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当今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研究

2016-03-18 16:26乔凤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弘扬武术民族

乔凤杰,王 刚

(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



不忘本来:当今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研究

乔凤杰,王 刚

(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

在古代,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但到了现代,传统体育中的传统文化却被遗忘。通过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的文化诠释和功能赋予,让当今传统体育重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传统体育;传统文化;诠释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其他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传承与弘扬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时至今日,传统体育的文化承载状态如何,是否还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

1 历史与现状: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历程

1.1 古代,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约两千五百年前,儒家圣人孔子曾以礼、乐、射、御、书、术六艺教学,其中,射和御属于体育范畴。射,是指射礼,御,是指驾车。孔子之所以教弟子习练射御,一方面是让弟子们掌握射箭和驾车的技艺,另一方面是通过射御进行礼仪文化教育。

射礼的重点在于“射以中礼”,即要求弟子在习射时一举一动都要合于礼乐、合乎规矩。诚于中而形于外,将内在之德与外在的礼乐融为一体,以展现出儒家翩翩君子的风范。可以说,射礼,作为一种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它承载的是儒家的礼乐文化和修身思想。在射礼中,射者在习射时每一个动作行为都不能疏忽大意,严格按照礼的规范以及既定的程序进行,并以此来考察和检验射手的道德修养并进行德育教化,提升人的德行水平。至于“御”方面,在《论语·乡党》中记载的孔子升车之容: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朱熹解该句时引范氏曰:“正立执绥,则心体无不正,而诚意肃恭。盖君子庄敬无所不在,升车则见于此也。”(《论语集注》)从朱熹的解释,以及“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的行为做派,应该说,孔子执御升车是有一定的礼数和规矩的[1]。

除此之外,弄丸、投壶、围棋、象棋等项目在春秋时代也相继出现,拔河、马术、蹴鞠、围棋、秋千等民间体育活动已广泛开展。魏国变法,颁布了“习射令”,使“人皆疾习射”。到了唐代,正式创立了武举制,设有长垛、骑射、步射、举重等项目。击鞠也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马球运动。如围棋、象棋等棋类活动,特别是围棋,在唐代也相当流行并且发展较快。宋代以后,武术技术和套路日趋完善形成了体系,并且出现了众多的武术派别。摔跤则从角抵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专门运动。

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蒙古族、藏族、彝族、朝鲜族的射箭、赛马、摔跤、秋千,苗族的赛龙舟、声笙舞,回族的打铆球,侗族的抢花炮、打手毽,高山族的竿球,壮族的抛绣球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和发展。

总之,在古代,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丰富了传统体育的内涵,传统体育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1.2 近代,传统体育及文化受到西方冲击

近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

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一些新式学堂,大多都在照搬外国课程,相应的设置了体育课程,并请洋人担任教习。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理念及其教学方法,在没有经过我国民族特性的适应化和改造化的前提下,使得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吞噬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埋下了伏笔。

1905年科举制度以及书院的废除,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断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的逐渐分离。随着外国传教活动的扩展,西方各国在中国创办了众多的教会学校,这也就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输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早途径和平台。

在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下,使得国人对传统体育一方面是加以排斥,另一方面,对其进行西方体育式的改造,只重其形,而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国人出于强国强种等目的开始对西方竞技体育进行有组织性地推广,以至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及其发展模式逐步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1.3 现代,传统体育中的传统文化被遗忘

现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或者正在被人们所遗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断层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菲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

以武术为例,标准化的套路和西方搏击化的散打成为了当今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武术套路的标准化以及高难新美的评价标准,使学生体验不到武术的技击价值, 从而变成了学生不愿意学习的“花拳绣腿”。而借鉴了西方拳击模式的散打运动, 丧失了武术本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技法,成为了一项枯燥、野蛮、体操式的肢体运动。“文化的武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地地道道的“运动的武术”。体育化的中国武术套路成为了一种没有味道的西方竞技体操, 体育化的中国武术格斗技术成为了一套规定动作的西方搏击操。中国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武术的文化传承和载体功能也逐渐的消失。

如今,西方体育文化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个别东方体育文化在国际间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产业集群,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保留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却正在遗忘与丢失着其古老而优秀的灵魂。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人对本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制定我国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及发展战略迫在眉睫!

2 诠释与赋予:对传统体育进行文化诠释和功能赋予

2.1 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的文化诠释

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成为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的承载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有的承载了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文化,有的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可见,我国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

然而,随着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以及现代体育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体育逐渐丧失了“传统味儿”,甚至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无法继续传承,濒临消亡。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必须根据当今的现实情况,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也就是说,要想让传统体育承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诠释,丰富其传统文化内涵,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让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诠释,首先需要保障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传统体育多元化发展本身即是对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诠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任何体育文化都能够找到其民族的根源。为了让世界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我们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以武术为例,中华武术拳种流派非常丰富,每个拳种流派都是对武术运动本身和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一种表达、一种诠释。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促进武术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融合,反之,如果武术的发展单一化,则必然会导致武术文化的萧条,并且,会使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武术如此,其他传统体育亦然。让传统体育充分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满足社会大众精神需求,尊重和鼓励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这本身便是对传统体育最好的保护和创造性诠释。

中国的大部分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诠释一定要结合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做整体性诠释,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文化内涵。如黎族是由古越族人发展而来,聚居海南岛中部,解放前绝大部分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小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其民族体育表现出很强的农业意识特征,诸如在喜庆节日上,男女表演“跳竹竿”,竹子是海南岛特产植物之一,随处可见。自古,黎族人民住在竹楼,吃的是竹筒饭,在与竹子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被竹子刺伤和提高伐竹的速度,便学会了在竹子之间的穿梭、跨跳,并将这种技巧教会年青一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竹竿”的游戏。此外,苗族传统体育中还有拉鼓、走竹竿、打手健、爬坡竿、跳鼓、斗牛等,都体现着很强的农业意识的特征。

对于这些传统体育,它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法复制和再现,但是,可以把孕育这些传统体育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诠释,通过演绎、模拟等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与运动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承。这样,使传统体育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诠释,还应该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学者的作用。将传统体育诠释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由专家学者对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以及现代性诠释,其成果以书籍、影视等形式向社会进行弘扬,让社会大众对传统体育及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认识,并激发其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的兴趣和动力。

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更需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继承者、推广者、爱好者的讲解与培训工作。就传统体育传播工作而言,传统体育的继承者、推广者、爱好者,才是更为直接、影响更大的传统体育文化的诠释者,所以,如果不注意对于传统体育传承者、推广者、爱好者的传统文化内含的讲解与诠释,只是由专家们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性诠释,那么,我们所进行的文化诠释本身的作用将是十分微小的。

在以上这些的基础上,我们要注意扩大传统体育的影响范围,增加传统体育的参与人数。让传统体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则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影响和浸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使人们养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在“游于艺”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言行逐渐“依于仁”“据于德”“志于道”,成就道德人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对传统体育的文化诠释,一定要给予传统体育足够的空间和沃土,促使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组织与鼓励相关专家深入挖掘、整理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传统体育的继承者、推广者、爱好者进行讲解与培训,着重扩大传统体育的影响范围,增加传统体育的参与人数。

2.2 赋予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约两千五百年前,儒家圣人孔子将礼乐文化和儒家思想融入于具有体育性质的射和御之中,以此为载体对弟子们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这对我们在新时期,思考如何赋予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运动的功能不是运动本身所固有而是被人所赋予的,人们可以为运动赋予多种多样的功能。武术和射箭,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此二者为例,要赋予它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就要以德入武、以礼入射,在武术运功中强调德性的修养,在射箭运动中强调礼乐的体验。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还应该在儒家“曲礼三千,经礼三百”的仪礼中,将那些具有体育活动性质、适合广泛开展、具有礼仪文化教育功能的仪礼如乡射礼、释菜礼、投壶礼、军礼等融入传统体育之中,结合实际环境对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改造。例如,可以将礼仪程序复杂的乡射礼进行简化和改造,对参加者进行射箭技艺和“射以观盛德”的礼仪文化教育。也可以将射礼、军礼、武舞等进行融合改造,创编出集历史文化、礼仪文化、体育、艺术于一体的运动元素,并将这些运动元素巧妙的融入于传统体育项目中,以此赋予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礼仪文化教育对于现代人的培养而言,既可以塑其形又可以正其心。“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礼仪文化,首先是要求习礼者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礼仪规范,因此,在传统体育中引入一系列礼仪程序,既锻炼了身体,又规范了言行。其次,礼之本在于敬,内心谨敬,外在的言行才能合于规矩,长久熏习,便能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通过赋予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加强人们的礼仪文化教育,使其知礼守礼,内心存有敬意,此是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之根本。

例如,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价值。其中,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赋予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还要在空间环境设计、传统服饰、体育用具等器物层面以及礼仪程序设计、礼义内涵的挖掘和诠释、道德思想塑造等精神层面进行创造性设计和研发,打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符合现代人身心特点的体育礼仪文化实践体系,并加以推广和普及,成为学校体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品牌。

除此之外,还要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寻找商机,通过挖掘、整理和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如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全面整合武术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点形成各自的产业链,打造出了集禅武文化、演武、电影、商贸、饮食、培训于一体的少林武术品牌。加快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自主创新品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条件,借鉴国外民族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品牌推向全世界。

3 结论与展望

古代,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地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地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渐渐地丧失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不忘本来,展望未来。我们要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造性的文化诠释和功能赋予,使它重新绽放光彩,接受新的历史使命,担负起当今社会文化传承的重任,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

[1] 张春英.论孔子“正心”的育人观[J].齐鲁学刊,2000(03):112.

[2]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90-2956.

[3] 乔凤杰.反思“常识”:运动的功能是固有的吗?[J].体育学刊,2016(02):48.

[责任编辑:江雪]

Don't Forget Originally: Research on Culture Heritage of Today's Traditional Sports

QIAO Feng-jie, WANG G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In ancient times, traditional sports carri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nowaday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sports has been forgotten. This paper, through creativ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to cebuild and inherit its traditional reiponribility.

Traditional sports;Traditional culture;Interpretation

2016-08-01

乔凤杰(1969-),男,河南安阳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武术哲学、运动哲学研究;王刚(198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武术哲学研究。

G85

A

1671-5330(2016)05-0024-04

猜你喜欢
弘扬武术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