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欧盟:剪不断、理还乱

2016-03-19 16:38董一凡
党政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欧共体撒切尔共同体

资 政·中国看世界·

英国与欧盟:剪不断、理还乱

没落“帝国”身段渐低

1946年,二战英雄、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黎世发表演说,主张德法两国实现和解,并作为“欧洲合众国”发展的第一步。但丘吉尔的演说中并没有希望英国加入“欧洲合众国”的意愿,而更愿意“站在一起”,保持朋友而非一家人的关系。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中,即英联邦、美国和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英联邦最近而欧洲最远。实际上,当时英国对欧洲的定位与对自己在世界的定位联系紧密,即英国虽在二战中损失巨大,但仍有英联邦支撑其世界级帝国的地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而欧洲大陆只是一些自己不屑交往的“小国”,对战后国际秩序与英国全球利益无甚关系。

随着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的逐渐推进,英国一方面冷眼旁观,认为欧洲联合的计划将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加入将会限制英国的主权,另一方面又看到欧洲一体化结束了西欧的战争,建设了西欧巨大的共同市场,参与的国家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如经济发展和相互出口增加。而英国当时却面临经济发展放缓、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受美国重视的处境,极像一个曾经掌控世界的老国王“虎落平阳”。

由于看到欧洲经济共同体获得的贸易好处,英国在1960年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创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分庭抗礼,实际想拉起一个大规模自由共同市场,除此两不相干。与欧洲一体化先经济后政治,以经济促政治的思想截然不同,不久欧洲自由贸易区就因市场狭小、组织稀松而散伙。此时,英国终于放下身段,申请加入共同体,而此时共同体内一言九鼎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出于担心英国加入稀释法国权力并使美国拥有影响共同体的抓手,两次拒绝英国的要求,甚至不惜以退出共同体为代价。直至1969年,戴高乐因法国内政问题辞职,加之法国希望英国加入平衡西德日益做大,才允许英国加入欧共体。

一直在与欧共体进行利益博弈

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然而在搭车沾光的心理影响下,颇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样子。

英国面对国际组织的思想一贯认为,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从内部塑造之,从而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之,从面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乃至亚投行的态度上莫不如此,而英国在欧共体规则塑造上由于加入晚,失去了战略机遇期。由于英国加入前,欧共体已经经历了15年的制度建设,许多规则并不照顾英国利益,比如预算摊派和共同农业政策等问题,加之石油危机后世界经济滞胀波及所有发达经济体,亦影响英国从欧共体获得的贸易好处。

这使得英国内部对欧共体地位是否符合英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和分歧。1974年,工党领袖威尔逊面对党内因欧洲问题产生的巨大分裂,将举行欧共体资格问题公投写入当年竞选纲领。在次年举行的公投中投票率为64%,其中67.2%的民众选择留下。

此后,英国一直在欧共体内部寻求搞特殊:撒切尔夫人坚持将预算摊派和共同农业政策挂钩,主张“把我们的钱拿回来”,最终为英国争取将上交欧共体的增值税和欧共体用于英国开支之差的66 %返还英国财政的特殊待遇。梅杰任首相期间,英国取得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写入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特权,并力主将“欧洲联邦”的目标改为“更紧密的联盟”。而在两任首相期间英国被坑的经历也加强了疑欧派的底气。如撒切尔夫人曾因应对国内经济问题,不得不让英国加入稳定汇率的欧洲汇率机制而人心四散,无奈下野;1992年,国际投机者看到英国在欧洲汇率机制的疲弱而大肆做空英镑,让英国损失惨重并最终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国疯牛病肆虐期间欧盟对英国的牛肉禁运又给其民众落井下石的感觉,进一步增加了英国民众主权受挫、在欧盟内沦为“二等公民”之感。

但是,这一时期的英欧关系也反映出另一个事实,即英国对欧政策走单边强硬也会是死胡同,如撒切尔夫人在维护英国特权的同时,也支持过发展单一市场的《单一市场法案》;梅杰政府基本上事事对欧强硬,但却进一步激化了党内和国内对欧政策矛盾,成为保守党在1997年大选中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6年6月3日 董一凡/文)

猜你喜欢
欧共体撒切尔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从共同农业政策看欧共体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欧洲走向统一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撒切尔夫人为邓小平精心挑选礼物
欧共体时期西欧的安全防务合作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