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梳理及其研究述评
——基于文献回顾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in China——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2016-03-21 00:23万炳军梁慧敏WANBingjunLIANGHuimin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策略研究述评

万炳军,梁慧敏WAN Bingjun, LIANG Huimin



我国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梳理及其研究述评
——基于文献回顾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in China——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万炳军,梁慧敏
WAN Bingjun, LIANG Huimin

摘 要: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职业运动员的转型策略,梳理不同环境下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述评不同策略的优势与劣势,目的在于为我国未来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的改革提供史料依据。

关键词: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研究述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Institute of P.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

Abstract:Examine the transition strategies of occupation athle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Clarify the transition strategies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tha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revie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histor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and transition strategies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Occupation athletes; Transition strategies; Review of research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成就非凡,这得益于我国的体育方针的正确性。针对竞技体育,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是“举国体制”,此项政策下易于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培养运动员,因此,在“举国体制”制度下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变得轻而易举。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每年约4000名运动员退役[1],在全运会、奥运会年,退役运动员人数会更多。在计划经济时期,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直接由国家政府安排推荐就业,运动员本身不需要为就业担心。目前中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举国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型经济制度下社会对待人才的需求。当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体育战略由“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道路的转型,体制改革深化,导致职业运动员转型成为一个依托新战略、新体制的新问题。职业运动员的转型策略是其转型的通道,是其规划自身运动生涯的重要参考坐标。通过文献,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职业运动员的转型策略,是探索这一新问题的基础,也是把握职业运动员转型趋势的必然视角。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不同环境下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述评不同策略的优势与劣势,目的在于为我国未来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的改革提供史料依据。

2 我国职业运动员转型制度的梳理与述评

2.1 转型策略与转型制度的一致性

我国延续至今的职业运动员培养体制,实质包含运动员的培养策略和转型策略,制度直接指向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后的职业指定,而不是具有引导性的生涯规划。因此,从这一角度讲,我国现有的转型制度实质是一种制度性策略。

2.1.1 策略与制度的含义 “策略”一词在《方法大辞典》中给予了明确的定义,是根据战略要求而制定的在一个比较短时期内的行动路线,以及为实现这条行动路线而采取的手段,即斗争方法、组织形式和行动口号等[2]。在张占斌所主编的《毛泽东选集》中指出,策略则要求具有相对的灵活性[3],笔者认为策略仍需具有前瞻性,可以在短时期内起到决策作用。制度是由国家机关或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制定的要求有关人员在某类事项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或程序,一般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或张贴出来[4]。由此得知,制度具有现实性与法规性。在这一程度上讲,策略依据制度而产生,策略具有局限性。转型策略是在运动员退役后面临困境时遇到难题亟待解决而应当提出的解决办法,转型制度是依据我国相应法律法规在解决运动员退役问题时由政府层面制定并颁布的法规性文件。

2.1.2 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 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呈现金字塔式,其培养体系塔基为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基层代表队;塔腰为体育运动队、各单项运动学校、体育中学、各省市业余体校;塔尖由下向上依次为高校代表队、厂矿企业代表队、各省及解放军代表队、国家代表队。运动员的培养隶属各级单位,单位按照经济体制调配培养运动员所需。基层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经层层选拔推荐向高级别输送,运动员的培养均由国家政府调配教练员等一系列训练所需,运动员的退役转型顺理成章的也由国家制度提供相应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政府职能局限性,政府并不能完全按照经济体制调配运动员退役机制,运动员退役后的生计如何安排,这便是目前运动员退役后的一大难题,运动员习惯性依赖政府制度调配,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这就回归至运动员转型策略与转型制度的问题上,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制度先于转型策略产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其局限性与落后性。在研究我国运动员退役问题时习惯将转型策略与转型制度视为一致,但很明显两者并不能等同。国家将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纵观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对运动员退役现状的研究及对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程度的研究显示,运动员退役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2.2 “单位”就业安置是我国运动员转型的关键策略

运动员是政府培养的,所以按照推理运动员自然成为国家工人或者单位职工。单位是我国90年代特有的社会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机构机关、团体、机构或下属部门[5]。

2.2.1 单位的内涵、功能、文化特色 刘天宝认为单位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所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下的执政理念,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分析与结合提出的执政理念,通过对权威性资源与配置性资源的控制形成了单位构建的支配能力[6]。单位制的执政理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资源的掌握和支配,也是政治权威和物质资源的政府体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支配力,单位对员工的的一系列制度体现了政府的绝对主导权,其人事制度、编制制度、用工制度、单位的社会保障均给予了明确详细的规定,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与人力资源的集中更易于对员工的管理与安置,当时社会条件下运动员的退役安置由国家政府强制性安排,运动员退役后的生计无需担忧。

表1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阶段及主要制度安排

2.2.2 “单位”安置运动员成为运动员退役转型主要方式运动员作为国家工人,直接采用计划式的行政方式将退役运动员转型为国家某个“单位”的职工,或者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单位是中国特有社会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性质,如:国企、国有事业部门等,因此,从行政上具有命令的优势。90年代以前我国对运动员转型的制度建立,主要基于这一社会宏观制度支撑。职业运动员在役期间相当于正式职工,待遇等一切条件均按职工配备,这些职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被行政性安排至单位中,招收分配运动员均由劳动局协助体委安排。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涉及到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政策性较强[7],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变得轻而易举。在国家政府、国家体育局等颁发的文件中均涉及到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

由表1可以看出90年代之前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待退役运动员的制度策略,主要着重于行政性安排运动员的就业,侧重安排在“单位”中来解决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在80年代末,国家体委也发出优秀运动员上大学的通知,说明国家层面已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性人才。

2.3 去“单位”化是我国职业运动员转型的策略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单位的改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以市场、效能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单位人”的身份,导致依托单位安置就业的策略处于社会宏观制度改革的风险之中。新型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更多创造等同价值的人才,并非所有职业运动员均能达到这一要求。目前“单位”一词概念趋于模糊,单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胜任工作能者居之更是当今潮流所趋,所以具有行政性命令安置运动员的策略已不再具有效力。国家在对待职业运动员事业转型策略经过了一段过渡阶段,为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期间在摸索更加适合运动员转型策略最优化,其主要保障制度如表2所示。

表2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阶段及主要制度安排

在摸索阶段国家政策侧重于对职业运动员的退役实行经济补偿策略,对自主择业运动员持鼓励态度,同时发展运动员体育职业教育,一技多能等方式促进运动员的就业。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安置策略在摸索中前进,为了适应依托安置策略的改革,对于运动员转型又形成了多种辅助性策略,如: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高等教育)、体育保险的建立、经费安置策略的建立、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等,自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最新相关制度如表3所示。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与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政府为保持运动员队伍稳定必须采用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为了发挥其公平职能,是影响运动员职业行为的政策工具[10]。我国对待运动员退役方式的处理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式上侧重于国家政策的安置,政策从宏观层面给予了指导,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运动员的权益。为更符合社会趋势,更为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运动员的转型制度策略慢慢向多样化发展,新的体育战略由“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的转变,对待职业运动员退役安置策略更加丰富,转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运动员的就业给予了明确指向,政策的支持使运动员的转型有了可依靠的保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运动员在就业时避免了诸多困难。

表3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阶段及主要制度安排

制度需要相关部门的实施与落实,由表中相关制度看出,制度没有持续性的规划与引导,导致运动员退役转型策略缺乏连贯性,且我国运动员转型策略实施在转型制度之后,导致转型策略具有落后性,制度不能充分展示其行政能力,策略没有伴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运动员的转型不能持续,其结果必然不能达到制度制定之时预料结果。制度并非作为一种转型的策略,而是为转型提供的退出通道。然而这些均没有为运动员如何转型提供持续的规划和引导,使运动员的人力资本在“去单位”困境下,形成了市场环境中的“缩水”现象。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其中政策落实程度远远低于期望效果,政策落实组织体系较少,政策没有明确界定安置内容、安置原则及适用对象,运动员转型不是政策安置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

3 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的研究述评

3.1 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内容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现状,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将运动员退役后的事业转变分析着眼于国家政府出台的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对运动员的退役转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运动员顺利进入非体育生活提供了保障。对我国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侧重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的研究,张玲玲构建了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图,其包括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4个方面,对我国目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给予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亟待发展完善等问题[11]。陈丽佳指出社会保障理论可把握的4个方面:包括了保障政策尚属国家经济分配形式的二次分配、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的社会责任、其包含的范围等更是全面概括了社会保障政策理论意义上的全面性[12]。我国运动员转型多依赖于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独具的政治性、公共性、稳定性、变动性更导致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我国学者对于运动员退役问题对待比较客观,从社会保障政策内容对运动员退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理论体系的构建,但是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二字上。

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研究述评。研究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必须探究根本,包含政策内容、政策特征、政策落实程度、政策变迁等问题。郭彦杰在重点分析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诸多问题后,指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政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亟待完善及其受体育系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结论[13]。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则需要高效的办法来促使成功实施,闻又文在研究此问题时提出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即退役安置货币补偿[14]。从资金的来源到资金具体实施措施均给予了具体建议,本着从实际出发、兼顾效率与公平、自愿等原则来补偿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我国运动员退役尚靠安置政策,国外运动员事业转型相对我国实施比较成功,部分学者为借鉴其经验,将两者进行了对比。董一心在重点分析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伤残保障、退役安置文化教育现状后,为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保障体系,主要对日本、美国、韩国三个国家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予以介绍,从体系政策完善和管理、就业安置和体育保险、保障体系资金来源、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意识提高等方面提供进一步发展对策建议[15]。保障政策重点在于实施,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国内学者也指出了其问题,政策落实程度只能从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

包括工作、生活等问题来看待。

3.2 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述评

目前我国体育战略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社会保障政策的局限性,其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我国运动员培训体制促使运动员就业变得愈加艰难,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究其根源。田麦久等学者指出了运动员退役从业工作期望偏高,从业条件尚待提高,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并从这些方面给予了中肯的对策[16]。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职业技能无可挑剔,但是仅仅了解体育却不能掌握其他技能在当今社会来说难以立足,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职业运动员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因此不能熟练掌握学习其他技能,就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杨涛[17]等学者在文章中均有提到,体育战略由“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道路的转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结构,不能形成有效体系,所以运动员的社会安置问题涉及的很多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并且这一问题仍将持续。目前运动员的退役主要问题表现在安置政策落实程度不到位,运动员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决定其能力的单一发展,就业现状堪忧。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现状分析,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李家喜重点分析了2004-2009年青海省退役运动员就业情况后,从运动员自身条件、政府部门、运动项目本身、体育管理部门等方面将运动员就业难、转型难的问题全面的概括[18]。很显然,在分析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上来看,学者对于此问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对现状的分析更是真实可靠,但是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工作的诸多因素就必须被讨论。

3.3 运动员退役心理因素及角色转换研究述评

心理因素在运动员退役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孙立海指出运动员的心理调整过程是系统工程[19]。笔者认为此过程也具有持续性。运动员由运动生活向非运动生活的转变,其能否顺利的实现角色转换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运动员退役后事业转型因素研究中心理因素的研究自然必不可少,他在研究退役运动员退役的心理时分析其心理调整因素,同时构建了优秀运动员退役角色转换过程模型,包括退役准备阶段、退役心理调整阶段、角色转换阶段、适应现实生活阶段。 运动员在调整自己退役的心理时,会对过程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赵锦榕在研究优秀运动员退役时的心理调整因素时着重分析了运动员对待退役的几种不同反应,预期社会化强调运动员训练应伴随其他爱好的培养,以减少心理问题;认同和自尊则从运动员自身对待运动成功与运动成绩的波动的态度出发来分析其心理;自我管理能力则从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分析其心理决策能力与对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则强调了运动员周围环境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家庭和朋友,教练员和队友等,其对运动员的态度也影响了运动员退役心理过程;自愿与不自愿退役则从运动员本身条件出发分析对待退役的心理变化情况[20]。运动员能否顺利实现转型时,还得看清心理调整过程的影响因素,符明秋在分析对运动员退役影响因素和退役后角色转换和适应后做出了退役运动员角色转换的影响模型,包括个人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两方面的环境影响因素,最后他又提出对待运动员退役助其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对策,包括建立专门针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咨询机构等建议[21]。运动员退役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具有持续性,所以学者在研究职业运动员的退役过程中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从影响因素、退役调整角色转换等几方面出发来研究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我国运动员退役转型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国外各个角度对待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运动员退役问题时不同于国内的研究理论,理论研究主要以80年代为界。80年代前建立的理论模型主要是以社会老年学、社会死亡理论着眼。80年代后集中在转变模型、和退役后身份的变化来研究运动员退役过程。

4.1 基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

McPherson(1980)提出建议针对运动员退役的问题时运用社会老年学理论[22]。Lerch(1981)、Rosenberg(1981)[23]基于运用社会老年学理论和模型下评价了6种理论,(1)活动理论,阐明个人从退休到新生活的试图调整,其调整过程中的体力、智力与适当的社会活动对于一个人晚年生活的必要性。(2)解约理论,阐明从年轻就业到老年退休达到的一种平衡。(3)亚文化理论,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生活群体会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会助其进行角色定位,运动员的退役亦在群体意识下重新调节心理状态。(4)连续理论,阐明了个人自然的调整到适应期间的持续体验。(5)社会崩溃与重建理论,个人易被社会影响,运动员的退役也因此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6)交互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与社会间及人类相互间的利益往往相互影响,其持续性需建立在利益高于付出的基础上[23]。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们将运动员的退役过程等同视为与普通老年人从工作中的退休,但是以下的不同因素必须考虑在内,首先,运动员的退役年龄与普通工人的退休年龄大不相同,其次,很难比较运动员的退役与老年学上的不同之处,最后,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止,而是他们事业转型后所扮演的另一种角色。很显然,运动员的退役跟普通工人的退休是不同的。所以在研究运动员退役转型问题时很少应用老年学理论。

4.2 基于社会死亡理论模式的研究

Rosenberg将运动员的退役视为社会死亡,提出“社会死亡理论模式”[24],其主要特征是脱离了原来的所属单位,处于社会孤立状态。在此所指的社会死亡与生物学上的死亡并非完全相同,在此所指的社会死亡与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具有相同的含义。Curtis&Ennis基于死亡学理论对处于较高水平的顶尖与非顶尖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了一项有争议性的研究,其中包括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工作情况、婚姻情况、参与运动情况和与曲棍球这项运动分离后的感受,据调查结果显示,其并没有显示出他们的退役与社会死亡等同的消极影响[25]。Allison&Meyer以之前的女性职业网球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那些退役的运动员非但没有感觉与体育运动的隔离或丢弃,反而对退役转型持肯定态度[26]。他们指出此理论很难适用于所有的退役运动员。Yamamoto[27]等学者指出在日本以高水平的日本大学前足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出退役后的生活条件如就业、收入等生活的基本属性在运动员身上没有消极影响。他同时也指出职业运动员退役后作为教练或者体育教师是很好的选择[27]。社会死亡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运动员退役过程,他侧重阐述运动员退役后的孤独感、离开运动队的无助感、进入社会的恐惧感、甚至被社会排斥感等一系列消极感觉,但是无法阐释退役运动员成功转型的原因,因为死亡学理论没有将运动员退役过程中个人与复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对运动员退役过程的研究过程很少应用此理论。

4.3 基于转变模型的研究

Kanai,T.指出,在心理学上“转变”描述了生活的转折点[28]。Schlossberg提出转变模型[21,29]。转变模型是对运动员退役之前所提出的社会老年学模型、社会死亡模型的补充,它将个人与环境因素对退役的影响考虑在内,也将前两个模型予以了区分。运动生涯转换模型是Stambulova[30,31]以俄罗斯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他认为运动生涯成功的继续或职业生涯的改变都是事业转型所必需的过程。运动员职业转型是运动员运用自身或外部一切条件或资源克服潜在壁垒或障碍去继续非运动生活。生涯转变模型允许运动员将退休视为一个涉及预条件的与运动生涯终止相关的过程。后来,他又发展了一个运动职业迁移阶段模式,包括:(1)运动专业化开始阶段;(2)过渡的专业化强度训练阶段;(3)获得运动成就阶段;(4)运动成熟阶段;(5)运动职业开始终止阶段;(6)运动职业完全终止阶段[32]。Coakley将运动员的退役视为社会性与结构性的问题,他将影响运动员退役转型的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状况等,同时他将外界支持率因素考虑在内,他认为角色的转换不仅与体育这项活动有关联,在运动员退役时的周围环境包括人才是影响运动员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33]。Schlosserg[23]和Charner&Schlosserg[34]后来也指出转变模型的应充分考虑在内的因素,包括角色的转变、转变的感受、转变态度、转变预期性等。Alfermann, Stambulova, Zemaityte在以立陶宛、德国和俄罗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时指出,对待运动生涯接近终止的和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建议心理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对运动退役形成心理准备以及过渡时期资源积累[35]。

4.4 基于运动员退役后身份的研究

很多研究集中在运动员退役身份的变化、临近退役,运动员积极降低其运动员身份。他们有意识地从运动员身份转移,在其身份的从属地位层次探寻其他可用的角色。此外,运动员的身份转变,且在探索其他可用身份时,重定向身份角色时应立即排除严重的认同危机和已损失的身份[36]。Ball[37]、McPherson[22]、Taylor & Ogilvie[38]等学者均认为身份对退役运动员来说有影响。Ball研究在运动员退役过程中认为身份具有争议,为实现运动目标或达到运动成绩,运动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当他们失败的时候,他们感觉被隔离,这也能引起他们退役时身份地位的丢失。Taylor & Ogilvie也做了一个集中于身份地位是否影响退役的测验,后又提出综合模型清楚的解释了退役过程,得出运动身份即使在运动员退役后仍具有其独有的作用。Joanne&Gyozo(2009)通过与中学运动员访谈研究运动员退役过程中的身份影响作用的时候得出结论,身份会被教练员或队友影响,而且,当运动员因失败而退役,其身份影响作用会更显著[39]。Gerard&Heather(2008)认为退役并不造成心理伤害或身份的负面影响[40]。Erpic, Wyllemanb& Zupancic(2004)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斯洛文尼亚处于水平较高的职业运动员,研究结果显示身份对被动退役运动员有轻微影响,但因年龄或教育等原因退役的情况下,身份几乎没有影响[41]。

4.5 美国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方式研究

4.5.1 美国运动员培养模式 “模式”即让人照着去做的标准样式[42]。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强国,其特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更是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美国主要由美国奥委会(USOC)、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职业联盟为运动员培养提供服务。USOC为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代表美国的所有运动员提供支持,NCAA则是美国近千所大专院校组合而成的协会,职业联盟最突出的代表非NBA莫属。NCAA在美国体育运动为优秀运动员的输出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中77%运动员都曾参加NCAA,美国有62个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其中有45个是美国奥委会及国际单项联合会的成员,单项运动协会主要负责竞赛全面管理[43]。美国奥委会并非靠着政府拨款来运作,他们靠着赞助商、社会捐赠、明星球衣出售等来运营。NCAA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运动员的选拔、管理、以及惩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他们从未忽视对运动员的教育,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资格继续参与运动队。另外,美国没有专门的政策来约束运动员,运动员一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把体育运动当成自己的兴趣来经营,基于兴趣不会因此本末倒置,不会荒废学业,因此,他们运动生涯结束后不存在找不到工作而无法生存的问题。NBA联盟经营体制是俱乐部(Club)和联盟(Association)双重构成的经营体制[44],当前NBA的多种经营活动、比赛活动不仅仅为他们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众多明星球员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很多明星球员的不需要为退役后的事业转型有顾虑。

4.5.2 美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规划研究 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运动员发展项目”[45],目的是为运动员退役后的事业转型与训练中寻求平衡。美国奥委会在1977年制定了“奥林匹克工作机划”(OJOP)[46,47],主要为奥运选手对其职业生涯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规划。Remer从运动员个人角度出发描述了转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规划[48]。美国从此角度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相应计划,主要针对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其职业转型的帮助。1988年美国又开展了运动员职业辅助计划,主要是为运动员事业转型中生活领域提供相应帮助。1989年美国大学运动员协会开展了实现跨越计划,主要服务于高中运动员,为其到大学生运动员的转型提供帮助。1990年美国大学运动员协会开展了Whole-Istic计划,主要服务大学生运动员,主要是为其人生发展制定有意义的计划。1994年,美国美国开展了纽约妇女运动基金(WSF)计划,这个计划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运动员,为他们提供教育计划,使之明确自己的目标[46,47]。90年代美国奥委会开始实施对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与瑞士Adeeco公司在美分公司合作开发运动员职业发展和测评计划[45],包括事业转型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包括临时性与永久性两种形式)、专门针对运动员就业的论坛,在此过程中包括就业的一系列准备与指导,给予运动员全方位的帮助。

5 国内外对职业运动员事业转型研究的不同角度

5.1 研究视角

我国针对运动员退役后事业转型研究侧重于国家保障政策的实施,有少部分研究侧重于研究退役运动员心理调整与角色转换,另有针对运动员社会保险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运动员退役事业转型,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时,从运动员本身出发,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质性研究。

5.2 国家宏观层面对待运动员的退役

我国针对运动员退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政策的执行力较强,从政府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政策的具体落实程度尚浅,覆盖面较窄。国外在培养运动员的时候不仅仅注重运动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运动员退役时已具备相应的技能与足够的准备,他们的退役过程即是运动员事业的转型,转型过程变得相对简单。

5.3 运动员培养体制

我国特有的运动员培养方式使运动员全身心投入体育运动这项伟大的事业,一切培养运动员所需均由相关部门调配,运动员的依赖心理较强,培养的运动员能力相对较为单一。国外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独有方式决定了运动员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国外运动员培养方式在注重运动员体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运动员转型后的事业规划,注重过程与解决转型问题的方式。

5.4 运动员自身素质

关于退役,这对运动员自身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运动员在提升自身竞技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素质等其他能力,全面的发展才能避免在事业转型时期遭遇瓶颈。体育战略由“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的方式转变,乃是我国体育战略的重大进步,战略的转变需要国家宏观层面更加有针对性的策略构建,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政策的实施。

6 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的趋势及其未来研究的主要视域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运动员事业转型问题时往往从运动员本身出发,从运动员的心理角度、运动员本身、国家对待运动员事业转型规划等方面出发,注重运动员事业转型实质性研究。

当前体育事业战略的转型,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运动员的培养必须朝着培养与生涯规划的同步趋势方向发展。从宏观上国家政策调控,微观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运动员不仅注重技能的发展,更要将其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培养体系中,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事业转型期遭遇瓶颈;职业运动员转型策略朝着多元渠道趋势发展,避免单一的保障政策不能将运动员事业全部落实的难题;运动员事业转型也必须朝着持续趋势发展,运动生涯的持续性,其事业转型仍需具有持续性才能保证运动员事业顺利转型。运动员事业转型的趋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运动员转型期必须将运动员作为主体进行研究,此时必须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研究理论,根据我国国情,从运动员本身出发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 平.论述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3):10~15.

[2] 刘蔚华,陈 远.主编.方法大辞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504.

[3] 张占斌,蒋建农.主编.《毛泽东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956.

[4] 张紫晨.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S].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575.

[5] 张清源.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S].成都:1992,08,152.

[6] 刘天宝,柴彦威.结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城市单位制的形成逻辑[J].人文地理.2002,123(1).

[7] 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8] 邹德新,刘 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变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3~19.

[9]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保障工作,政策文件[S].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4028874/n4028934/index.html.

[10] 王家宏,杨卫东,刘志明,等.构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选择[J].体育科学,2002,22(3):47~49.

[11] 张玲玲,李恒江,陈 炼.论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66~68.

[12] 陈丽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与对策[D].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

[13] 郭彦杰.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变迁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4] 闻又文.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货币补偿实施办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6):72~74.

[15] 董一心.完善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16] 田麦久,李斗魁,张蓉芳,王小平.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情况及改进对策[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社会科学版,1993,16(1).

[17] 杨 涛.关于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现状及设想[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6):16.

[18] 李家喜.青海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0.

[19] 孙立海,刘金波.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的心理调整因素及角色转换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317~319.

[20] 赵锦榕.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的心理调整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2,23(1):40~44.

[21] 符明秋,张锡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及其角色转换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41~144.

[22] McPherson, B,D.: Retirement from professional sport: The process and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Sociological Symposium, 1980, 30, 126~143.

[23] Schlossberg, N.K.:A model for analyzing human adaptation to transition. The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1981, 9(2), 2~18.

[24] Rosenberg.E.: Athletic retirement as social death: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 In N.Theberge& P.Donnelly(Des.), Sport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M].Fort Worth, TX: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2~204.

[25] Curtis,J..& Ennis, R.Negative Consequence of Living Competitive Sport? Competitive Findings for Former Elite Level Hockey Players.Sociology of Sports Journal, 1988, 5, 87~106.

[26] Allison,M,T.,&Meyer,C.Career problems and retirement among elite athletes: The female tennis professional.Sociology of Sports Journal, 1988, 5, 212~222.

[27] Yamamoto, N., Yoshida, T.,& Tatano, H.A Sociological Study on Retirement of Athletes,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1999, 21, 77~91.

[28] Kanai,T..A Note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Life and Career Transition The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Career Design at Personal Crossroad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2001, 184(6), 43~66, (in Japanese).

[29] Schlossberg, N.K. Counsel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M].1984, New York: Springer.

[30] Stambulova .N. B.Sociological: Sports career transitions. In: J. Bangsbo and B. Saltin, Ed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s, ECSS, Copenhagen, Denmark 1997: 88~89.

[31] Stambulova .N.B. Symptoms of a crisis-transitio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In: N. Hassmen, Editor, SIPF yearbook 2003, Örebro University Press, Örebro 2003: 97~109.

[32] Stambulova .N.B. Athlete's Crise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00, 31: 584~601.

[33] Coakley,J.J.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Retirement or Rebirth?Quest,1983,35,1~11.

[34] Charner, I.,& Schlosserg, N, K. Variations by theme. The life transition of clerical worker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t,1986,June,212~214.

[35] D. Alfermann, N. Stambulova, A. Zemaityte. Reactions to sport career termination: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German, Lithuanian, and Russian athletes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Career Transitions in Sport, January 2004, Pages 61~75.

[36] Natalia Stambulova, Yannick Stephan, Ulf Japhag. Athletic retirement: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elite French and Swedish athlet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7,8:101~118.

[37] Ball,W.Failure in sport.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eview ,1976,41:726~739.

[38] Taylor, J., & Ogilvie, B.C. :A conceptual model of adaptation to retirement among athlet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4,6:1~20.

[39] Joanne,B.,& Gyozo, M. Involuntary career termination in Sport: a case study if the process of structurally induced failure, Sport in Society,2009,12(2): 240~257.

[40] Gerard J.F., &Heather, M. Factor that influ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among elite athlet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8,17(3): 26~38.

[41] Erpic,C.S,Wyllemanb,P.,& Zupancic, M. The effect of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factors on the sports career termination proces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4,5:45~59.

[42] 汉语同韵大词典.

[43] 刘 伟.美国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30(1):6~10.

[44] 梁汉平.NBA职业联盟运营模式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27(6):9~11.

[45] 张锐烨.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46] 李 强.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1):88~92.

[47] 黄志剑.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变迁与人生发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

[48] Remer,R.,Tongate,R.A., & Watson, J. Athletes: Counseling for the over privileged minority.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78, 56: 622~629.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38SS14069。

收稿日期:2015-09-22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转型策略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与转型
大连国际环保展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