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形成国际大都市的条件探究
——基于国际政治角度

2016-03-16 13:11刘道勋宋佳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都市哈尔滨移民

刘道勋,宋佳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形成国际大都市的条件探究

——基于国际政治角度

刘道勋,宋佳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19世纪末期,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的人流、资本在哈尔滨汇聚,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形成了城市雏形。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哈尔滨已经建设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经济中心,并且有了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在英文词典有着专有名词Harbin。文章从国际政治角度出发,就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区位条件、国际和国内环境进行探究,并对哈尔滨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哈尔滨;国际政治;国际大都市

一、国际大都市概况

国际大都市,是指一个城市拥有极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对国际大都市的状况作出概述。

1.政治地位突出。国际大都市一般情况下是政治权力中心,有时还是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具有较高的对外交流机构的集中度,并且该城市与本区域内其他国家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有着多国在此城市设立的使领馆及其他外事结构,城市的国际性非常突出并有着持续性的国际影响力。

2.经济发达。国际大都市有着经济枢纽的地位,普遍对外贸易额度较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资本融通呈现跨国化;各类人才聚集,人口结构呈多元化并且有着相当比例的富裕人口,居民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

3.文化包容性强。国际大都市拥有较高水准的科技、文化设施及其相对应的人才优势,具有多重性的文化生活,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号召力,是新思维的产生地;拥有发达的文化设施,有相对应的报业、出版业、娱乐业,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国际大都市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

二、哈尔滨作为当时国际大都市的依据

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可以从其政治地位、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发展三个角度作出探究。

1.使领馆繁多。领事馆是一国驻在他国某一城市领事机关代表机关的总称,一个非首都城市拥有外国领事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本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对外交往的深度。从1906年,美英分别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有法、德、俄(苏)、日、意、丹麦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其中作用最大、机构最完善的应属日、俄(苏)两国领事馆。从哈尔滨开阜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共四次被不同政权设立为“特别市”(通常由中央政府直辖、或在法律上有特殊地位的市),由此20世纪前叶哈尔滨的政治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2.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哈尔滨是一个随着中东铁路修建的城市,1907年,哈尔滨开阜以后,欧洲各国和美日等国的商人淘金者经由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将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商品运到哈尔滨,再把东北的粮食运回国内,哈尔滨由此成为东北地区粮食的集散基地,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粮食贸易基地。与此同时,哈尔滨的工商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哈尔滨于190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到20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共有6家专门生产食用酒精的大型机器酿酒厂。有着“远东第一百货公司”之称的“秋林洋行”于1903年建成。1924年,哈尔滨拥有面粉厂24家,其中外资控股9家,哈尔滨生产的面粉成为欧洲市场的畅销货;典型的代表还有中东铁路公司下属企业所从事的林业、矿业、纺织业;1928年,哈尔滨的滨江海关已经成为全国上缴赋税最多的海关,哈尔滨商业结构总数接近2 000余个,有着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达的经济吸引了周边国家的人来到这里从事商业活动。

3.多样性文化氛围。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演变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由哈尔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本地游牧民族所承袭的“土著文化”,山东、河北等地民众经“闯关东”而形成的“流民文化”,还有以日、俄(苏)两国为多数的非本国移民所带来的“移民文化”。多种文化在哈尔滨的地域内相互融合,使得哈尔滨文化有了多元性趋势。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信奉东正教的俄国人将教堂文化带入了哈尔滨,1922年6月,哈尔滨东正教教区成立,统辖范围至澳大利亚,此时哈尔滨拥有东正教教徒12万。教堂文化也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区内保存至今的东正教教堂多达22座,圣·索非亚教堂到现在依旧被视为建筑艺术的精品。多种文化的交汇,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1907年哈尔滨开阜至1931年哈尔滨被日本所占领之前的这一时期,哈尔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外国移民以俄国人居多。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建筑多呈现俄式“巴洛克”风格,以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建筑风格,哈尔滨关内移民以 “尊儒敬孔”山东人居多,也建造了大批诸如文庙、极乐寺等中国式建筑;在“伪满”日本统治哈尔滨时期,哈尔滨建筑在西洋风格中加入了东洋的韵味,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彰显了哈尔滨城市的包容性和多重文化的融合度。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所带来的不仅是资源的汇聚,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育制度。哈尔滨民众重视教育,当时的中东铁路局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发展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建立了男子商务学堂和女子商务学堂,由俄裔犹太人教授课程;另外,我国知名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为1920年10月创办的华俄工业技术学校,关内移民所创造的老式私塾,日本移民所创办的以日语教学为主的学校都为哈尔滨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价值,到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形成了从小学(私塾)、中学、职业学校到高等学府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居当时亚洲各大城市的前列,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得哈尔滨人才辈出,新思维层出不穷。外国移民中不乏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歌剧、芭蕾、交响乐在哈尔滨愈加流行,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就诞生在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有“音乐之城”的美誉,关内移民带来的中国传统戏剧也深受外国移民追捧。当时哈尔滨有着发达的出版传媒产业,1926年,哈尔滨仅俄文报刊就有243种。当时哈尔滨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西式色彩,赛马会、选美活动在哈尔滨落地生根。1906年,哈尔滨就有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电影院——亚细亚电影院。饮食文化上也出现了中西方相融合的层面,无数的咖啡店、冷饮店、西餐厅、酒吧等西式传统餐饮娱乐店铺在哈尔滨开门营业,中央大街两侧就多达三十余家,大列巴、格瓦斯也深受关内移民喜爱和赞赏。从事餐饮行业的关内移民将中华民族传统餐饮在哈尔滨发扬光大,创造了锅包肉等中外民众都喜爱的菜品,至今仍是哈尔滨一张“名片”。可以说当时的哈尔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窗口。

三、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哈尔滨20世纪前半叶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条件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

1.便利的交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哈尔滨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与俄(苏)、蒙、日、朝相邻,作为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重要方式,中东铁路除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线外还修建了13条支线,而沙俄规划的中东铁路与支线的交点就是哈尔滨。正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人口和工商业大规模向哈尔滨一带集中,中东铁路建成之时,哈尔滨便从松花江边的小村镇一跃而成为与沿海口岸大连、营口、海参崴相连接的交通枢纽,成为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中转站。“北满水运线之松花江与中东路之交叉点,即正当水陆要冲,而具有地理条件最佳之哈尔滨,成为商工业中心,本属自然之理。”[1](P258)作为交通中转的枢纽,各国纷纷在哈成立贸易管理公司。

2.富集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东北地区向来以物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各种矿产资源,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储量丰富。以煤炭资源为例,1923-1924年谭锡畴所著《黑龙江鹤岗煤田地质矿产》中估算鹤岗煤田储量不小于一亿四千万吨,可供开采百年。而东北煤矿总储量的最早数据则是由日本人井上博士在万国地质学会时提出的,当时他计算出的数值约为80 000万吨。黑龙江金矿资源丰富,素有镶金边之称,江边遍是金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14-1916年黑龙江的开采金矿面积就高达179 104平方公里。黑龙江的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20世纪初的十一年间仅通过中东铁路一条运输线运输出国的原木就多达176万根。除了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肥沃的黑土地产也为中国东北及周边国家的数百万周边居民提供了粮食供给。1930年东北地区仅大豆一项产量就已达到5 360 000公吨。

3.人力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因素。清政府1905年统计的东三省户籍人数显示,黑龙江省内统计在册213 090户,1 455 657人。到民国时期1928年在册人数达到649 000户,3 725 000人,短时间内大量增加的人口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支持,而闯关东所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也让各国商人乐于将商行工厂设立在哈尔滨。

中东铁路修建后沙俄强行将西方文明植入哈尔滨,沙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开办华俄工业技术学校、哈尔滨政法大学,俄侨在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支持下还创办了哈尔滨师范学院、北满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俄、日移民带来的西方文明及闯关东的中原人带来的儒家文化的同时汇入,让哈尔滨从一个教育事业几乎为零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典范。

可以说,便利的交通、富饶的物产资源、大量的劳动力优势是哈尔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的有力区位优势。

(二)国际形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时期,中国也成为了这个体系中不平等方的依附者,也是哈尔滨形成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国际形势大背景。

1.俄(苏)。俄国虽然经济、政治重心位于欧洲,但与英法等老牌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相比,仍处于后起阶段,并且俄国斯拉夫民族的民族属性极其具有侵略扩张性。在对中欧国家的侵略扩张尝到甜头以后,西欧各国开始对俄国在波兰和土耳其西、南两个方向进行遏制,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向东方挺进,与此同时,西欧列强尤其是德国对俄国此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俄国的远东政策正式出炉:独占中国东北、占领朝鲜,此政策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最高目标。为此,俄国运用实力优势逼迫满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尤其是取得了海参崴的控制权,将领土范围扩到了太平洋沿岸,成为了跨洲的大国。在西伯利亚铁路修建完毕,俄国远东政策的初期目标达成以后,就开始觊觎包括辽东半岛的中国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并且想把西伯利亚铁路延伸至海参崴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触动了俄国的神经,于是俄国联合英法等国干涉日本还辽,同时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同意其修建中东铁路,到1901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中东铁路与松花江交汇地——哈尔滨成为了俄国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休养生息的地方,成为了中东铁路的枢纽。至此,俄国以哈尔滨为中心,将势力范围向吉林、辽宁等中国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延展,与同样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于是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之间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根据日俄之间的协定,俄国将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租借权以及哈尔滨以南的中东铁路经营权交予日本。于是,分散在中国东北各地的俄国居民陆续来到哈尔滨定居。1905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遭到沙皇的残酷镇压,其积极参与者大部分为俄籍犹太人,为了逃避沙俄的镇压,他们经过西伯利亚铁路来到哈尔滨定居,犹太人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当时的哈尔滨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齐齐哈尔、牡丹江在内的东北北部地区。俄国居民特别是俄籍犹太人在诸多方面成为了哈尔滨的“拓荒者”和“领路人”。犹太人拥有无与伦比的经商天赋和资本运用能力,在哈尔滨的土地上创造了很多项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也逐步提高,在西方主流媒体中有了“东方莫斯科”“东方夜巴黎”的美誉,吸引了更多西欧国家的居民来此从事商贸活动,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内部出现危机,终于在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炮火下,沙俄倒台,成立了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批沙俄资产阶级,尤其是1920-1922年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的复辟活动被粉碎后纷纷涌入中国,一部分去了天津、上海、大连、旅顺,但大部分在哈尔滨定居。到1928年,在哈尔滨定居的俄国人达到108 000人。

2.日本。19世纪60年代,当亚洲各国逐步沦为西方各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只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崛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9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完成。这期间,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由清、俄、日“三足鼎立”逐步演化成日、俄之间的争夺。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膨胀的过程,日本军阀政府在“脱亚入欧”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在此基础上,日本主动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获得了超出预计的利益。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吸引了大量外国的资本,工业发展迅速,但无奈本土市场狭小,人口较少,再加上繁杂的军费让本国政府不堪重负,日本军阀政府就运用对外殖民扩张的策略来转移国内的矛盾来提升自己生存的空间。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是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相对稳定时期。在此期间,哈尔滨作为俄国势力范围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着地缘优势成为了东北亚与西欧贸易的最大的集散地。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本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取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引起了英法等国的警觉,实力不如英法的日本只能将目光投向中国东北北部。从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哈尔滨成为了这一复杂国际关系条件下争夺地。哈尔滨由日、俄争霸演化成了日、苏、中、美等国角逐场所,中东铁路仍然起着连接东北亚与亚欧大陆桥的枢纽作用,哈尔滨由贸易中心演化成了工业、制造业基地。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本深受其害,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步伐,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1927年秘密奏折中提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中国);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后成为日本军国政府最高指导思想。在这之后,随着日本势力逐渐进入哈尔滨,俄(苏)侨民也陆续撤离哈尔滨,哈尔滨城市发展开始进入相对缓慢的时期,1935年,苏联当局将中东铁路经营权有偿交予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当局提出了“百万移民”计划,哈尔滨作为日本“满蒙开拓团”的总部,接受了大量的日本移民。直到二战结束仍然是东北亚腹地的商品生产和集散基地。

3.朝鲜。中朝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从明朝开始,朝鲜就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大幕拉开,日本快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朝鲜半岛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首先要征服之地。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清政府在朝鲜的特权被日本夺取,日本对朝鲜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朝鲜的一些有志之士纷纷涌入中国东北境内开展救国图存运动,哈尔滨成为这些人员的一个重要落脚点,1909年,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日本前首相“明治三杰”之一的伊藤博文的义举,震惊世界。1910年,日朝合并,为了逃避日本殖民统治者残酷剥削,朝鲜大批爱国志士和破产农民北入中国东北,在哈尔滨以及周边定居。由于朝鲜人大批在哈尔滨定居,为日本干涉哈尔滨事务提供了借口。朝鲜移民由于本身擅长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的种植,许多朝鲜移民来到哈尔滨从事农业生产,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哈尔滨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其他国家。20世纪上半叶,国际殖民体系也达到了顶峰,信奉“重商主义”的西方各国在世界各地纷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特别是1905年哈尔滨开辟为国际商阜,西方各国的商人和淘金者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从事商业活动,期间十多个西欧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在当时的亚洲绝无仅有。

(三)国内形势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原地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徭役赋税繁多、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愈发增多。在这种情形下,清政府开始允许中原地区农民前往东北地区开垦定居。进入20世纪后,随着清政府在东北三省设立督抚制度,设置垦务总局,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愈发常见,以山东、河北两地民众居多,民间称其为“闯关东”。在此基础上,对哈尔滨形成国际大都市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1.人口流入。从20世纪初清政府正式解除东北垦荒禁令后,山东胶东半岛一带的居民经龙口、蓬莱等地经水路到达旅顺、大连并迅速分散在辽宁各地。20世纪20年代,华北等地的政治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逼迫更多的民众走上“闯关东”的道路,在辽宁等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荒地不足的情况下,此时的“闯关东”民众只能选择继续北上来到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定居。据统计,从1921年至1930年十年间,“闯关东”的民众约有618万人,很大一部分在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定居。这些移民为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玉米种植推广、大豆小麦的种植和大量出口,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国内移民也是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从业者的重要来源,推动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

2.资本流入。关内移民来到哈尔滨创建近代工商业,为哈尔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东移民在哈尔滨创建的油坊和面粉厂,其产品不仅畅销关内,而且打入了欧洲市场。关内移民在哈尔滨从事杂货银钱业,如山西移民多从事金融业,不仅创办了传统意义上的钱庄,更有民族资本占主体的现代银行,山东移民多从事餐饮、农产品加工以及物流行业。

关内移民来到哈尔滨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了两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的融合。

四、哈尔滨20世纪前半叶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对哈尔滨现今城市发展的启发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哈尔滨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遭遇了巨大的瓶颈,城市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回顾哈尔滨上个世纪前半叶哈尔滨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来看,要使哈尔滨重振雄风,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抓住时代机遇。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的城市快速发展除了区域优势、人力优势,也不能忽略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如今,机遇再次摆在了哈尔滨的面前:“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对外开放新体制;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提出的“龙江丝路带”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16日批准设立哈尔滨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由此看来,哈尔滨作为边疆大省的省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抓住机遇可以使哈尔滨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凸出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上世纪前半叶哈尔滨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轨迹来看,中东铁路的修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哈尔滨应立足区位优势,凸显特色,加快火车站和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寻求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哈尔滨至俄罗斯境内的高铁项目早日落实,建设“哈尔滨”城市带。哈尔滨还应加快申请保税区和自贸区的建设,早日打造东北北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3.打“感情牌”。哈尔滨作为曾经多种族居住融合之地,不同民族在此创造了不朽的业绩。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是远东犹太人最重要的聚居地,被很多犹太人看作是“第二故乡”,哈尔滨有着丰富的犹太遗址。历史上,犹太人在许多地区留下了足迹,但无不遭到排斥、歧视、甚至暴力屠杀,在犹太人最困难、受迫害之际,只有哈尔滨平等友好地接待了他们,使他们在哈尔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东南沿海早期打出“侨乡”的口号吸引华侨回国投资兴业的经验来看,这种“感情牌”可以为本地知名度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4.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哈尔滨因拥有地理、气候、历史发展脉络等多方面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哈尔滨作为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不同风格特色的建筑林立,整个城市弥漫着浪漫的气息,高纬度的气候也形成了哈尔滨的冰雪特色,作为世界四大著名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参观游览,哈尔滨应借此契机以国际冰雪旅游名都的品牌为依托,打响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

五、结语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20世纪前半叶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哈尔滨自身的区域优势不无关系。在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时期,中国成为了这个体系中不平等方的依附者,与日、俄、朝之间的政治、区位关系是哈尔滨形成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国际形势大背景。国内局势复杂,清政府开始允许中原地区农民前往东北地区开垦定居,并设立垦务总局,人口和资本的大量流入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让哈尔滨的工商业迅猛发展,而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哈尔滨这种近代城市发展的模式,时至今日仍有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在哈尔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应借鉴历史的经验探索出自己的道路,真正为哈尔滨的振兴做出贡献。

[1]哈尔滨满铁事务所.汤尔和.北满改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Conditions for Harbin to Develop Into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U Dao-xun,SONG Jia-yu

(CPC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Harbin 150080,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a lot of people and fund came to Harb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astern Railroad. Harbin developed from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into a city. 1920s saw Harbin become the economy center of Northeast China.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the dictionary concludes the proper name “Harbin”. From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erspective,the conditions for Harbin to develop into a big ci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including geographic position,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are analyzed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Harbin’s future development.

Harbin;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2016-04-26

刘道勋(1991-),男,山东巨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宋佳玉(1990-),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1004—5856(2016)09—0041—06

D67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09

猜你喜欢
大都市哈尔滨移民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大都市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签证移民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