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探讨*

2016-03-17 01:48廖晓丹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

廖晓丹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探讨*

廖晓丹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环境下,学术英语EAP教学日渐兴旺并成为趋势。EAP课程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优越性。EAP的课程设置有很好的理论依据,例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需求分析、真实性原则和语言迁移等。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四个接口加以探讨,尝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EAP(尤其是EGAP)转向的接口问题,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转向EAP教学提供建议,进而更加有效地实施EAP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EAP教学;接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需求分析

近年来,国内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教学和研究日渐兴旺。EAP的学习者以及试行EAP教学的学校越来越多,进行EAP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如蔡基刚[1][2],文秋芳[3]等等。EAP教学和研究收获了成果,但更多的是受到了挑战。

本研究尝试探讨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接口问题是指大学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与学术英语(EAP)这两部分之间的连接问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EAP(尤其是EGAP)转向的接口问题,进而更加有效地实施EAP教学。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 研究背景

对通用英语(EGP)和学术英语(EAP)的概念界定不清楚,导致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存在EGP和EAP之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部分学者不主张实行EAP教学。他们认为一味强调EAP的工具性会使大学英语教学失去其育人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学生素养的提高,将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降格为类似“新东方”等机构的培训职能。而且部分学者认为EAP教学的师资存在很大问题。笔者赞同EGP的人文性,并不一定要反对EAP的工具性,认为两种可以并存。关于师资问题,不能因为师资水平不够而反对EAP教学,如果EAP有其存在价值,那么我们就必须创造条件去实现教学。

2015年教育部将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教学写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EGP和EAP之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的答案不言而喻。EGP和EAP应共同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正如文秋芳[3]所提倡的,EGP和EAP应该互为补充,而不是互为替代。该指南提出建设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建议课程设置处理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

EAP体现英语课程本身设课的独特价值,也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蔡基刚[2]认为EAP是以需求为根本、以内容为依托、以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使用为目的的教学,满足学科专业的国家化建设需求。

EGP和EAP同等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平分课堂的教学时间,也不意味着每个学校到按照一套模式进行。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开始学术英语教学、多大比例的学术英语教学。陈坚林[5]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改革方向万不可一刀切,做统一要求。

EA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写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中,EAP教学具有必要性。

(二) 相关研究综述

EA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那么探讨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教学接口问题,王海华、王同顺[6]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处理好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

叶建敏[7]通过展示将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融合一体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以及教学模式两方面探索了如何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向双语过渡的接口问题,并阐释了语言教师在基础英语阶段转向专业英语阶段中所应起的桥梁作用和主导作用,以及设计过渡性课程的可行性。

罗毅、李红英[8]对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定位,并从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的视角提出了两者在机构、师资、教材、教法学法和评价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策略。

周恩、丁年青[9]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在管理机构、师资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准入标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从EGP转向EAP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混淆了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EAP教学的概念。双语教学是指利用一种二语或外语,来教授专业学科。其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语言的学习,使他们有能力在其学术领域中进行国际交流。由此可知,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是学科专业知识,英语只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之一,服务于学科知识的传递。所以,双语课程虽然潜在地承担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学科专业课程,不是语言课程。[10](P70)

此外,我国现行的EAP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和商科专业的大学英语领域,其它专业的大学英语EAP研究有待完善。

二、 EAP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要做好大学英语EGP向EAP的转向工作,首先必须知道何为EAP,以及EAP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即对EAP进行界定。

(一) EAP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ESP 是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的一个概念[11]。ESP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融合,有明确的专业内涵和更强的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为满足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设计的英语课程。较EGP教学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ESP又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用途英语EOP(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AP与EOP两者的区别源自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学习者进行研究而设计的课程是EAP,其学术性较强;为了学习者就业需要而设计的课程是EOP,其实用性较强。

其中EAP又可再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专门学术英语( 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两种。EGAP主要训练学生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例如听讲座、做笔记、做报告、撰写文献综述、撰写课程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等能力。ESAP是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如法律)为内容的英语教学,但主要关注这一学科的特定词汇、句法、篇章、体裁等方面的语言形式,而不是专业内容。EGAP强调各学科学术语篇的共核部分和通用的学习技能;ESAP强调学科之间的差异及同一学科内部共同的或独特的语言使用系统。EAP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如图1:

Dudley-Evans 和St John[12]将英语教学连续体根据教学专业程度分为5个档位,认为与专业或职业无关的通用语言技能属于第三档位,与学科大类有关的以语言技能教学为目的的英语课程为第四档位,第三档位和第四档位都属于EGAP。真正的ESAP是第五档位,它是针对特定学科开设的英语教学。Dudley-Evans 和St John英语教学连续体档位如图2。

对于目前大多数二本院校来说,EGAP教学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与ESAP相比,EGAP主要培养学生的初级通用学术能力,这是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胜任EGAP的教学。ESAP在一般高校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师资的高要求以及师资培训的高成本是反对ESAP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学生通过EGAP的学习对通用学术英语的词汇、语篇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通过EGAP的教学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若各院校有进一步的ESAP教学要求,那么在EGAP的经验基础上再进行ESAP教学会比较水到渠成,容易许多。

(二) EAP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EAP教学与研究日渐兴旺,专家学者的极力推崇,《教学指南》的明文规定,这都因为EAP课程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优越性。EAP课程的设置有很好的理论依据。

首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强调学生在课程计划、执行以及评估中的全程参与,强调师生在决策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14]。无论是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置,还是课堂活动的安排都必须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能让学习者更清楚地了解学习的目的、计划以及随后的评估,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学习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全程参与课程,学生责任心更强,能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Hutchinson & Waters将ESP定义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设置、计划、执行、评估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需求分析分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强调目标情景分析和学生当前状态分析。需求指的是学生目前的语言学习要求及未来工作中的语言要求[14]。EAP教学较EGP更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研究设计需求以及未来的专业就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在进行EAP教学前,我们需要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教学;了解学习者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语言以及需要学到什么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

第三,根据真实性原则[14],以目标情境的真实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更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真实性材料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而编制的,但却能在语言教学中使用。这些真实性的材料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视频剪辑、真实互动场景的录制、电视节目的节选片段、收音机、报纸、标识语、地图、图表、照片和图片、时间安排表和计划安排表等等。

第四,关于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单一能力假说 (the unitary-competence hypothesis)认为在一个领域的技能发展能够最大化地迁移到其它领域,即学生所学的抽象的语法知识一定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最大化地转换为语言工作技能。事实证明,技能的转换远远不如想象当中那么好。EGP教学获得的语言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转换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语言迁移假说认为应该将语言教学内容从语法结构、词汇和发音转向功能、意念和场景等,从而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迁移,即直接进行与专业内容对接的EAP教学,从而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由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换。

三、 关于接口问题的讨论

既然上述理论都说明EAP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那么对于有EAP教学需求的学校来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解决好由EGP向EAP转向的接口问题,以便有效地由EGP教学过渡到EAP教学。EGP与EAP教学内容的不同会导致教学管理部门、师生产生不适,从而影响英语学习效果,重则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如何稳步从EGP过渡到EAP,即如何解决大学英语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各专业开设什么样的EAP课程,使用何种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师资怎么解决等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课程设置接口

EAP是以满足学习者目标情景中的语言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所以要建立在学习目标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课程的对英语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分析来设置相应的EAP课程。另外,蔡基刚[15]强调这并不是说学生需要什么,大学就应当提供什么,学生的需求需要引导。大学站得要比社会高,要预见到未来的需求,把学生眼前的个人外语能力需求引向国家的外语能力需求。所以,课程的设置还需要根据国家外语能力需求来进行设置。

EAP课程仍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为重心,一种是比较宽泛的EGAP ,另一种是专业性更强的ESAP。 ESAP涉及跨学科的共核知识,因此可以设置下列EGAP课程: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阅读、学术报告展示、学术英语写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听专业课及讲座,用英语作口头陈述及交流,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撰写文献综述、摘要、报告或小论文的学术能力。ESAP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专业有关的科普知识,如法律、财经、工程、生物、医学等。尽管和专业关系更密切,但落脚点仍然是在语言技能上。内容只是一个载体,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内容来习得语言和提高这个领域的学术交流能力。可以设置下列ESAP课程:法律英语、医学英语、金融英语、海事英语、商务英语、工程英语、工作场所英语,等等。学生可根据专业和需求从中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

(二)教材编写接口

EAP教材的使用应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和内容材料真实性原则。EAP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所以EAP教材的内容应该根据需求分析来选择。同时EAP教材的内容还应该遵循真实性原则,即学生自己学习情境中专业职场的真实材料,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EGAP教材的内容上可以是包括各个专业一般性知识的介绍:例如环境卫生、科学技术、医学及法律等。让学生对学术语篇的共核知识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ESAP 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更紧密,ESAP教材是为某一个特定专业的学生而设定的一系列教材,需从不同方面去介绍某一个特定专业的基础知识。例如对于医学专业,蔡基刚[4]提到美国 Garnet 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专门ESAP教材。其中《医学》的课文主题分别为“什么是医学”“医学界的成就”“医学基本原则”“医学中计算机应用”“疾病的因与果”“基本医学学科”“公共卫生健康”“医学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医学的未来”等。这些EAP教材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讲座、会议报告,文献、视频剪辑、真实互动的场景录制、电视节目节选、广播、报纸、图片、时间表和日程安排等。这些内容及形式都能真实地反映目标语情境的要求,符合实际需求,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教材形式应该是由纸质平面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构成的立体化教材[16]。

真正的 EAP 教材,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语言教师也能够使用,因为教材注重的是专业领域内英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不是专业知识,专业内容只是语言的载体。

(三) 教学方法接口

EAP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EAP教学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个体需求,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特长,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教学[17](P3)。现在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基于项目式的学习都可以用来提高EAP的教学效果。

慕课是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及国外MOOC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网络课程。这些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EAP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系统学习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利用MOOC资源充实课堂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

EAP教学还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非常适合EAP教学,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做学术项目的能力。例如,在做项目过程中,学生就选定的项目查阅相关专业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利用PPT做研究报告等都是EAP教学所要培养的通用学术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多次对各小组的各阶段项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弥补知识漏洞。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做学术项目的步骤。PBL是一种以做学术的形式去学习学术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好模式。

EAP教学也可以尝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阅读等自主完成。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专注于主动的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去消化课前学习的知识、消化知识和内化知识、就不懂的知识询问同伴或请教老师。但这也会给老师提出挑战,即课堂内的资源是否足够丰富,能否驾驭学生五花八门的甚至涉及专业知识的专业问题。但不管怎样,也是值得一试的方法。

当然还有其他适合EAP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内容与语言的整合是关键。

(四) 师资培养接口

EAP课程是以学科专业内容为载体的语言课程,教师要有学科领域专业知识,但最重要的还是语言知识。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及学历水平基本上能胜任我国EAP教学。但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EAP教学,师资培养则不可忽视,甚至更为关键。目前高效率的EAP师资培养主要从培养原来的EGP大学英语教师出发。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自主阅读和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到相关院校进行短期专业知识培训,最后进修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来完善作为EAP教师的知识结构。

国家或学校定期举办相关EAP教师培训会,让企业界和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参与EAP教师培训,组建EAP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懂EAP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学习语言外,即选修外国语学院的课程外,还要到相关学院选修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两个学院联合培养研究。

本研究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养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EAP(尤其是EGAP)转向的接口问题。认为EAP课程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优越性。EAP教学体现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适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但是EAP并不是代替EGP, 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选择适合本校的EAP教学模式。对于大多数二本学院来说,EAP中EGAP的需求量更大,操作起来也更可行。

本研究只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性研究。另外,本研究是从客观接口问题进行探讨的,后续研究还可以从主观意识方面探讨接口问题,例如EAP教学的教师信念方面以及教师的EAP课程意识方面等问题。

[1]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3):68.

[2]蔡基刚.再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2015(7):83.

[3]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

[4]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1.

[5]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11(1):6.

[6]王海华,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03(1):26.

[7]叶建敏.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工作——一次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融合一体的教学尝试[J].外语界,2005(2):69.

[8]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

[9] 周恩,丁年轻.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_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68.

[10]张雪红.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1] 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DULEY-EVANS T, ST JOHN M J. Development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叶云屏,柳君丽.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跨学科语类分析对EAP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3(4):84.

[14] NUNAN, 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 蔡基刚.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4(5):4.

[16]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377.

[17]王守仁. 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3.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Interface Problem of Transition from EGP to EAP Teaching

LIAO Xiao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Under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AP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flourishing and becomes a trend. EAP course has its reasonability,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The design of EAP course has is theoretical basis: the leaner-centred curriculum, needs analysis,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learning transfe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solve the interface problem of transition from EGP to EAP teaching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textbook compil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 training, so that it ca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ition, and further to improve the EAP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AP teaching; interface;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needs analysis

2016-09-15

2015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大学英语教学EAP转向的接口问题探讨”(项目编号:94)。

廖晓丹,硕士,讲师,从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H319.3

A

1009-1734(2016)11-0106-06

猜你喜欢
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