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理论”与《聂隐娘》的生成机制

2016-03-24 08:54赵云彩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聂隐娘唐传奇

[摘要]《刺客聂隐娘》是由我国导演执导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又一部武侠题材的电影,该影片承袭了传统武侠文化的一些特质,又有了许多新突破。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及相关文化人士的关注,对电影的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文章主要以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为依据,对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内容及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影片为个案,揭示近些年我国类似题材的电影走向国际的路径与规律。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唐传奇;表演理论

《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导演的第一部武侠作品,故事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唐传奇《聂隐娘》。此影片在国外亮相后,获得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被认为是展现了中国“民族最美的诗意”的作品。如果以“表演理论”来分析这部以中国传统武侠题材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可以发现,电影的创作和生成,与电影观众群体的目标定位是密切相关的。表演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戏剧等诸多学科领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文章将梳理电影的故事源头,并以表演理论的视角,从书面文学转化为舞台演出的过程及审美效果、演出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以及观众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电影蓝本:唐传奇《聂隐娘》

电影《刺客聂隐娘》是以著名的唐传奇《聂隐娘》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唐传奇一般用以指称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其产生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有重要渊源,同时也与唐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行卷”“温卷”风习密切相关。唐代实行科举考试,士子们在考前往往会拜谒考官,献上自己的文章,以求得到考官的赏识。除了诗赋之外,以情节取胜、能够打动人的小说也是投献的主要内容。对于唐代这种普遍存在的风习,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踰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1]可见在唐代,士子们将写小说当成一种展示自身才华的有效进阶方式,为日后的科举前途做铺垫。由于传奇的这种独特作用,使其在整个唐代一直流行。到了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传奇作品集,目前存于世的有袁郊的《甘泽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铏的《传奇》、李复言的《续玄怪录》等。许多学者认为,作为唐人文言小说通称的“传奇”一词,即得名于裴铏的小说集《传奇》。

《聂隐娘》选自裴铏的小说集《传奇》,讲述了侠女聂隐娘的故事,是《传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唐代贞元年间,此时是唐王朝后期,经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藩镇割据。魏博镇大将聂锋之女聂隐娘,十岁时被一尼姑窃去,教授剑术,五年后送回。说起这期间的经历,聂隐娘称被尼姑带到人迹罕至的山中,与两个年纪相仿的女孩一起学艺,“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2]。尼姑派聂隐娘行刺有过失的人,她能够白日刺人于集市而不被人发觉。回到家后,聂隐娘自己做主嫁给一个磨镜少年,其父给予他们夫妇丰厚供给。父亲去世后,魏博镇统帅知道聂隐娘的过人之处,依然给予供养。到了唐元和年间,魏博镇统帅因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令聂隐娘去刺杀刘。刘昌裔精通卜算,命手下人早早地去迎接骑着黑白驴的聂隐娘夫妇。聂隐娘对刘昌裔心悦诚服,留在了陈许。不久,魏帅又相继派出武艺高强的精精儿、空空儿到陈许刺杀刘昌裔,均被聂隐娘所击败。后刘昌裔入朝觐见,聂隐娘不愿前往,决定隐退。刘昌裔逝世后,聂隐娘曾到其灵前拜谒,在蜀中栈道出现过一次,便再也没有人见过她了。

可以看到,小说《聂隐娘》塑造了一位武艺超群、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侠女聂隐娘,故事中许多情节的设置,如聂隐娘与精精儿、空空儿的打斗也颇具传奇性。这也体现了此时期的豪侠小说作品的一些特质。豪侠小说是晚唐时期出现的传奇的新形式,以赞颂豪侠人物为主,在故事的描绘中渗透佛道传说、神仙方术思想,情节曲折离奇。作为晚唐时期的传奇作品,裴铏的《聂隐娘》、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传》等作品,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豪侠传奇的出现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也反映了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渴望借助侠客的力量来除暴安良的普遍愿望。也正是豪侠小说本身具有传奇性以及能够满足普通百姓的心理的特征,使其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创作蓝本,被人们历代传诵。

二、电影艺术:一种广义的表演

按照美国学者理查德·鲍曼“表演理论”的基本观点,将表演看作一种交流展示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表演者对观众负有展示交流技巧的责任,同时表演者的表演效果也要接受观众的品评,并认为在特定时空进行的“文化表演”,能够传递“一个社会的象征符号和价值观念”[3]。作为书面文学的小说,只有转化为现实的表演形式,参与人们的交流过程,接受观众的欣赏和品评,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具有生命力。

唐传奇体现了我国叙事文学的重要进步。《聂隐娘》尽管只有一千多字,但是情节曲折、画面感非常鲜明,塑造了一位武艺超群的女侠形象,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尽管如此,作为书面文学,唐传奇一直为少数的读书人所知,并不为普通百姓所熟悉。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戏曲的发展,许多文人热衷于以前代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为素材,进行戏曲创作。这样就将原本单一、静态的书面文学转化为立体的、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在舞台上搬演,供更多的人观赏和品评,赋予了古老的故事全新的生命力。那些能够迎合普通百姓心理的侠义故事,尤其受到追捧。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根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改编的“临川四梦”之一的《紫钗记》,清初王夫之根据唐传奇《谢小娥传》改编的杂剧《龙舟会》,叶承宗根据前代记载创作的杂剧《十三娘》等,均是此种改编的著名戏曲作品。其中,清代戏曲家尤侗根据《聂隐娘》创作了杂剧《黑白卫》。《黑白卫》得名于《聂隐娘》中聂氏夫妇所乘的黑白双驴,描绘了聂隐娘斩奸除恶的故事。该剧也是将《聂隐娘》由书面文学转化为表演艺术的一次尝试,曾在江苏如皋冒襄的家庭戏班进行演出。

相较于戏曲《黑白卫》,电影《刺客聂隐娘》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人们更习惯于接受声像并茂的娱乐休闲方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以视听形式出现的电影《刺客聂隐娘》,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刺客聂隐娘》基本沿袭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广阔的视野和表现力,营造了史诗般的画面感,将小说中许多细微的描写表现得更加具体,如聂隐娘林中刺杀将军,和师父对峙,与精精儿的打斗等场景,让人体会到平静之中的神秘感,充分体现了电影表演艺术的魅力。电影《刺客聂隐娘》,可以看作是运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将书面文学唐传奇《聂隐娘》转化为表演形式搬上舞台的又一次尝试。根据表演理论的观点,电影也是一种表演,电影的生成渗透了特定时空中演出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不同的是,电影是一种固化的表演,电影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在生成的时候已经确定,不会根据观众的现场反馈进行调整。但是电影的演出仍然遵循着表演理论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基本关系,且相较于传统的小范围的表演,电影的观众群体更为广泛。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许多电影不仅要面对国内的不同观众,还要接受来自国外众多观众的品评。观众对电影的表演效果进行品评,虽然不能如传统戏曲表演那样即时反馈给演出者,但是现代社会,观众对电影的这种品评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品评将以口碑的形式直接对其他观众产生作用,并最终对整部电影的演出效果造成影响。因此,电影的创作往往会首先考量观众的因素。

三、电影生成: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趣味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虽然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表演,“表演理论”同样适用。每一部电影的生成,均非导演的自娱自乐,而是有着预设的观众和欣赏群体,电影的内容以及各个环节的设定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喜好,从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电影演出的效果也会接受观众的品评。电影《刺客聂隐娘》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武侠电影,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而正是这种中国元素,构建了西方人想象中的浓郁的东方风情。从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创作来看,最初的观众定位,是以西方观众为主要目标对象的,有着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的明显倾向。《刺客聂隐娘》沿袭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打开局面的一贯的武侠套路。纵观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在西方的发展,几乎全是以武侠电影为主。从李小龙的真功夫电影,到成龙的喜剧式功夫电影,一直到近些年全球化商业运作模式下我国导演创作并推向国际的影片如《卧虎藏龙》(2000)、《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一代宗师》(2013)等,均以中国武侠、功夫为主打,结合现代电影的制作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得充满“武侠”“功夫”的中国电影越来越为西方人所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西方人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关注,中国武侠电影的热度在西方持续发酵。无疑,此次《刺客聂隐娘》的创作,是在中国武侠、功夫电影已经在西方开辟出一片天地并拥有相当数量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如果仅有武侠,显然还不够吸引人,女性元素的加入,又为电影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眼中,传统的中国落后而封闭,传统社会的中国女性更是处于低下的地位,是落后的象征。20世纪初,在世界博览会出现了中国妇女的绣花鞋、小脚妇人,西方人怀着好奇与费解的目光打量着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促使中国人对这种畸形文化有了反省,认识到缠足是一种野蛮的习俗。中国传统女性的“三寸金莲”,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世界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某种标签式的看法。相对而言,西方社会在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注重女性的权利与价值的实现。近些年来,以女性为主角的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一代宗师》,以及美国以中国的素材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等,出现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形象,均是果敢独立、英姿飒爽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小脚女人。这让西方人蓦然惊觉,原来在古老而封闭的传统中国,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建功立业、行侠仗义。在西方观众看来,《刺客聂隐娘》可以说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社会风气开放、女性享有较大自由的唐代,聂隐娘凭借出众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做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电影受到西方观众的关注,正是人们这种强烈的心理冲击之下所产生的反应。

此外,《刺客聂隐娘》山水画一般的镜头感,也是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电影有很多镜头专注于刻画轻拂的风、升腾的云、静谧的树林,捕捉大自然的美,形成了美妙绝伦的画面。这样的做法符合中国文化注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但却不是演绎武侠电影的一贯路子。以至于习惯了欣赏以动作取胜的武侠片的中国观众批评电影“以山水代替了叙事”,平淡无奇。然而对于西方观众而言,这样的画面恰恰营造了神秘、空灵的意境,充满了东方的禅意。在他们眼中的东方山水风光,有一种静态的韵味,与西方习惯的动态美不同,更加吸引人。

以唐传奇《聂隐娘》为蓝本创作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从表演理论的视角来看,是以西方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创作的。作为固化的表演的艺术,尽管电影生成后不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演出的内容,但是在电影创作之初,就已经预设了演绎后的种种可能性。电影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传达了东方人的价值和审美理念,构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揭示了近些年我国武侠电影走向国际的路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11.

[2]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457.

[3]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作者简介] 赵云彩( 1983—),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聂隐娘唐传奇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
——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身份的瓦解与重建
——从《刺客聂隐娘》看侯孝贤的“归去”主题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从《刺客聂隐娘》到大九湖湿地
从唐画宋摹本中说聂隐娘
聂隐娘,她不该孤独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