效做法。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将德育寓于新农村建设,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专业课实践基地推行“双基地实践”育人模式,上海工业大学实行学生助理制强化学生“三自教育”等。可以断定,高校“实践德育”将随着高校深入探索、实践而进一步增强。高校为此采取的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致力于“德知、德情、德行的转化”、促进“文本形态的德育”与“直接经验形态的德育”的融通、增强“德育过程、方法的实践性”、促进“德育评价的方式、方法”适应“评价的目标、内容的实践性”。5范树成:《实践德育论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3期。

六、从“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转变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当然与经验密切相关,高校在长期的学生道德信仰培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已成为我国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这一经验却成了一种陈规式的设定,据此,有些高校单纯依靠经验来应对学生德育信仰培育,试图“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导致了学生德育的低效。而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消除“经验德育”的弊端。

顺应这样的脉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模式,在这个视域里发生了有意味的变化,即由“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的转变。很多高校都有创新学生德育的愿望,也努力将之转化为实践,所呈现出来的“范例”已指向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向德育模式的创新,如西北工业大学“依托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多向集成,立德树人”,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时代特征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体系”。1李辉等:《坚持德育为先创新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模式——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科技人才培养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4页。第二个方面指向德育工作的创新,如大连理工大学试图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研究所联合设立“王大珩物理科学班”来落实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杨木,佟西原:《基于人的全面理论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王大珩物理科学班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24期,第24页。第三个方面指向德育机制的创新,如北京语言大学以“对象创新为先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国家软实力三者有机结合”,构建出多元化国际型大学的德育机制。3李进,赵环宇:《多元化国际型大学的德育创新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第11期,第11页。第四个方面指向德育路径的创新,如武汉开放大学主动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力求呈现“互联网+”时代学生德育工作路径。4李明月:《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新路径——以武汉开放大学为例》,《职教研究》2015年第3期,第3页。第五个方面指向德育活动的创新,如山东农业大学重视道德隐性课程教育,将道德隐性课程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高校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5车先礼等:《基于道德隐性课程教育视角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第11期,第11页。

针对上述“六个转变”,今后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培育主要有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走好“大德育”的路。通过开辟“大德育”的新路,激活大学生德育的全部能量。第二,下好“生活德育”的棋。让大学生德育通过“嵌入”生活,为大学生获得向上、向前的生活需要提供条件。第三,打好“生态德育”的牌。构建以权利义务为经纬的社会秩序,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第四,做好“能力德育”的事。实现“能力德育”的归位,让大学生的德育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第五,迈好“实践德育”的步。将实践思维贯穿于大学生德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成长的方向引领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第六,出好“创新德育”的拳。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德育的理念、机制等创新质量,让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始终保持活力状态。

Method innovation in cultivat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

CHEN Kongxiang

Innovating cultivating method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We can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 needs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from little moral education to great moral education,from intellectually moral education to life moral education,from interpersonal moral education to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from knowledgeable moral education to capable moral education,from preaching moral education to practical moral education,from experienced moral education to innovative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method innovation

G416

A

1009-9530(2016)02-0001-04

2016-01-20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BKS064)

陈孔祥(1962-),男,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教授,博士,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员,从事青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高校学生培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