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6-03-20 22:54吉林农业大学潘轶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吉林农业大学 潘轶民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吉林农业大学 潘轶民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历史性变革。大数据背景下,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形势严峻,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高校应尽快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摸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体制,初步试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

关键词: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共通体

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将是未来世界的研究核心,必将带来整个教育事业的革新。畅通的信息交流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拓进取,熟悉和掌握大数据技术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科学地发展,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四大职能作用达到良性发展。

一、大数据含义及特点

美国在2012年3月29日宣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同年7月10日,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指出各国政府应当使用极丰富的数据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拉动经济。大数据技术就是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分析当下,预见未来并最终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有四个典型的特征:数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和价值(Value),即“4V”特性。目前,大数据暂无统一定义,各类定义基本都是依照大数据的特征给定的。中文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大数据的定义为: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作为大数据领域的权威学者,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在其著作《大数据》一书中则指出:“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最小计量单位是Bit,一般以Byte计算,数据量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大数据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数据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思维和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模式以及队伍建设受到影响。大数据的信息采集、表达、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网络平台(微信、微博、易信、飞信、QQ、MSN、YY、人人网等)、海量信息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可以激励学生前行,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开发潜能,帮助其更好地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理论体系,在拓展知识视野方面发挥极大作用。但不正当使用将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消极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开始淡漠甚至有沉迷于网络交际的危害,价值观取向歪曲,基本的诚信和多种道德情操丢失,屡见不鲜地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不文明现象急需教育者解决。

2.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双刃剑,面对庞大的数据资源,信息传播无国界,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所有资源讲求共享,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刻。通过大量数据信息采集,教师能及时有效地通过网络平台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增强师生的交互性、能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真实性和高效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可控的未知因素,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引导作用受到冲击。知识更新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新的教育平台建设、全方位高效的学生信息统计系统、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育者本身的业务能力建设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三、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为开放式数据思维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育方式僵硬化、教育手段相对单一。受教育环境影响,教育的信息知识储备量小、教育覆盖面窄,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数据时代,人们思维模式要因时而动,人类思维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故步自封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必然要转向开放式数据思维模式。所谓开放就要着眼大局,把目光放长远,推进事物向前发展。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当今的社会面貌,高校有近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知识,这就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全球化。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式思维,大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在开放式思维模式的指引下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学生全面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课程构成的改革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创新性研究及在学生创业与就业方面同样需要开放式思维作基本支撑点。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必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式数据思维模式。

2.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整合数据资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极大丰富,这是大数据的特征所致。海量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全面,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大势所趋,高效的统计速度提高了工作时效性,数据技术的多样性使抽象呆板的教育方式变得生动具体,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整合为统一整体,以开放式数据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利用数据技术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社会间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育人成才、服务社会的目的。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体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

1.优化数据结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体制。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诸多新问题,需要主动进行结构优化,尽快创新教育新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这些要素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应完善和优化政治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数据素质教育四大板块。

政治素质教育是核心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防止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大数据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思想道德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是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道德教育是行为规范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怀,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完善“三观”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是精髓。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成果,赋予大学生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紧密跟随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

正确对待数据素养教育,数据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关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国6.04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比例高达24.6%,约1.5亿人,其中大学生数量占绝大多数。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他们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变得势单力薄,无法从容获取积极的正面信息,容易受到消极腐朽的思想腐蚀。数据素养教育刻不容缓,首先,指导青年学生正确解读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信息,利用整合的数据资源,通过演示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其学会理性辨别真伪,获取有益数据信息。其次,指导大学生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思想网络战地,完善学生信息数据库。最后,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恪守网络法律法规,促使其成为大数据时代正能量传播者。

2.实现360度全方位视图的合理化结构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对象实施360度全方位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心理情况、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基本内容为框架,利用整合后的数据资源设计学生服务系统。校园内形成学生公寓、教学课堂、学生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学院实验室以及教学基地等无死角全方位动态跟踪管理体系,建立网络舆情机制,学生个人不论遇到任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即刻介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抑制、早预防,以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化、正常化。在网络阵地上开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数据素质教育板块,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系列创业就业教育,线上抓好网络舆情教育管理,线下完善师生面对面教育,真正实现360度全方位视图合理化结构模式教育。

3.强化数据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整合所有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对数据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共通体系统内所有资源共同享有。高校内部,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学院、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都是数据资源的受益者,彼此是半公开的;高校外部,学校利用网络媒介定期将学生在校表现和综合测评统计结果传递给家长以及有供需关系的社会用人单位,进一步实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有机融合,初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建设。这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有利于提高教育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由度,同时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通过教师和行业专家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特定社会团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互取所需;有利于学校与社会间的供需互助。

总之,身处大数据时代,强化数据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共通体要求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其在共通体中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那.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涂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 燕.高校官方微博突发事件的典情传播规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5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