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视野下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6-03-21 06:47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素质

李 雪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谈“互联网+”视野下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改革

李 雪①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高校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应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实效性。

“互联网+”;职业规划;素质拓展;课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设立的本意,就在于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素质能力。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要求,切实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的基本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三或大四学生的公共课;个别学校将其分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分别作为大一和大四学生公共课。当然,在课程设置上,名称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都包括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的相关内容,都立足于素质能力提高的基本要求,都面向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总的来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这一课程越来越彰显出设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对于提升高校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及规划、有效缩短高校与社会间隔距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重形式、轻内容

绝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忽视效果。一是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员,有的安排给刚参加工作本来缺乏实践和教学经验的讲师来讲授;有的随意变更指定人员,没有相应的教学准备和经验储备。二是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不合理。在对辽宁省内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中发现,211重点大学A校通过大一初步职业规划、大三素质拓展和大四创业指导三个相互关联课程有序衔接,既体现各自特色又达到整体效果。而在另一所普通本科院校B校,则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两部分来拼凑完成整个教学计划,显得既简单又草率,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教学手段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应该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素质课程从课程设置要求,就是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的培养,更有态度和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践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来进行,偶尔也有案例分析。在近期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素质课程问卷调查中,列前几项的问题分别为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性较差、职业规划形式落后、就业指导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3.拓展广度欠缺,重校内、轻社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素质课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更应该称之为“社会学”和“情商学”,必须更多地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才有可能为毕业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但由于资源有限、安全考虑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有些院校更倾向于校园内的课堂上“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式讲课方式,使这一更应该社会化的课程仅仅局限在象牙塔内。在问卷调查中,课外实习、调查走访、角色扮演位列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前三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校学生渴望更多走出校园、更好接触社会的强烈愿望。

二、创新职业规划与素质拓展课程的建议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应该坚持以学生、社会、需求为中心,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效三个方面全面加以改进。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程内容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毫无疑问对于整个教育本身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当前大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一是合理安排课时。要按照课程目标要求,有序开设预备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级课程《职业拓展训练》以及后续课程《毕业实习》,实现无缝隙、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增强这一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丰富教学内容。要根据”互联网+”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更为科学合理地整合职业规划、素质拓展尤其是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通过创设就业形势与途径、个人权益与法律保护、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以及求职应聘、创业教育5大模块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和时效性。三是增强师资力量。考虑到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校外职业经历和创新创业经验,必须大力培养和聘用校外具有良好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政府、企业或其它方面的优秀人才担任课程教学嘉宾,通过多类型、多场次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

2.坚持以社会为中心拓宽实践途径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和”互联网+”的各项时代要求相衔接去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宽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一是拓展课程参与主体。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战性很强、涉及面较广,设计主体不能简单局限在大学教师层面,必须引入企业界、创投界和相关行业组织参与。二是扩大校外活动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固不可少,但要提升创新课程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就必须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放到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与生产线和客户线相衔接。三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课程要与合作企业有机对接,将习惯性、低效能的校内素质拓展训练直接转化为进入企业全过程、近距离教学实践活动,全面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前景规划,尤其是”互联网+”新常态下特殊的企业精神塑造和企业人才需求,着力打造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教学实践基地。

3.坚持以需求为中心提升教学实效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实际上,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某种程度上同样与上述特征相吻合,即以变革、开放、重塑、融合、互联的心态,全面架构这一课程教育的方方面面,全面增强这一课程的系统性和鲜活力,在“互联网+”的涌动中,将教育打造成为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加数。一是突出实效。组成学校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和企业技术人才联合科研团队,针对”互联网+”相关专题开展专项科研活动,既提升学生参与意识、职业养成、创业精神,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服务企业发展的多赢目的。二是注重培养。以创业教育为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道德素养、执着态度、责任意识、理想抱负,将高校倡导的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与创业者的品质和价值观高度契合。

[责任编辑:阅文]

On Teaching Reform of Career Planning and Quality Expansion from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LI Xue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 118000,China)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e course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quality expansion should enrich teaching approaches, exp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acy.

“internet plus”; career planning; quality expansion; course

2016-08-26

李雪(1979- ),女,辽宁大连人,讲师。

G642

A

1008-388X(2016)03-0078-02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