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看《路》中父子关系的构建

2016-03-16 13:11李秋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麦卡锡伦理道德

李秋义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从文学伦理学看《路》中父子关系的构建

李秋义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中篇小说《路》获得“普利策”奖,这部作品被文学界称作是一部“残酷诗学”。目前,国内对《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主义、后现代、创伤、空间、生态批评等视角。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文章试图通过文学伦理学中的伦理选择,分析一路上父子两人所做的伦理选择,从而揭示麦卡锡在小说中对父子关系构建的独特方式。

《路》;科马克·麦卡锡;文学伦理学;伦理选择;父子关系

一、引言

科马克·麦卡锡是以描写血腥、暴力、虚无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路》一经出版便引起热议,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鹅毛笔奖”。同时,《时代》对它的评价是:“《路》是一部能量十足、让人无法释怀的小说,它暴露了隐藏在悲伤和恐惧下的所有黑色根基。灾难从未如此真实地打动过我们的肉体和心灵。”[1]小说讲述了在地球文明因不名原因而毁灭之后,一对幸存的父子试图穿过寒冷的城市废墟,向南方艰难前行,寻找生存下去的可能。一路上他们不仅遭受着寒冷、饥饿的挑战,更要时刻提防其他幸存者以及灭绝人性食人族的侵害。[2]由于麦卡锡以描写血腥、暴力著称,所以目前对《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所表现的虚无、创伤等方面,鲜有研究者对《路》中的父子关系的构建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中的伦理选择,深入解读麦卡锡在残酷背后所表现出的温情,揭示麦卡锡构建父子关系的高超技艺。

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开始倡导。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理论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3](P13)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诲功能。就文学伦理学批评而言,它的批评对象是文学,它研究文学及文学描写的以通过想象而虚构的艺术世界里的道德现象,以及作者与文学、与社会等的道德关系问题。[4]它强调解读文学作品时要站在当时的伦理现场对文学作品做出解读,从而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实践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来解释和评价各类人物伦理选择的途径、过程和结果,从中探讨文学作品对现在的道德教化和警示意义。

麦卡锡在《路》中描写了末日之后幸存的人类在面临生存抉择时所做出的有悖于人性的行为,同类之间相互残杀的血腥场面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在这些颠覆人类伦理道德的行为背后,麦卡锡却塑造了一对给人些许安慰的父子。父子两人一路上相互支撑,一起走向承载他们希望的南方。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这一路上也会有摩擦、分歧。这些摩擦和冲突主要是由于父子两人在面临相同的伦理环境时所做的不同的伦理选择导致的。然而正是这些冲突、分歧才使得父子间的关系不断升温,最终达到融合的状态。所以,分析面临相同伦理环境,父子两人所作的不同的伦理选择,对于解析父子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二、父与子不同的伦理选择

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人,主要经历了两次选择,即生物性选择和伦理选择。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生物性选择只是在生物特性上将人同动物区分开来,为人类向更高阶段的进化奠定基础。而真正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是伦理选择。生物性选择和伦理选择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选择,前者是人的形式的选择,后者是人的本质的选择。《路》中两个主人公的关系变化与两人不同的伦理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路上父子关系的变化是整部小说的主线,所以通过分析两人不同的伦理选择,从而对父子关系有更深层的理解,同时对整个故事脉络有准确的把握。

(一)相悖的伦理选择——父子关系的僵化

父子冲突在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的恒常主题。人与人或者具体到父与子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因为两者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分歧。父子两人在相同的伦理环境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做出来的不同的伦理选择是父子两人冲突的根源。

首先,小说中父子第一次产生分歧是在他们遇到一名被雷劈伤的路人时,两人对这个路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当儿子看到这位路人时,他坚持要给予帮助,正如文中描述到:“男孩不断往后张望。爸爸?他悄声呼唤,那人他怎么了?……我们不能过去帮帮他吗?爸爸?……孩子却一直拉扯着他的外衣。爸爸?孩子又喊道。”[5](P42)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出于对被雷劈伤的路人的同情,儿子几次劝父亲帮助他。然而父亲却毅然决然地阻止想要伸出援助之手的儿子。他说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他要死了。我们不能拿自己的东西给他,否则我们也必死无疑。”[5](P43)面对受伤的路人,父子俩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伦理选择,儿子选择伸出援助之手,父亲却依然选择保全自己。从文学伦理学来看,父亲只能算是生物上的人,不能算是有完整伦理道德的社会人,儿子则是高尚的社会人的典型代表。随着路途的继续,他们再次遇到了要做伦理选择的困境:男孩突然看到有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在看着他。他随即跟了出去,想找到那个男孩。然而父亲再一次阻止了他。“你干什么?父亲发出嘘声。你在干什么?有个小男孩,爸爸。这有个小男孩。这没什么小男孩。”[5](P74)从父亲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极力阻止儿子,担心他会惹祸上身。父子两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又一次出现了分歧。再次出现伦理选择分歧是在他们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时,父亲及时追上窃贼,夺回他们的财物,并毫不留情地举枪逼迫窃贼脱光衣服站在路中央以泄私愤。与父亲截然相反的是儿子对那个偷了他们维持生计的财物的窃贼充满了同情,他啜泣着乞求父亲饶恕那个可怜、必死无疑的窃贼。父亲认为他们只能勉强地维持自己的所需,没有能力帮助其他人。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父亲选择明哲保身;儿子则是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他想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几次不同的伦理选择,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冷若冰霜”深深触动了儿子内心的道德底线,儿子对父亲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在他无力反抗的情况下,他选择沉默。然而,父亲并不是完全没有同情心,只是在当时的处境下他想尽自己所能保护儿子、为他提供能维持生命的给养。他想让自己的儿子坚持到承载他们希望的“南方”。但是年幼的儿子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正是由于父子在面临相同的伦理环境所作出的不同伦理选择使他们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二)相似的伦理选择——父子关系的磨合

随着他们继续往南走,父子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父子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磨合,有两方面的原因:从父亲的角度看,他之所以做出利己的伦理选择,完全是出于他对儿子的爱,在物质世界崩溃、人性泯灭的末日,儿子是他生存下去的唯一寄托、是隔在他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屏障。他一心想在末日危途中为儿子找到一席栖身之地。他的行为虽然不被儿子所了解,但是随着儿子慢慢地成长,他终究会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儿子天性善良、乐善好施。对待陌生人他都能够心怀怜悯,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也能包容、理解。

在父子两人磨合的过程中最明显的一次伦理选择是当他们遇到乞丐伊里时。在儿子的坚持下,父亲同意帮助乞丐伊里,分给他了几瓶罐头。但父亲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顺从儿子,当儿子提出想带伊里一起走时,父亲断然拒绝了。从之前拒绝儿子的所有要求到现在和儿子商量着做出伦理选择,父亲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儿子的伦理选择,不管父亲表现出赞同还是反对,都是出于对儿子的保护。只是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不同,他选择了温和的方式来引导儿子,教会儿子生存。

所以,经过这个阶段的伦理选择,父子关系有所改善,父子俩的关系由僵化状态进入到磨合状态,这个阶段也为最后父子关系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伦理道德的超越——父与子关系的融合

麦卡锡在构建父子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先是由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不同引起不同的伦理选择,这些伦理选择是父子关系改变的重要因素。最后父子关系发展到了融合阶段。随着父亲受伤,父子俩的关系也进入到精神层面的融合。当儿子第二天醒来发现父亲的身体已经僵硬,他才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依赖。毋庸置疑,麦卡锡在小说中构建父子伦理关系的意图在于唤醒读者的人性和伦理良知。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虽然现实崩塌了,但是父子两人的感情却依然非常深厚。[6]超越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他和父亲的关系不会再因为他们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导致的不同的伦理选择而动摇。他们已经达到精神上的统一。

在父亲去世后,儿子做出了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伦理选择——和另外一家人继续他的旅程。整篇小说中,无论父子两人做何伦理选择、他们之间的关系处在哪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出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对父亲来说儿子是天使、是隔在他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屏障。他的义务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儿子,让他保持自己善良的天性。所以,在面对相同的伦理环境时,父亲才会做出和儿子截然不同的伦理选择。然而,也正是这些伦理选择使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对儿子而言,即使是在人性泯灭、物质世界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父亲无私的爱都始终是他今后活下去的动力,会成为他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会使他在面临同样的伦理环境下还会做出和之前相同的伦理选择,是使他保持善良本性的根本。

三、结语

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路》中通过父子关系的构建所传达的启示是:即使是在物质世界一片混乱、处于崩溃的边缘,人类还是可以从精神世界汲取营养,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通过分析父子俩所作的不同的伦理选择,来探索父子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揭示麦卡锡在构建父子关系时的高超技艺。麦卡锡通过对父子因为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分歧而导致两人在面临相同的伦理环境时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从而伦理选择将父子关系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来突出从开始的冲突,到中间的磨合,最后超越传统的伦理道德界限,达到精神上的统一。在物质世界处于一片混乱、人性泯灭的时代,父子关系成为一路上最令人难忘的“温情”。

[1]綦亮.敢问路在何方?——科马克·麦卡锡新作《路》简评[J].外国文学动态,2009,(2).

[2]苗春雨.人类重生之路——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陈同红.时代束缚的反叛追求自由的颂歌——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无名的裘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2).

[5]科马克·麦卡锡.杨博.路[M].重庆:重庆出版杜,2009.

[6]田珂.从科马克·麦卡锡的《路》中父子关系解读人性和伦理[J].作家,2004,(22).

责任编辑:魏乐娇

Abstracts:Cormac McCarthy,who is regarded as the only successor to Faulkner and Hemingway,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is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McCarthy published the novella Road in 2007 and the novel has won the “Pulitzer prize”. This work is called “cruel poetics”by the literary world. At present,the research of Road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on existentialism,post modernism,trauma,space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 research of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ethics is relatively rare.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ethical choices of the father and son on the road,and reveals McCarthy’s unique way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in the novel.

Th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in Road From Literary Ethnics

LI Qiu-yi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Road”;Cormac McCarthy;literary ethnics;ethical choice;father and son relation

2015-11-04

李秋义(1989-),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004—5856(2016)09—0093—03

I106.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21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麦卡锡伦理道德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一种基于多约束关系的任务分解方法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