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基础与利益

2016-03-23 03:52张金萍袁嘉奕

张金萍,袁嘉奕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基础与利益

张金萍,袁嘉奕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 要:中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际多边组织中的密切合作、产业结构互补、地缘优势等为双方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战略对接,一方面有利于挖掘欧亚交通运输潜力,解决中国制造业剩余产能和俄罗斯摆脱美欧经济制裁阴影;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边境地区合作开发。中俄双方应通过“落地”的政策对接,以及企业间的务实合作实现战略对接的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中国与俄罗斯;区域经济合作;跨国战略对接;战略利益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俄罗斯战略东移与中国加快向西开发与开放,中俄两国多层次与多领域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入与加强,这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俄罗斯希望通过欧亚大陆通道建设及远东地区开发与开放,带动俄东部地区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伴随着海上贸易通道的饱和和风险加大,以及国内东西部发展失衡,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西移,开始加强与中亚、西亚、南亚及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2015年5月8日,中俄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俄方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方支持俄方积极推进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一体化进程,并将启动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合作协议谈判。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方“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是从战略高度深化双方务实合作,它将使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使整个欧亚大陆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现实价值。因此,在推进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利用已有的合作基础和充分发挥双方的综合优势,促使战略对接转化为利益对接,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跨国战略对接范例。

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基础

目前,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全面、平等、互信的新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内容,以追求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和促进地区和世界安全与发展为目标。这种新型关系既符合两国现阶段利益诉求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稳定因素。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中俄战略对接创造历史性机遇

俄罗斯欧洲地区一直是其政治与经济重心,亚洲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为了平衡国内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和东亚各国经贸合作,俄罗斯政府自2000年底制定《关于西伯利亚长期发展的构想》开始,将欧亚大陆通道建设及远东地区开发与开放提上日程,借助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开发融入亚太经济圈。俄罗斯政府及学者已经意识到:远东地区不是与西方对抗的大后方,也不是对抗中国的前线,更不是原料殖民地,而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利用东亚、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俄东部地区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传统上中国更重视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中国东部、东南部地区借力得以快速发展。为加快中西部发展,打通向西对外经贸合作通道,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带动中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进而加强与中亚、西亚和东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因此,中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使两国关系进入到由资源互补发展到战略互动和区域规划对接的新阶段。

(二)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组织为中俄战略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与俄罗斯均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及金砖国家成员,两国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中俄印合作机制、中蒙俄合作机制等。在上述这些国际组织中,中国与俄罗斯均为重要成员,借用这些平台两国不仅增加了相互了解和互信度,而且在诸多国际事务中进行密切交流和合作,这为双方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是中俄战略对接的重要途径

2013年9月,中国提出了包括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中亚、西亚到东欧、南欧)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与南欧相通)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2015年3月中国政府出台的“一带一路”建设具体行动方案中,新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云南省将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东北三省将建设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平台,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最终强化亚欧跨区域经贸合作。

2014年5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签订“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5年1月1日生效。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六个前苏联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而计划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将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目前,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已经与印度、埃及、以色列、越南等国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区域经贸合作。

从上述中国“一带一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对外经贸合作地区和目标来看,中俄双方存在明显的共同战略利益空间和契合点,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和“欧亚经济联盟”是中俄战略对接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结构互补为中俄战略对接创造更大的经贸合作空间

中俄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接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互补,为双方务实经贸合作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俄罗斯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但轻工业、加工业十分薄弱,缺乏资金、劳动力及必要的技术和设备;而中国正相反,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但加工业和轻工业与俄罗斯企业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资本和人力资源较丰富。因此,中俄两国在资源特别是能源产业及制造业、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领域的投资与贸易合作空间巨大。

(五)显著的地缘优势降低了中俄战略对接成本

中俄两国边境线4291公里,地缘优势明显。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滨海边区、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外贝加尔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五个州区接壤,边境线2981公里,占中俄边境线70%,国家一类口岸25个,其中边境口岸15个,10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边境线1010公里,对俄罗斯开放的有6个口岸,其中满洲里铁路口岸不仅是国家一类口岸,而且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吉林省东部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246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阿尔泰、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三个边疆区(州)毗邻,边界线54公里,虽然目前没有陆路口岸,但随着中俄西部天然气合作项目实施,中俄西部边境将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地域。俄罗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经贸往来的“中间人”,以中俄两国为核心,通过管道、港口、高铁、光缆等连接,可使运输路线途径国家的经济与中俄经济绑定,通过相互借力实现共同发展[2]。

(六)不存在意识形态分歧降低了中俄战略对接的政治风险

中俄双方对于国际秩序的观点、利益、立场一致或接近。虽然从社会和文化属性上看,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与欧洲各国历史交错、渊源深厚、文化相通、社会风俗习惯接近,但从地缘政治和经济本质上看,俄罗斯属于欧亚国家,横跨并雄踞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与亚洲地区各国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中俄两国曾经实行共同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共同认知大大降低了中俄战略对接的政治风险,推动中俄由“政热经冷”阶段进入到“政熟经热”阶段,使中俄经济关系逐步达到政治关系高度。

二、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利益

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前提。中俄战略对接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中俄单方面的战略利益和中俄战略对接的共同利益三个方面。

(一)中国的战略利益

一是有助于解决制造业剩余产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4年公布的资料,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出额骤降,为平衡进出口贸易,2011年政府开始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进口制成品挤压了部分国内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2012年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2007年产能利用率的七成。因此,拓展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是解决国内制造业剩余产能的重要途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调整和两国战略对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设跨国和跨洲际的贸易大通道,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国际货运量,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及运输成本,这将有助于中国制成品出口规模扩大,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同时,促进中国制造业扩大海外投资。

二是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国2013年和2014年进出口贸易额均位列世界第一。从表1(见下页)中可以看出:首先,2004年至2014年,中国每年GDP增长率不仅高于世界GDP增长率,而且远高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因此,保持经济高增长是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对外贸易和投资。其次,2011年以前,中国货物与服务出口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一般在20%以上,但自2012年以来,出口增长率开始大幅度下降,2014年货物出口更是下降到十年来最低点4.9%,低于年初确定的7%的目标。再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2013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看,2008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分界点,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110.9%, 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虽然2009年至今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均为正数,但年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相比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较为平缓:2009年前,在25%左右徘徊;2010年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逐年下降。虽然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增速均大幅度下降,但要维持国内经济高增长,仍要启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杠杆,通过扩大资本、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将会为双方大项目合作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大项目合作带动两国经济快速增长。

三是有助于开辟新的能源进口运输通道。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依赖海外进口能源, 1993年从石油输出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14年石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高达59.6%,自2009年以来连续六年突破石油安全警戒线;近年来消费量和进口量同步快速上升的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在2013年首次突破30%,达到31.6%,2014年持续上升,达到32.2%。中国石油进口的90%来自海上,除来自委内瑞拉等中南美洲国家的油气走太平洋航线外,80%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的石油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不仅是对外贸易远洋运输的要道,也是中国油气生命线的咽喉。虽然目前马六甲海峡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管,但由于美国将马六甲海峡视为其全球战略的16个海上咽喉之一,同时马六甲海峡也是印度的海上安全屏障,并控制了日本90%石油进口,美国、日本和印度一直试图控制这一海上通道。因此,上述六个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这条生命线的安全。为了解决“马六甲困局”,保障油气资源进口安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开辟西南(中东、巴基斯坦、缅甸等)、西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东北(俄罗斯)陆路及海上新的能源运输通道。

表1 2004—2014年中国GDP、出口和投资增长率变化 单位:%

(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2000年普京执政后致力于打造欧亚经济联合体,以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依托,带动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群与现代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完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发的崭新战略布局[3]。2010年1月普京批准了专门针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的战略纲要和规划:《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4年3月俄罗斯提出“跨欧亚发展带”构想,作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重要手段与目标。通过具体落实欧亚铁路建设,组建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对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构想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平台。

一是有助于俄罗斯走出美欧经济制裁阴影,探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实力由1989年的全球第三下滑至2013年的第九位,位于德国、法国、英国之后。2014年乌克兰事件引发的美欧经济制裁使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来的俄罗斯再次陷入困境,经济增长下滑、通货膨胀、卢布贬值以及出口大幅度下降,俄罗斯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渠道。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特别是在能源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项目合作,将有助于俄罗斯走出美欧经济制裁的困境。

表2 不同时期世界前十位国家GDP排名

二是有助于挖掘俄罗斯欧亚地区交通运输潜力。俄罗斯雄踞欧亚大陆的腹地和中端,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过境运输国家;远东地区过境运输潜力巨大,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国境线,有利于开展国际经贸合作。2009年9月中俄双方元首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 年)》中,排在前二位的合作分别是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和中俄地区运输合作;2010年1月20日普京批准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二阶段(2016—2020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增加过境客运和货运量,建立核心运输网络。由此可见,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开放的核心是交通运输[4]。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将使俄罗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运输走廊建设,加快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运输网络建设,更新交通运输设施,提升客货运输能力。

(三)中俄战略对接的共同利益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应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寻求两国利益契合点和区域合作的融合点,挖掘两国各自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扩大双边投资与贸易规模与便利化为未来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远景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有助于扩大两国经贸合作空间。长期以来,中俄经贸合作以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货物贸易分工模式为主,服务与技术贸易占比很低,相互投资合作规模小且缺少能源以外的大项目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深度经贸合作,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的落实首先要建设陆路通畅的经贸合作走廊,即将要在沿线各国开建数百项基础设施和合作项目,囊括铁路、公路、能源管道和工业园等,解决交通、物流和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问题,使东西方以更优惠的条件直接运输商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得到沿线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2月在索契宣布俄罗斯将加入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在2015年5月的中俄联合声明中提道:要实施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等。这样,通过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俄方将借助中国资金和技术,推进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贸易大通道建设和资源特别是能源项目开发,实现其《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目标;中方将借此加强与俄罗斯除能源以外的制造业、交通业、航天航空等其他产业的技术合作和大项目合作,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扩展经贸合作领域。

二是有利于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目前,中俄两国现代化建设均处于质量提升和结构转换的攻坚阶段,两国战略对接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共生空间。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而且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伴随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走以支撑国内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俄罗斯一方面要重振制造业,需要资金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着力降低经济对能源生产和出口依赖,减少外部风险与不稳定性;此外,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除需要资金与技术外,还需要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因此,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将有助于中国向俄罗斯输出制造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稳定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降低其外部风险,支撑其制造业发展,带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两国边境地区合作开发。2009年9月中俄双方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东北振兴”(即2003年以来中国实施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远东开发”(即2007年俄罗斯制定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2013年前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这两大国家偏远边境地区发展战略对接,是促进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5]。2013 年9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放开发规划》,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平台。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沿边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加深了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15年5月8日,中俄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俄两大战略对接将全面加快两国边境地区合作开发步伐。

四是促进中俄快速货运通道建设。通畅与快速的货运通道不仅能够降低货物贸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而且将有效支撑跨境电商业务发展。伴随着中欧双边货物贸易发展,中国已经开辟了郑新欧、汉新欧、渝新欧、蓉新欧等跨国铁路货运通道,这些货物通道均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但这些国家低效率的铁路和通关设施以及繁琐的通关流程降低了这些货运通道的经济效益。因此,为提高中国国际货运效率,应加快与周边国家共同规划与建设货运通道的步伐。近几年中俄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虽有所增加,但普遍存在谈的多而真正按计划落实实施的少的问题。以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项目为例,2008年3月正式立项,同年10月中俄两国签署建桥协定,但由于某些原因该项目被搁置。随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双方将在货运通道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贸易通道建设方面加紧合作。2014年5月亚信峰会期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联合声明提出“加快发展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同年10月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为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中俄明确提出共同修建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速铁路计划。在2015年5月中俄首脑会晤期间,普京总统明确表示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共同建设跨欧亚运输走廊,拓展欧亚共同经济空间,更好地带动中俄两国经济发展与振兴。

结语

美欧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排挤和2014年乌克兰事件中美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加快了中俄经贸合作步伐,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是一种相互借力,寻求共同利益空间,避免两国在各自发展关键时期遭遇孤立出局的重要举措。中俄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是世界大国,中俄关系将左右世界格局,因此,中俄战略对接既符合两国现阶段利益诉求,也是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中俄对外经贸合作有利益诉求一致的基础,但也不能回避合作中的障碍与冲突,中俄双方应在经贸合作战略对接的前提下,通过“落地”的政策对接,以及企业间的务实合作实现战略对接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邢广程.中俄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实践[J].当代世界,2015,(5):6-10.

[2]于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现状与完善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15,(2):112-126.

[3]郭连成.俄罗斯东部开发新战略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评析[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5):52-60.

[4]高际香.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解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 (1):16-20.

[5]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述评[EB/ OL].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2010-04-20)[2015-05-10]. http:/ / www.crstinfo.com/ Detail.aspx?id=11120.

[责任编辑:王 春]

The Basis and Benefit of Strategic Dock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ZHANG Jin-ping, YUAN Jia-yi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Strategic dock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s based upon the strategy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loser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complement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so on. On the one hand, it benefits to exploit the transportation potential in Europe and Asia,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roduction surplus from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help Russia to get rid of economic sanctions from America and Europe.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tributes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f border region.

Key words:China and Russia;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transnational strategy docking;strategic interests

作者简介:张金萍(1969-),女,河北沧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俄经济合作研究;袁嘉奕(1987-),女,黑龙江虎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B069);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YJSCX2014-287HSD)

收稿日期:2015-09-02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1-01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