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义和拳运动与梅花拳的广泛流传

2016-03-18 16:26马爱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豫北

马爱民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



豫北义和拳运动与梅花拳的广泛流传

马爱民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

在研读大量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实地考察,认为梅花拳从豫北地区始传自冀鲁一带的广大民间,为梅花拳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并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推翻清王朝农民起义中,发挥了梅花拳弟子应有的作用与贡献。明末清初流传于豫北地区的梅花拳渊源有序,历久不衰,代有传人。

义和拳;梅花拳;传人;贡献

发生在清光绪年间的梅花拳大师赵三多(今河北威县人)领导发起的义和拳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继天理教等起义后又一次由广大拳民参加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豫北地处河北、山东的交界之处,又是梅花拳的早期传流地,义和拳运动自然在这一带得到迅猛发展。据《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载:“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近年复沿用义和名目。”[1]它是以梅花拳为主体,包括红拳和八卦拳等拳民为主要力量发起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春,加拿大人尹牧师在直隶大名府内黄(今河南内黄县)楚旺开建“福寿堂”,进行从事侵略中国文化的传教活动,四处发展教徒。内黄作为梅花拳名师、康熙年间武探花杨炳的家乡,这里梅花拳拳民在义和拳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拳民愤怒捣毁外国传教士的教堂,群起赶跑了洋人牧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乱作,民毁楚王(旺)耶稣教堂。知县李如拔赔偿银三千两。”将梅花拳等拳民称为“拳匪”是对义和拳运动参加壮士的诬蔑。《内黄县志》载:“二十六年,庚子义和团起,教堂被毁,外人匿迹,事平复返,将楚旺教堂地址尽行转售,该会教堂遂移安阳矣。”[2]内黄梅花拳民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拳民的士气。《教务档案》(第六辑)载:“盖梅花拳本名义和拳,直东交界各州县地处边缘,民强好武,平居多习拳技,各保自家,守望相助。传习既众,流播遂远,豫、晋、江苏等省亦即转相传授,声气广通。历年春二、三月,民间立有买卖会场习拳之辈亦每趁会期,传单聚众,比较拳勇,名曰亮拳,乡间逆目为梅拳会。”每年春季进行的“亮拳”活动至今在冀南豫北梅花拳门中仍有这种习俗。

在梅花拳早期的传播地清丰与濮阳,义和拳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荼,势不可当,据《清丰县志》载:光绪25年(公元1899年),著名拳师韩大申、韩顺江聚集拳民,树起“清邑义和团”的大旗(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提出了“砍洋头,杀贪官”等战斗口号[3],外国传教士闻风丧胆,魂不附体。濮阳即开州,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国传教士在城内东街建立教堂,一、二年之间,吸收城乡教徒有7000多人。光绪二十六年八月,法国传教士贝尧“经常出入县御,勾结官府,调词架讼,残害无故。人民提起贝尧无不痛恨,纷纷到州、府告状。……境内教案层出不断,民怨沸腾。”[4]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广大拳民勇于反抗和斗争。《濮阳县志》载:“倍受其害的濮阳东街范刚成,听到山东义和团砸了曹县(今荷泽)教堂,赶走德国传教士的消息,深受鼓舞,于是托人与其联系,时值山东义和团正要向河北发展,其统领总办于1900年3月来到濮阳,帮助范组织义和团并委他为百长。同年5月1日,数百名义和团成员在全军大旗及‘令’字旗的前导下,冲进教堂,他们点燃柴捆,连及层屋,一时火光冲天。正在教堂内举行‘弥撒瞻礼’活动的贝尧等人,吓得跪地求饶。当天下午,贝尧等被驱逐出境。”知州唐贞吉压制拳民活动,此次教堂损失,清政府列入庚子赔款中赔偿。

义和拳运动在豫北滑县蓬勃发展,拳民英勇战斗,官军如临大敌。 “光绪二十六年,拳匪酿乱,河南陆军豫正营营长张连山,带领骑兵驻扎县之南关。”又载:“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滑境旱荒成灾,饥民聚众抢粮,义和拳匪乘隙仇教。知县吕耀卿亲巡四境,严行禁止。”[5]滑县为清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的发祥地和梅花拳早期传播的重地,民间风土敦质,气禀浑厚,刚武重义,“其气强以劲,其人勇而忠”。在城东南一带,梅花拳弟子和其他拳民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义和拳运动,他们练拳习武,互有师承。可贵的是,在义和拳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后,他们仍然“聚众操练”武艺,坚持斗争,引起官府不安。《重修滑县志》又载:“自庚子义和拳乱后,上札饬各属言拿拳匪,滑城东南某村,无知愚民,惑于邪教,仍聚众操练,公(滑县令王矫)至某村,同庄长、大户毁其神像。”豫北地区《浚县志》:1900年的义和拳运动,拳民在豫北浚县的活动,使河南巡抚束手无策,不得不向上请兵,镇压拳民。广大拳民在斗争中,毫无畏惧,面对镇压,他们英勇斗争,慷慨赴难。古都安阳,地处豫北,漳河之南,人民习尚技击,爱练武艺,这里又是外国传教士最早在我国活动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现1894年)外国传教士在安阳城北铸钟街建立基督教堂,悬挂金字“耶稣堂”木质横匾。光绪二十二年(现1896年)在安阳北关又始建男学堂。义和拳运动爆发后,安阳人民和广大拳民,不惧当局的禁令,奋起反抗和斗争。“彰德府各县民众自发组织的团圆会。”义和拳运动在安阳迅速发展。“在京津地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彰德府各县民众纷纷驱逐传教士……知县出示严禁民众闹教,保护外国宗教活动。”[6]在义和拳这一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中,豫北地区的梅花拳与其它拳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同时,应该看到,义和拳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整个我国广大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与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义和拳运动失败后,隐义和拳之名为红枪会,广大拳民继续坚持斗争,“一时红枪会几乎无村不有……奈该会梗顽难化,适又北军已来,恃为护符,硬行抵抗,珠照村一战,某军力薄,某竟未取胜,红会之气势愈张,自滑横行一世,莫可谁何矣。”

河南内黄县的丁庄(杨炳家乡),化村(王登榜家乡)和司马(刘法禹家乡)等处都是我国早期梅花拳传播的重要拳场,同时,他们又以梅花拳精博的武技作为保家卫国与战胜敌人的武器,开展了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于1915年的内黄县“盐民18村”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梅花拳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貌,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发生梅花拳弟子和其他武术传人同北洋政府盐巡展开的一场英勇斗争,它是以梅花拳为重要力量而参加的一场威名一时、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和梅花拳英雄壮举。内黄城南的司马、张庄、龙庆等,“盐民18村”及硝河两岸的广大农村,民众多以扫硝晒盐为生,满清政府授意成立的盐务税警缉私队,驻扎在冀南与豫北硝盐集中地疯狂进行破坏和侵扰盐民,广大盐民和梅花拳弟子忍无可忍,于是武术不凡的司马梅花拳大师李吉祥率梅花拳弟子及以司马为中心的梅花拳弟子,联合其他村庄广大民众,以高超的武技同北洋盐兵、武装展开了生死搏斗,北洋政府在梅花拳和广大盐民强大力量的威慑下被迫停战,挫败了北洋军阀政府对硝盐的查禁破坏。

著名的梅花拳场河南内黄县的化村,康熙年间是梅花拳大师王登榜生长地,这里还是原中纪委副书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清代著名梅花拳大师王登榜的后代人王从吾同志的家乡,王从吾自幼学习家传梅花拳,王从吾同志的少年时代和其父及祖父三代人都在梅花拳场习武练功,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利用梅花拳武术拳场,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5月王从吾同志等率领濮阳西水坡、澶州坡和硝河波上千名盐民(其中许多为梅花拳弟子后代) 将反动盐巡驻地包围并捣毁了县城的盐巡大院,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大盐民斗争的继续,在同年6月清丰召开的13县盐民代表大会上,王从吾同志当选为河北、河南“两河盐夫联合会”总会主席,号称10万盐民大军,声势浩大。

独特的梅花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由于年代久远和传授严密,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清代初期才正式以梅花拳之名公开流传于世。《清丰县志》载:“梅花拳四辈人周志刚,孟有德二师始来南召市、雷家村传艺,周师教掌、孟师传拳。嗣后,弟子盈门,高手辈出。清康熙年间,后辈弟子杨炳,因其武艺高强,曾被皇上宣入京城,人称杨探花”。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到河南省清丰县雷家村实地调查梅花拳的传播历史,近几年又多次到这一带考察, 2002年笔者在河南民间调查发现的一份清代梅花拳内部材料,落款说明是“清嘉庆丁卯年(公元1747年)子月绪传六炉”时的梅花拳大文炉底《根源经》,载梅花拳“头辈师爷收元老祖法王朱永元”,又载“二辈师爷弥腊勒佛、天佛教主张朕书,住江苏徐州府铜山县下江山”和三辈师爷王红亮等。关于梅花拳前三代祖师的特殊问题对考证梅花拳源流十分重要,我在2004年第4期《少林与太极》上发表文章,首次对外公开了这一调查发现材料,此文发表后引起体育界、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受到史学界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不少学者来电来人了解情况和发表文章评论。河南这份嘉庆年间的梅花拳前五辈家谱人物记载法王老祖为朱永元外,在其它梅花拳内部资料中也发现有朱永元的记载(如梁山地区的《梅花拳三部化乾程》),梅花拳第一辈人被称为“法王老祖”的朱永元,并非虚拟人物,而是实有所指,这就回答了如果朱永元确系梅花拳后百代的第一辈传人,那么他的家乡住址在哪里的问题。如发现的另一份河南民间内部梅花拳家谱《根源经》就进一步记载说朱永元是来自于“江苏徐州北门外六里朱家桥”人。还有内黄、清丰梅花拳《根源经》称他“在凡名朱永元头辈师尊”等记载。清康、乾年间,内黄梅花拳名师康熙武探花杨炳武艺出众,能文能武,为梅花拳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梅花拳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同时,将梅花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使我们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挖掘和光大梅花拳的传统文化精华。内黄梅花拳师承于周志刚、孟有德等人。该拳派“是明末清初由四世祖周志刚、孟有德传入内黄的。他二人一个传掌,一个传拳。井店、化村一带好拳,其它地方好掌”,由此看来清丰、内黄梅花拳都是由周、孟二师传授。梅花拳作为清代一个著名的武术拳会结社组织,带有某种宗教色彩,清末义和拳运动中,就吸引了众多下层民众加入到这一结社组织中来,将梅花拳等拳派视为一种“神拳”而十分崇奉。清末民初时期,梅花拳文场信奉“上香禀报”的思想意识,这种传统形式更增加了梅花拳神秘色彩,我们发现的一通民国内黄县梅花拳名师《何有功碑记》:“遇有灾难之家,无不虔心祈祷,上香禀报,以求忏免”。梅花拳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它既是一种对于武技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的向往。此碑所记“一入梅花,真觉此术一精,可为公侯干城,公侯腹心者,遂日夜研究”。这里 “梅花”也不是仅仅指武术的一门拳术,它是一种带有特定的乡土文化气息的精神信奉,反映了梅花拳在民间流传的兴盛和传统武术结社组织特征。梅花拳在清末民初广泛流传,民间学拳之风炽盛,在军队中梅花拳也大显神威,练拳者又精于医术,武医结合,以军治武,以武传道,独树一帜。据河南清丰县民国21年《襄云公雷老夫子德教碑》:“兹有雷公讳国卿,字襄云者,县西北雷家村人也,……读书虽未成名,而于拳勇之术,击刺之法,一经师授,无不心领而神会。”碑又载:“经友人推荐,委分为教练官,俏公由此大展其才略。”雷襄云不仅拳技高超,并精通医道,这也是过去梅花拳门文场武师的重要特征。现今河南清丰一带梅花拳已传至21辈,可谓历久不衰,代代相传。

梅花拳的重要传流地豫北内黄,武风兴盛,独树一帜的梅花拳,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内黄城南的司马村梅花拳场,是清末11世梅花拳师刘法禹、刘法旺二兄弟所开创,刘法禹就是清代梅花拳大师雷登云立碑的高徒。梅花拳一门设文场与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行医看病,研究文理,武场习练拳脚,研修武功。据内黄县《梅花拳碑》记载:“我刘(法禹)公正当其壮时……寻师于友,专门学势教门,名曰梅花拳。”《梅花拳碑》是民国八年为清末民初梅花拳名师刘法禹而立,碑称刘法禹“传道无私”,“教人有序”。《梅花拳碑》还反映了梅花拳的文化内涵,讲究法术与心术并重,这一思想早在康熙时期就已形成,清人孙文宣题写在《习武序》文后的诗歌中赞杨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武)探花。予信其韬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代弟子承袭杨炳梅花拳习武思想,同时,梅花拳在文场方面还要求习艺者不仅要娴熟于拳理拳法,又需精研医术医道,据近几年在国内许多地区的调查考证,在现存的不同时期碑记中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一通明确提到“梅花拳”拳名的碑文,是我们研究梅花拳武道文理颇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使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上的梅花拳文化风貌。在著名的梅花拳场河南滑县珠照村,历史上曾以出现过齐大壮、唐恒乐等梅花拳大师而闻名。梅花拳虽然在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农民起义中,遭到清廷残酷镇压,但珠照村梅花拳传承活动并未中断,直到近现代梅花拳在这一带仍有流传,并造就出当地许多知名的梅花拳师。

各地均称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而不同的是豫北梅花拳谱系则记载王宏亮先师为第三代传人。据《根源经》记载,将梅花拳传到河北广宗、平乡、威县等地的最初是四辈宗师蔡光瑞和邹文聚,“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文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7]蔡光瑞在家乡开州的徒弟韩华礼、孙盘龙也来到河北平乡后马庄,传徒设教,为后马庄奠定了梅花拳发展重地的牢固基础。这从梅花拳谱系中也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二的梅花拳弟子属于韩华礼、孙盘龙支派。邹文聚先师虽来自于江南徐州到河南濮阳传徒授艺,但江南徐州清末的梅花拳,则是河南濮阳的梅花拳名师李振亭(1874~1976)所传,李振亭梅花拳学自于其父李义鹏。清代光绪20年(公元1894年),由于家乡河南濮阳黄河严重水患,李振亭迁居于江南徐州沛县胡寨乡前吴堰村。

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古老的著名武术拳派之一,明末清初流传于豫北地区的梅花拳渊源有序,历久不衰,代有传人。梅花拳《根源经》所记第一辈“收元老祖”并非虚拟人物,而是清乾隆以后成为梅花拳内对第一辈人朱永元的封称。豫、冀、鲁交界各地盛行的梅花拳,是由梅花拳第三代祖师王红亮和其著名传人第四代祖师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邹志刚及第五代祖师杨炳等人,以今河南北部的濮阳、清丰和安阳内黄为中心,将梅花拳武艺传播到了民间广大地区,从豫北地区始传自冀鲁一带,为梅花拳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并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推翻清王朝农民起义中,发挥了梅花拳弟子应有的作用与贡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

[2]河南内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黄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河南清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丰县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4]河南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濮阳县志[M].北京:华艺出版社,1989.

[5]河南省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重修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6]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县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7]燕子杰.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M].青岛:山东青岛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江雪]

Relation between Boxer Movement in North Henan and the Widespread Plum Flower Boxing

MA Ai-min

(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China)

Based on abund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spots investigation, Plum Flower Boxing is considered to spread over the folk from north Henan to Hebei and Shandong,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lum Flower Boxing.Furthermore,disciples played its due role in many peasant uprisings overthrowing the rule of Qing Dynasty in history and contributed a lot.Plum Flower Boxing which circulates in the North Henan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enjoyed a clealy and orderly origin,prospered though time for generations.

The Boxers;Plum Flower Boxing;Disciples;Contributions

2016-05-30

马爱民(1958-),男,河南安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体育与武术文化研究。

G852.12

A

1671-5330(2016)05-0020-04

猜你喜欢
豫北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豫北太行山荒山绿化樟子松试验性栽植报告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豫北蒙古族源流及其文化认同
豫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
刺梨在豫北沙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