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思考

2016-03-28 14:01刘正章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等差数列

【摘 要】 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等差数列数列求和公式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那么,课堂上如何组织引导教学才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能使教学推进自然流畅,应是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高斯故事作为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切入点,探究了“首尾配对”与“倒序相加”的本质,分析了两种推导公式策略的难点及两个求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运用类比的方法和函数观点深化了公式的理解。为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文章通过两个求和实例(1+2+3+…+100与1+2+3+…+99),预设了推导前n个正整数和公式的6种途径,提供了4条突破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的思路,给出了两个公式互化的4种方法,最后利用几个经典题目揭示了两个公式的内含及灵活应用.

【关键词】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倒序相加;驾驭课堂

最近笔者有幸担任我市招聘教师评委,聆听了十七位应聘者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讲课比赛,听后感慨颇多,特别是在许多教学环节的呈现上,怎样才能自然和谐地推进而不生搬硬套,怎样才能突出数学的逻辑美,并且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等.因此本文欲从等差数列求和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驾驭课堂,如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灵活应对,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1 以高斯故事引入

大多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都用高斯求和的故事引入.高斯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版本较多,最值得信赖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高斯10岁时算出他的老师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二是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在老师刚写完题时就在小石板上写出了正确答案,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可是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推测,高斯当时用的方法可能是:首尾配对法或倒序相加法.虽然两种方法本质都是配对凑成相同的数,变多步求和为一步相乘,但在方法的应用上是有区别的.作为时间宝贵的课堂教学当然宜采用第一种说法.

2 公式推导方法探究

4 教学难点的确定

本课难点常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第二种,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从函数角度理解该公式;第三种,①对公式推导过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理解与领会,②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理解角度不同,对难点的确定和教学安排多少都会有些许差别,属于正常现象.其实结合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特点,概括地讲难点就是: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的理解应用.对于理解应用公式,值得参考的题目,如:

题1 求正整数中前500个偶数的和.

评注 可以用两个公式求和,也可以用公式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倒序相加或首尾配对等多种方法求解.此题难度不大,但接地气,能有效的回顾复习当堂所学的知识.

题2 计算:1-2+3-4+…+(2n-1)-2n.

评注:本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的意义,及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基本量的理解和刻画.其次,公式推导中的配对,实质是一种并项法,宏观上也可以看作是分组求和,那么本题你是采用并项法,还是分组运用公式求和,是又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好题.题3 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第n项为an,前n项和为Sn,请填写下表:

5 结束语

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公式Sn=n(a1+an)2的结构呈现对称美及与项的关系,同时也方便了记忆,如类比梯形的面积公式增强记忆.公式Sn=na1+n(n-1)2d=d2n2+(a1-d2)n,当d≠0时,Sn可看作是n的二次函数式,方便了从函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特别是为求Sn的最值提供了新思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便是体现这一思想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应注重公式推导的来龙去脉,切莫囫囵吞枣,直接给出公式,然后布置大量习题,把学生赶进题海,将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从而白白浪费了一次培养思维和提升数学文化价值的良机.另外,随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的能力在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情境千变万化,随机生成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教师“以本论教,经验定教”是远远不能迎接新挑战的,正如时下流行的说法那样:过去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活跃在课堂舞台上.作者简介

刘正章,男,1968年8月生,汉中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省数学学会会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先后获“省国防工办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汉中名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十多次各级“优秀教师”,主编数学辅导书籍13部,发表论文近70篇.

猜你喜欢
等差数列
掘井及泉,在“等差数列”中培养核心素养
裂项相消法求和的拓展
聚焦递推关系求数列通项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
对一类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
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
例谈错位相减求和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数学三个世界理论为视角探讨高中数学教学
将翻转课堂进行本土化实践的一次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