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王”乐学思想之比较*

2016-03-16 07:29张树俊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私欲勤学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淮南三王”乐学思想之比较*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学派继承和光大了王阳明的乐学思想,在学习问题上处处强调一个“乐”字。同时他们把乐学与勤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习主张。不过,在具体的认识与阐述上,“淮南三王”也有差异,王艮高唱乐学歌,并提出学乐统一、学不累人、去私而乐等观念。王栋对王艮的“乐学”思想进行了新的洗发,同时提出了学须责志的观点。王襞阐发了他的流行之乐思想,同时要求学者关注“至近至乐之事”,为学者学习指明了方向。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乐学观;思想比较

提倡“乐学”是泰州学派的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时他们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即倡导“勤学”。他们把乐学与勤学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辩证的理论体系。当然,由于各人对学习目的、方法等认识不同,“淮南三王”(王艮、王栋、王襞)在具体的乐学思想上也有差异。

一、王艮既乐又学的学习观

王阳明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所以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做到乐学。王艮继承了这一思想,把人心的本然状态规定为乐,并认为学与乐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的关系,所以他说“学是乐”“乐是学”。[1]

王艮把乐说成是求学、研究学问的基本目的之一。他认为,学习与快乐是统一的一件事:“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他认为,所谓乐学,就是快乐地学习,而要做到快乐地学习,关键是学习不能费力,如果学习很费力,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而学习要不费力,首先就要学圣人之学。他说:“天下之学,惟有圣人之学好学……,有无边快乐。”[1]王艮提倡学圣人之学,是因为他有“必为圣贤之志”。[1]为学就是学为圣贤。他说:“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同时还因为儒学“至简至易”,好学,所以儒学简易好学。王艮所说的“大成学”就是指孔子的儒学。他要求和勉励他的学生、同事读孔孟之书。其次,学习要快乐就要不费气力,也就是不累人。“一友持功太严,先生觉之曰:‘是学为子累矣。’”[1]

王艮认为,学习的无边快乐,还在于心里之乐。怎样做到心里快乐呢?心里之乐要在心上寻求。在心上寻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私欲问题。他说:“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1]王艮这里所说的私欲是指不合理的欲望或恶欲。他认为,人的本性要求就是追求快乐,而人之所以有时在学习中感到不快乐,是被“私欲”束缚所致。所以他反对把私欲带入学习之中。一个人如果把学习看成是满足私欲的工具,就没有快乐可言。

王艮还把乐学与勤学统一起来,要求学者在勤奋学习中获得快乐。要搞好学习,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王艮虽然倡导“简易”之学,但他又主张“精微”“细详”地学习,反对因为简易而草率马虎。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入太庙每事问。”[1]王艮这里所强调的意思就是人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求学精神。二是要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他说:“孔子之时中,全在韦编三绝”[1]他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非勤奋不可。所以他告诫学生说:“人生贵知学,习之唯时时”。[2]158要求人们发扬勤奋好学的精神。三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他说,学习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印证。

总之,乐学必须勤学。事实上,王艮能够从一名社会地位低下的灶丁、盐贩成为一派宗师,靠的就是艰苦而不懈的学习。当然,艰苦学习也不要太废事、太累人,不能离开乐的原则,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顺应“自然天则”。王艮就从这一艰苦的学习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王栋乐不遗志的学习观

王栋也是极其重视乐学的,在姜堰的王氏宗祠(也是王栋退休归里后较为固定的讲学场所)就挂有王艮的《乐学歌》。他还对学者提出“学不离乐”乐学主张。王栋乐学思想是对王艮乐学思想的继承,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应该说“学不离乐”是王栋基本的学习思想。他说:“学不离乐,孔门第一宗旨。”[3]他认为,学习的快乐所追求的是人心本体的快乐,所以要获得学习的快乐,追求的是精神愉悦,而不是利欲的追逐,否则会“忽忽而恐、戚戚而忧”,“心劳日拙,忧患终身”。[3]

王栋还认为,乐学要注重“寻乐”。他曾作诗说:“周子当年教两程,只将寻乐每先令。圣功多少堪拈出,此意如何最要明。一点灵机从此发,万般玄用此中生。些凶活计真消息,借问诸君信未曾。”[3]怎样寻乐?王栋提出了五条要求:一是“寻乐”要从“心”上寻。寻乐就要“打起精神认本体,放开怀抱即灵襟。”[3]王栋认为,“学不离乐”就要做好“乐以忘忧底工夫”。[3]二是要有自信,能认识自我的价值与效能。他认为,只要克服“难寻”的畏缩情绪,“不寻”的怯夫思想,“凡砂铄出是精金”,“鄙夫”“庸众”定会像出砂的“精金”那样光芒四射。三是在大家同乐中寻求乐趣。王栋的同乐意境是:“对语黄鹂”,不是一人独乐。他说:“真乐原从乐处生,大家同乐共薰成。”[3]四是要时时寻乐。“时时”是强调不断,永不停息。他说:“人言寻乐要寻真,试把真寻看古人。弄月吟风方着意,傍花随柳更留神。时时悦是时时习,日日春为日日新。真乐即从行乐始,信之及者见之亲。”[3]五是寻乐要反身。王栋认为,乐与反身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要做到乐就要反身,善于反向就能获得快乐。

当然,与王艮一样,王栋认为,要获得真正的乐,还在于一个“学”字。他认为,如果不学,就难以有良知自觉,而没有良知自觉,那么乐的心之本体就会被埋没,因而也就没有快乐可言。这也就从某种意思上说明“乐不离学”“一时不学则一时不乐”,所以应该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时时学习,反复学习。

王栋认为,要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最重要的是责志勤学。如何勤学?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责志。他说:“知志学,则知与天地间人俱立俱达。”[4]所以王栋认为,志不定者须责志。责志一是要肯立志。立什么志?立孔子“发愤忘食之志”。他认为,不肯立志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二是勤学。在王栋看来,学习必须有“庄敬持养”的功夫。为此学习要有诚,要百倍努力、终身用力,做到“勇往担当无歇手”。[3]他说:“学则须是勇往担当,无歇手处,方是健行刚立。孔门弟子颜曾最著,皆自刚健得之。”[4]三是惜时间。学习者不可“忽慢”,一定要精细学习,否则会荒废学业,浪费光阴,到了年老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他说:“孔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皆勉人及时为学之意。后生少年能及时吃紧上进极好。若不幸蚤岁蹉跎,又不可逐年以衰自诿。以某自考少时孟浪,因循五十无闻始知愧悔,精思力行,颇觉岁进,六十七十更见日有牵孳。盖人过中年,精力虽衰,然其嗜欲之念,既不甚炽,而好胜之气亦易为降,故亦未尝不可上进。如武公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吾人可以年过而遂不用志乎哉!”四是要精细。他曾经说过“学求易简,古今名言”。但一定要弄清易简的真实含义。他认为“易简”就是“健动”和“顺静”,[3]而不是简略马虎。他认为孟子之学,就是“极精细、极严密”的学问,是“踏实地工夫”。[3]为此,学习必须像大舜那样“精而又精。”他认为王艮所说的“六经正好印证吾心。”是非常正确的。他讲了一个故事:“予一日独侍瑶湖师,师谓曰:‘看吾子似有欲罢不能意思。’对曰:‘敢不勉。’师曰:‘此时正好用功。’予时不知所对,师亦默然。后坐疏狂孟浪而反失之。余二十年,寓京邸,日取《大学》古本读之,忽自省……因悟瑶师当日教言,是要更竭力求之,乃有卓立之意。自是发愤不敢怠荒。”[3]这里王栋讲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其目的是要强调学必精微细的道理。

三、王襞乐而重顺的学习观

王襞是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王襞认为,乐是人的心之本体。“乐者,心之本体也。”[4]在王襞看来,乐就是道,就是心,而本体本来就是乐的,所以不要在本体之外寻找快乐。那么,本体的快乐又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人生之初的心,也就是生下来没有受到污染的“良知”。所以人要寻求快乐,就要“复其初”。通过“复其初”恢复人之初的本然状态。而如果恢复到了这种本然状态,乐就自然来了。王襞还在他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指导下,把乐与自然统一起来,他认为,乐就乐在顺应自然。因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做到心体流畅;只有心体流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王襞这一乐学思想又把自然之乐与心底之乐统一起来了。

王襞是非常赞赏王艮与王栋的简易之道的。他曾经指出,“愈平常则愈本色,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也。”不过,王襞的简易之乐不是什么“不废事”“不累人”,而是与“流行”结合起来,主张“流行”之乐。什么是“流行”之乐,王襞所说的“流行”之乐,本质上仍然是心体流畅,这是心理不受束缚的快乐状态。王襞“流行”之乐是建立在他的良知天然的理论基础上的。他有一段经典名言:“自朝至暮,动作施为,何者非道?更要如何,便是与蛇画足。”[5]也就是说,学习要获得快乐,关键还是要顺应自然天性,让人的心体自由地发展。

王襞的乐学,注重的是个性、自由、活泼,强调的是“自我”之“乐”,突出的是“乐”中的“我”。[6]4王襞的这一思想与他的父亲王艮是颇为一致的。事实上,关于“心之本体”之乐,也是王艮的基本思想。不过,王襞又认为,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所“倚”而形成的乐,一种是无所“倚”形成的乐。所谓“倚”,就是一种物质的欲求。有所“倚”形成的乐不是真乐,无所“倚”形成的乐是精神上的满足,是真乐。为此王襞把乐概括为两句话,即:“无物故乐”“有物则否”。王襞“无倚之乐”的哲学基础仍然是天然良知论。他说过:“人之性,天命是已。视听言动,初无一毫计度,而自无不知不能者,是曰天聪明。于兹不能自得,自昧其日用流行之真,是谓不智而不巧,则其学不过出于念虑亿度,展转相寻之私而已矣,岂天命之谓乎!”[5]王襞的这一思想与王艮的天然良知思想基本一致。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王襞讲乐也讲忧。什么是“忧”?“忧”就是私忧。“私忧”就是“忧物”;“公忧”者是“忧道”,“忧学”不“忧物”,他的这一思想又与他的“乐即道,乐即心”统一起来。由此王襞并不是反对学习,而是反对私藏物念的“有所倚”之学。

事实上,王襞自己就好学不倦。他九岁开始就跟从王阳明学习。不过,他没有感到学习的艰苦。他和王艮一样把学习看着是快乐的事情,所不同的是,王襞的快乐就在于他从更高的价值意义上体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习需要“孜孜不厌深深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做的是有重大价值意义的事情,所以苦中有乐。当然,王襞讲学习之苦,不是要人去发扬“韦编三绝”的精神,他强调的是“率性以归之真”。[4]所以,王襞把他的“流行之乐”还归结为“心之妙用”。他举例说:“窃以舜之事亲,孔子曲当,一皆出自心之妙耳。与饥来吃饭倦来眠,同一妙用也。”[5]“心之妙用”的关键是“不犯手”。所以人不应该刻意地去“学”,否则会破坏自我个性,破坏了真体“流行”,而破坏了自我个性,破坏了真体“流行”,人就会感到不快“乐”。他还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认为学习者应该从“昧其本然自有之性,牵缠于后儒支离之习”中跳出来,否则,“劳且苦矣”。[5]他批评道学家们所提倡的那种教条式的学习方法。王襞对朱学的“议论讲说”的教学方法以及“规矩戒严”的修养方法进行了批评。他说,朱学之法的本质是“忍欲”,而这种“忍欲”也只是“饰名”“藏机”而已,没有其它任何价值。他说,人们现在一谈起“学”字,就要说到议论讲说、规矩戒严、苦下功夫、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等学习要求,就要想到为了成名而勉强为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隐藏真实动机,装出改过自新的样子,这样不仅学习不乐,而且会搞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所以要排除一切干扰,做到率性而学,用不着什么“戒慎恐惧”“吾日三省吾身”的检点功夫。

注释:

①泰州学派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消亡于明万历三十~三十二年间(1602-1604),持续76年左右。泰州学派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学派,也是一个极具启蒙性质的平民哲学学派。创始人王艮(1483—1541),其次子王襞(1515-1587),族弟王栋(1509—1581)均为皆学派核心人物。

[1]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2]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王艮与泰州学派[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3]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4]王士纬.心斋先生学谱[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5]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6]李煌明,李红专.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的发展线索[J].哲学动态,2006(04)39-44.

(责任编辑:王佩)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Huainan Wangs’ Thought of Learning in Happiness

ZHANG Shu-jun

(Tai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Taizhou scholar representatives inherited and promoted Wang Yangming's learning thought emphasizing happiness everywhere in learning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mbined happy learning with diligent stud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learning ideas.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Wang Gen advocated learning in happiness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learning with happiness and without exhaustion or personal considerations. Wang Dong promoted Wang Gen's idea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learning to be responsible. Wang Bi elucidated the popularity of his thought, while requir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bliss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scholars to study.

Taizhou Academic School; The Three Huainan Wangs; view of learning in happiness; comparison of ideas

1673-2103(2016)03-0106-03

2015-11-24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B248.3

A

猜你喜欢
私欲勤学泰州
幸福水天堂——泰州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蹁跹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杨愔勤学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泰州古韵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