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探索

2016-03-16 00:20陈亚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验式信仰培育

陈亚力

(安徽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探索

陈亚力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样的成果所体现的有益探索,值得我们认真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探索,主要是建立“全员化”德育机制、构建“模块化”德育模式、选择“课程化”德育路径、实施“项目化”德育工程、搭建“品牌化”德育平台、推行“体验式”德育方式。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道德信仰培育

如果检视我国高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培育,可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不仅对于准确回答“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破解“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这一根本问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成果所体现的有益探索,值得我们认真概括和总结。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历经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全员化”德育机制

实现德育“全员化”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方向,是高校推进德育“全程化”和形成“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德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自此开始,我国高校都在探索构建“全员化”德育机制。

在德育全员化体系建设中,西南科技大学“将全体教职员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全员化主体”,“将整个高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全程化’的整体来进行”,将“德育工作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作为一种趋势来实践。2谢长勇,魏飚:《论高校学生德育体系的全员化、全程化和多元化——以西南科技大学德育体系建设和实践为例》,《现代教育》2012年第2期,第13-14页。在德育全员、全程、全方位模式构建中,四川大学通过夯实“两项制度”,建立起全体教职工互动、全校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做好“四个支持”构建了“全程育人”的“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搭建“四个平台”、推进“六项工程”,构筑起“大德育”立体空间。3王亚利,温晶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21期。西南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所作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构建“全员化”德育机制的思路: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互动中并通过这种互动履行各自的育人职责;各部门、各单位的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是实现德育“全员化”的保证;学生家长、社会群体、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全面推进德育“全员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德育全员程度与德育的全程、全方位程度成正比关系。“全员化”德育机制包括多部门共管机制、多主体协同机制、多形式激励机制、多路径发展机制、多措施建设机制和多维度推进机制。

二、构建“模块化”德育模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社会主义德育信仰培育被看成是多维、多样的和系统的活动,而不是单一活动的简单结果。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高度依赖于高校特定的组织背景和制度安排中,与此同时,“模块化”德育作为创新活动的必要形式受到普遍重视。以此为契机,“模块化”德育的构建与实施在我国高校中的工作得到广泛开展。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相继推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块化”德育模式。其中,“模块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础,分课程“整合若干教学模块”,依靠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组织相应模块教学。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化”教学的做法是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相关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开展“多人一课”的教学;1陆芬:《项目制管理模块化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模块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是分项目构建实践模块,再以干部、教师、学生等为主体,按照针对性的标准,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原则,增加每一位学生德育实践比例提升高校德育质量。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做法是修订《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将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按内容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三个模块,以学生修满每一个模块学分为激励机制,分模块推出不同活动项目,安排学生分别自主选择按时参加,以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模块化”德育管理模式则采用德育管理“项目制”,把德育工作内容细化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项目,通过各个项目的分别实施来实现德育管理。如江汉大学“将模块化教育模式引入新生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学生生活适应模块’、‘归属感建立模块’、‘理想信念引领模块’和‘成长发展模块’等四个模块助力新生成长”,落实了“一年级工程项目管理”。2王丰昌:《大学新生“模块化”教育引导的实践与探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德育“模块化”是我国高校目前乃至今后强化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重要措施,值得各高校共同去做好。

三、选择“课程化”德育路径

随着德育“课程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强德育“课程化”建设。由于该建设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上述高校所作探索、实践各有特色,由此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德育“课程化”设置,比如:乐山师范学院“引入课程的理念,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以组织管理、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24期。成都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并列为公共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认知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4刘吕高,秦晶:《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学院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湖南理工学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化建设范畴”,“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5彭时代:《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精心设置隐性课程”,“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互补作用”。6符红川:《对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探索及其实践》,《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重庆科技学院在“48学时《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遵循德育长期性规律实施实践教学全程化-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7彭晓玲:《全程联动式课程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设计成‘6个课程化模块’并形成了32个专题”。1马小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探索与实践》,《船舶职业教育》2015年第2期。

回顾这些高校德育“课程化”设置过程,可以从中清晰地识别“课程化”德育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各环节,集中表现为五点:一是选择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内容;二是注重“显性德育”兼顾“隐性德育”的培育思路;三是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分别设计成不同课程化模块;四是构建起不同课程化模块实施框架;五是强化各德育主体间的分工与协作,壮大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参与力量。

四、实施“项目化”德育工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创新的生命力,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解释,是由于高校德育“项目化”所导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德育“项目化”问题,先后推出了很多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空军工程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嘉应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均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空军工程大学在破解高校德育难题的基础上,推出了“红色传人培育工程”;青海师范大学将德育学分制运用于德育实践,推出了“德育提升工程”;北方民族大学坚持服务各族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推出了“铸魂”工程;哈尔滨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与实践“立德树人”理论,推出了“四全育人”工程;2信阳师范学院以“一校、一班、一团、一刊、一库”为主要载体,构建出德育“五个一”工程;3孙宏典,张义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信阳师范学院构建德育“五个一”工程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嘉应学院致力于建构学生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核心价值引领的大学生德育工程。4李友文,刘奕涛:《升本理念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基于嘉应学院学生德育实践的探索》,《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高校推出的诸如这些德育工程,既吸收了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也不外在于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理念和核心价值理想目标的信奉,而且还在实践上避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存在的“实功虚做”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回应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创新不足问题,因而可以称之于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合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德育系统工程。

五、搭建“品牌化”德育平台

积极搭建“品牌化”德育平台,是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有效举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高校“品牌化”德育平台建设也逐年加强。其成果体现在高校德育平台建设中,中南大学的“微产品创新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的“丙辉漫谈”、中央财经大学的“德育示范基地”、武汉科技大学的“德育奖学金”、河北科技大学的“德育答辩”、上海交通大学的“‘种子’德育工作室”、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五五德育”、南阳理工学院的“马列读书会”、北京印刷学院的“青春映像”等,均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突出的有武汉大学的“师德铭”、北京化工大学的“校园青春榜样”、南京晓庄学院的“‘国旗’下讲话”、武汉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南开大学的“人文雅舍”、同济大学的“立体阅读”、长江大学的“阳光号列车”、华东师范大学的“慈善爱心屋”、华南理工大学的“卓越工程”、嘉兴学院的“红船先锋营”、江南大学“特称团支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圣洁课堂公约”、浙江工业大学的“E路良师”等,都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这些成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发挥德育平台作用,推动学校德育创新,其中又以“品牌”创建为特色。此品牌创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即课程德育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师生的德育示范、思想导航、实践体验、主题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值得肯定的是,目下高校品牌化德育平台创建,无论是抓课程德育渗透,还是抓网络道德教育,或网络道德教育,或师生的德育示范,或思想导航,或实践体验,或主题教育,或道德习惯的养成,都可以从上述优秀成果中找到合适的案例借鉴。

六、推行“体验式”德育方式

“体验式”德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新路径。我国高校都意识到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上的特有道德教育价值,并积极构建和实施体验式德育模式。如苏州大学开展了“生态体验教育”,北京化工大学实施了“体验式感恩教育”,郑州大学组织了“体验式培训”,西南石油大学推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改革,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其体验式德育实施方案中提出了“绿色体验式德育”。

在具体的做法方面,依据既有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包括:(1西藏大学大学生德育体验中心举行挂牌仪式,2007年10月14日,http://www.sina.com.cn.)以体验式德育项目促推动,如西藏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德育体验中心”,使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为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的生动教材。1西藏大学大学生德育体验中心举行挂牌仪式,2007年10月14日,http://www.sina.com.cn.(2延安大学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立德树人实施,2016年1月11日,http://www.snedu.gov.cn.)以体验式教改求质量,如北京理工大学坚持开展的学生讲师团“年级汇讲”,构成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改革的一个品牌。(3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以体验教育助成长,如延安大学围绕“珍爱生命,感恩你我”主题,以铸就“健康成长,助人自助”思想为目标,不断强化“体验式”生命教育,提升了“立德树人”实效。2延安大学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立德树人实施,2016年1月11日,http://www.snedu.gov.cn.(4)以体验式活动提效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心理越野营、大学生心理剧大赛等体验式活动,分别打造校园的品牌活动,提升了校园德育活动品牌效应。(5)以体验式拓展训练强能力,如郑州大学通过“知行素质拓展训练营”,加强了体验式培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几种做法相互交叉,互相耦合,分别围绕多种体验而展开,其中有情感体验、角色体验、表演式体验、探究体验,还有亲身体验。西南大学率先探索构建的“大学生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3,即构成“亲身体验”的直接展现。

综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的探索,涉及到建立“全员化”德育机制、构建“模块化”德育模式、选择“课程化”德育路径、实施“项目化”德育工程、搭建“品牌化”德育平台、推行“体验式”德育方式。理顺这些探索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建立“全员化”德育机制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培育中具有保障性。第二,建立“全员化”德育机制应当与构建“模块化”德育模式相匹配。第三,“模块化”德育模式的构建应选择“课程化”德育路径。第四,“课程化”德育路径的选择要植根于“项目化”德育工程的实施。第五,实施“项目化”德育工程与搭建“品牌化”德育平台之间存在张力。第六,必须高度重视推行“体验式”德育方式在“品牌化”德育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moral belief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EN Yali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moral belief.The exploration of such achievements deserves our profound generalization and summariz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earch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 has mainly included the following:establish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all,construction of the modularized moral education model,choice of the curriculum-based path for moral education,carrying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project based on program,building up the moral platform focus on brand,and practicing the experiential way for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moral belief;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moral belief

G52

A

1009-9530(2016)02-0009-04

2016-02-02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BKS064)

陈亚力(1990-),女,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体验式信仰培育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