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和共性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以徽州民俗文化词语英译为例

2016-03-16 11:4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文化差异翻译

梁 颖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0)



文化差异和共性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
——以徽州民俗文化词语英译为例

梁颖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232000)

[摘要]文化差异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往往给民俗文化对外传播造成了困难;而深入研究会发现,在文化差异之下还掩藏着一些文化共性,尤其是在民俗文化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内涵中。文章以徽州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解读徽州民俗事象和民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与西方民俗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对比,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共性的角度进行民俗词语英译的实践尝试,并发现了这两方面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影响,探讨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共性;对外传播;徽州民俗;翻译

在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焦点之一,也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方面。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文化差异总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而与之相对的文化共性却常常掩盖在差异之下,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方面是由于与文化差异相比,文化共性确实在数量上要少得多;另一方面,从本质特点来说,文化差异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但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为突破口,探索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找到相应的文化传播方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翻译与民俗文化传播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工具,是不同文化得以互相借鉴、吸收并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历史上,从唐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到五四时期翻译引进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再到近代以来大量中国经典优秀文化作品的外宣翻译,无不体现出翻译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外传播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对传播内容、方式等进行仔细的选择和研究,并进行大量的实践尝试,总结经验。在对外传播的大量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影视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渐深入,体现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生活气息的民俗文化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是活生生的生活文化事象,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具有地域性、实用性、集体性、功利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基本特点,应该说是人类历史、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同时,民俗是全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所共有的,对于受众来说,从历史传统、文化体验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是有共性的,但同时又存在着差异,即所谓和而不同,因此,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为受众所接受。

翻译是传播民俗文化的一种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无论是展示各国风俗文化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其展示内容最终的转化手段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就像是一个幕后推手,带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异国风情的领略与欣赏。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而传神的翻译对于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差异与共性对民俗词语翻译的影响

民俗词语生动地表达了丰富的民俗事象,是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智慧创造,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在语言文化上的体现。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在其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民俗词语的翻译问题。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的是词汇空缺,一种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一种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指在汉语里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在英语里却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即在英语里找不到现有的对应词语,如“香火”“坐月子”这类西方文化中不存在的意义。不过,东西方民俗中也有许多相似的内容,如在美国民俗中,有往新婚夫妇身上撒米,以示祝福生育子女的习俗,这与我国多地沿袭的在婚床上撒花生红枣,祝福早生贵子的民俗极其相似,在进行民俗文化交流传播时,便可利用两国民俗中这一和而不同的特点来搭起交流的桥梁。

其次,民俗词语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的意义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所在。中文善用简练的词语传递丰富的内涵,民俗词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尤其是民俗词语中很多谐音字、词所表达的意义,在译成英文时往往难以表现出来,如徽州人家习惯在厅堂案几的东西两侧各摆上花瓶和镜子,意为“东瓶(平)西镜(静)”,以祈求家中平静。这样的民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词语层面的意义,有些还需要从历史、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去解释,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细致的解读民俗文化词语的丰富内涵,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避免译文出现文化信息的缺失或引起误读,实现文化意义的正确传递。

三、徽州民俗的特点

徽州地区包括安徽省的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徽州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保守封闭的风俗特点,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历史悠久的徽州民俗得以保留下来。

徽州民俗是中国三大地方文化之一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悠久的中原文化和山越土著文明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徽州地区居民在长期的聚居生活中所形成社会规范、思想意识,以及人生阶段中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徽州民俗反映了徽州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组织到人生礼仪、从岁时节令到信仰世界、从民众的安土重迁到纷纷外出经商等等”,如婚嫁风俗、葬礼习俗、节庆礼仪等,体现了徽文化中对生命、家族和社会的重视,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环境的竞争与和谐,这些都是进行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的有益内容。

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当代的多次变异,徽州民俗在一代代先民们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最终在徽州地区这一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积淀下来。大体来说,徽州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前山越发展阶段、山越发展阶段、新安时代和歙州时代这几个阶段,包括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和其他方面的民俗内容。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环境所限,徽州人的饮食习惯、服饰和住房建筑等都有着与平原和其他地区不同之外;历史上徽州的封建宗族制统治相当牢固,宗族组织十分严密;徽州的民歌民谣也很有特色,这与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如描写徽州子弟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很小的年纪走出深山谋求生路的民谣: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简短的十六个字将徽州人对命运的怨与决绝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所形成的民俗,也成就了后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徽商”。在徽州地区有许多关于徽商的民谣,不仅反映了徽州地区的经济风俗,也是对历史的生动记载。

总的来说,徽州民俗重文轻武,民风淳朴,民俗事象复杂,显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是徽州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徽州人开拓进取、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是徽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徽州民俗词语英译例示

鉴于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为不同民族的人民所共有的特性,可以发掘其差异之下的共性,借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笔者以徽州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进行了此方面的尝试。

例1徽州地区有一种民俗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要为婴儿举行沐浴、取名等一系列活动,称为“洗三朝”。这与西方国家基督徒家庭中为新生婴儿进行“洗礼”的风俗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西方的“洗礼”是一种宗教仪式,只是象征性地将婴儿浸入水中,或在头上点洒水,其中蕴含有复杂的宗教意义,这里不作讨论。而徽州地区的“洗三朝”与宗教无关,是实实在在的给孩子洗澡,他只是一种民间仪式,是家人及亲朋好友对新生儿的重视和祝福,没有英文单词baptism或christening中所蕴含的与宗教有关的意义,因此不能用这两个词来对等中文的“洗三朝”,笔者认为可以译为“bath ceremony”,加注“held on the third day after birth with some herbs in the bath water to express good wishes to the baby”来传达这一民俗事象及其意义,而不会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读。

例2由于徽州地处深山,封闭、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经济十分落后,人们生活艰难,因此在当地有一个传统,即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离家外出谋生,扛起家庭、人生的重担,大部分人都是到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等地学习经商,而这一风俗也成就了后来遍布各地,全国闻名的“徽商”,其勤奋、坚韧、吃苦耐劳又富有开创精神的形象也成为中国商人的代表,徽商与晋商、浙商等商派一起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度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同样,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者,在广袤的土地上战天斗地,开辟新的家园和人生,也正是人对抗自然,重塑命运的典型代表。拓荒者所体现出的积极进取、独立开创的精神也奠定了美国梦的基础,是美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徽商和美国的拓荒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在生存的压力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开辟出了新的道路,为后代,为国家以及整个社会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在翻译中,“徽商”一般都译为“Hui merchants”,但是这个译文无法使译文读者对“徽商”这一特殊群体所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产生联想,笔者认为不妨将其译为“Huizhou pioneers,the later Hui merchants”,用人们熟知的美国文化中的典型形象,类比中国文化中的“徽商”,突显出两者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相似的精神象征,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起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例3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大量相同或相似的事象,而在语言表达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词语,甚至很多看似在中文中都难以理解的词语,其实际所指的内容,在英文中也同样存在,对于这类词语,为了达到意义传递的目的,不妨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如徽州地区对女性怀孕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担肚”,同样,在西方国家,对于女性怀孕也不会直接用“pregnant”来描述,而是用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比如: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她正“怀孕中”);She is about to have a “blessed event”(她不久会有“喜事”);“eating for two”等,其中有一种表达和徽州地区“担肚”的这种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to have a hump in the front。这个例子体现的是相同的事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相似的表达。而下面的例子反映的则是,相同的表达却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例4在徽州地区的婚俗中,新娘出嫁时必须由伴娘送至男方家,徽州婚俗中的伴娘在当地方言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孵鸡嫫”,必须由“正派、福寿齐全、儿孙满堂的妇女”[1](P164)担任,其寓意是新娘嫁到男方家后,能胜任妻子、媳妇、母亲等角色,为家庭繁衍后代,带去福气。而西方婚俗中的伴娘不止一人,由新娘的闺蜜或姐妹们充当。在婚礼上,新娘背对人群将手捧花抛给伴娘们,接到捧花就意味着将会是下一个收获甜蜜爱情,走进婚姻殿堂的幸运儿。虽然都是送出祝福,但基于基督教的西方文化看重的是与人分享的个人体验,而植根于儒家文化的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则是典范的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伴娘”这一民俗上的体现,反映了不同的信仰。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伴娘”时,显然不能将英语中现有的“bridesmaid”直接拿来对等,笔者认为可以用“brideslady”来传递徽州伴娘所蕴含的“正派”意义,再附注“housewife of decent reputation with sons and grandsons”,从而使西方读者理解徽州伴娘的不同之处。

例5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大致完全相同的风俗习惯,比如人们在搬进新房子时所举行的活动。在西方,主人会在新房子举行派对,邀请朋友和邻居一起参加,以示庆祝,这种派对称作“house-warning party”。徽州地区居民在乔迁新居时也有相同的做法,只是前来祝贺的人不止限于邻居和朋友,还包括亲戚,而且前来祝贺的客人要以礼金作为贺礼,主人也会大摆筵席招待客人。虽然活动的形式有所区别,但仅从这一活动本身来说,徽州地区的“乔迁筵席”与西方的“暖房派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用“house-worming feast”来表示徽州地区的搬家宴请民俗。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共性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就是大量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的不同说法。这些表达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民族、文化之间的鸿沟,表面上看似乎无法联系在一起,但相同的生命本质、相似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们或多或少的相同的意义基础。因此,从文化差异和文化共性入手,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有益的尝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相当程度的可行性。本文仅以徽州民俗文化词语的英译为例,在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这一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极广,有大量的内容值得发掘,比如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方式的运用,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国外受众的接受情况如何,如果能结合受众接受情况的反馈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使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Folk Culture Words of Huizhou

LIANG Y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0,China)

Abstract: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in folklore culture,which makes it hard to introduce to other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s. A Further look shows that despite of differences there are also similarities,especially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words. Taking Huizhou culture as research objects,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conceptual contents,it attempts to consider translation from both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It is discovered the both sides have influence on folk cultur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kill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cultural similariti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uizhou folk custom;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28

[作者简介]梁颖(1980-),女,安徽凤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N201441。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130—04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文化差异翻译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