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出镜记者业务探析

2016-03-28 06:28聊俊国
传播与版权 2016年8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符号受众

聊俊国

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出镜记者业务探析

聊俊国

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作为电视报道的一种常规形式,记者出镜报道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出奇制胜的“必杀技”。大众只关注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那么出镜记者往往就会忽略非语言符号对报道本身的重要意义。因此,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出发,分析出镜记者在电视报道中的得与失,为更好地规范出镜记者电视报道活动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报道;采访

[作者]聊俊国,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广播电视宣传中心。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也是信息得以传递的重要载体,其表现形式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传播指的是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代码的信息传递过程,其在传递过程中能打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其他感官,实现信息传播。比如,人的穿着、表情、手势、神态、姿势以及各种颜色等都是非语言符号范畴。它会体现在人际交往和大众传播的方方面面,表现方式则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关系。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是由非语言符号做出重要的呈现。

一、非语言符号对出镜记者的业务意义

出镜记者在现场承担着和受众、被采访对象、主持人的沟通交流任务。尤其在直播连线中,出镜记者更是演播室和新闻现场的桥梁纽带。因此,多方向的沟通任务就使得出镜记者需具备敏捷的思路组织语言及应对突发状况的沉稳心态,同时还要有合理巧妙地设计和应用非语言符号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的现场报道水平。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运用,是在镜头前实现传播丰富性的重要保证。出镜记者若能够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就能够使现场报道更加生动、画面更加丰富,同时强化现场感、互动感和体验性。

(一)丰富信息传播元素

体态语、服饰语和类语言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即通过出镜记者自己的感官体验来调动电视机前受众的感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众所获取的信息总和里,只有约35%的信息是用有声语言来完成的。说话的时候,所表达的所有信息中,有65%的信息传递是由非语言符号所承担的,如音高、语调、手势甚至是坐姿和衣服。而这65%的比重里,由面部表情完成的信息传递占到约55%。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使出镜记者在报道活动中打破以往报道中信息的单一化、平面化的尴尬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只能看和听的电视媒介限制,让受众全面、立体地接受信息;让受众接收信息的过程生动鲜明,信息渠道多元。

(二)凸显信息传播重点

通过出镜记者的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着装等符号的引导,让受众关注新闻事件的细节,渲染整个新闻事件。在传播学中有一个信息传播的计算公式: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善于运用有声语言来完成信息的准确传递之外,若能利用准确恰当的非语言符号就可以达到更好甚至事半功倍的信息传播效果,同时还能给予受众报道重点的方向指引。比如,在报道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候,出镜记者除了交代时间、地点等信息外,还可以用肢体语言交代出事故车辆之间的相互关系、车辆和高速公路的关系等,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推进报道活动进程。

(三)塑造现场报道综合风格

通过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受众能够对出镜记者的报道形成的整体风格感受,制造形成或紧张、或严肃、或愉快、或欣喜的氛围,形成对现场的综合印象,奠定报道的整体基调。这样有利于出镜记者正确的着装和化妆,一定程度上可以烘托出现场气氛。如在全国“两会”上,女出镜记者大红色的套装或者男出镜记者正装搭配大红色的领带,可以表现出会场的庄严和喜庆的气氛。如在表彰、演出等现场,微笑能传递出喜悦、欢乐的氛围;而在危机事件中,适当的紧迫感甚至轻微的眉头紧锁,都可以表明现场的紧张和危急。因此,若能准确恰当地使用非语言符合,就能够调动出镜记者和受众双方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得出镜记者真正成为受众的体验者。

二、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在出镜记者的电视报道活动中,有学者将出镜记者所运用的非语言符号分为造型语言、身体语言和类语言三大类。本文就将从这三大非语言符号的类别角度来分析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报道活动。

(一)造型语言符号的运用

所谓的造型语言,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选择与搭配、妆容的设计与定位、相关饰品的呈现点缀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首次见面时,在还没有开口说话前,你的穿着、造型、气质可能就已经让对方产生了初步的判断。所以第一印象更多来自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造型语言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人的造型可以被信息的接收者直观地读到很多其所负载的信息。对于出镜记者而言,自身的身高、容貌、气质等客观条件很难即时改变。但是,造型语言的运用却能进一步烘托出镜记者的形象气质,起到修饰和点缀的功能,为观众呈现形象更加完美的荧屏形象。

1.适宜场合,落落大方。出镜记者不合场合的造型,在一些电视新闻的出镜报道中引发的尴尬并不少见。如有的女记者在下乡深入农村采访时,浓妆艳抹、造型前卫、服装款式颜色夸张、首饰佩戴复杂,从而显得过于珠光宝气,这与淳朴自然的乡村就显得格格不入;在某些十分正式的新闻现场,如新闻发布会、政府招待会等场合,本该着正装出席的记者却身着T恤、运动衣等服饰,这样的穿着搭配就会显得过于随意,不够严谨、庄重。

然而部分新闻事件是突发的,出镜记者往往没有太多准备时间就要赶往现场,因此,记者在突发报道的出镜中对服装款式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可能难以做到十分完美。但是,如果出镜记者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造型意识,能够对出镜服装的色彩搭配和款式设计做出一些适时调整,对于新闻报道的整体现场把握和报道基调营造,将会起到基础性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中,个别电视台的出镜记者身着红色的冲锋衣出现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这样过于鲜艳的色彩与灾难性的黑白基调显得反差巨大。随后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就在新浪微博中表示:“出镜记者的服饰太过艳丽,和灾难性报道主题不符。”而同时,普通的电视受众在观看之后,也引发了强烈的反感。

2.造型定位,不宜常变。在注意力经济学中有一种说法,即人对他人的印象往往并不是在于他人本身,而很大部分在于对于他人服装、造型、眼神、微笑等方面的记忆。由此看来,出镜记者应该学会定位自己的造型,特别是对于常常出现在一种节目出镜活动中的记者,尤其不应常常变更自己的造型。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出镜记者的造型会形成某种相对固定的记忆,而随意打破原有的符号会引发受众视觉上的不习惯。我们常常看到,在少儿节目的出镜活动当中,记者往往都是俏皮、卡通、可爱的造型风格,如央视少儿频道金龟子的造型,二三十年来基本保持着固定状态;而对于常常出现在政治新闻当中的出镜记者而言,他们的服装搭配往往比较正派,以西装和衬衫的搭配为主,其他方面的造型也基本是中规中矩、较为严肃的;而在一些诸如休闲旅游等节目当中,出镜记者的造型往往是邻家、随性、休闲的。即使这些出镜记者在服装、发型等造型方面有所变化,但都是在所属节目报道风格范畴之内的变化。

3.代表媒体,树立品牌。对于出镜记者而言,其在电视报道活动中所呈现的形象不仅是代表记者个人,更是代表着所在的媒体单位。记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与所属媒体单位的形象有关。因此,出镜记者在电视报道活动中还应该努力塑造所属媒体单位的形象,为媒体、节目及其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品牌和形象。

在不少电视报道活动中,出镜记者都会手持带有所属媒体单位台标和字样的麦克风,也有身穿印有所属媒体单位或节目名称的工作服。这一方面能表明记者工作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能树立自己及其所属媒体单位的品牌形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增强本单位的品牌影响力。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特大地震,随后,成都电视台派记者蒋林前往雅安灾区进行现场报道。在直播连线中,蒋林敏捷的思维、镇定的表情、得体的语言表述、严谨的逻辑结构在其13分钟的现场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随后,记者蒋林在雅安震区进行现场报道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疯狂转发,受到如潮好评。在报道的视频中,蒋林手中所持话筒上写的“成都电视台”和台标以及蒋林本人身着印有成都电视台logo的蓝色台衫也被不少观众注意到。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成都电视台的形象也因为出镜记者的优秀报道活动而得以成功塑造。

(二)身体语言符号的运用

“身体语言”也称之为“体态语”,它是指出镜记者在把握新闻现场的整体情况后,由于报道内容需要,从而在镜头前进行身体调度的整体活动,如手势、姿态、步伐、眼神、表情等。“体态语”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运用得十分常见,若能在报道中恰当准确地使用体态语,可以引导受众的注意力,跟随出镜记者的指引了解新闻现场,使现场直观地被呈现在电视荧幕上,这样的话画面冲击力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感会更好,让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更为直接、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1.表情语言符号。表情语是指出镜记者表达出的有效信息中由面部所传递出的那一部分。因此,表情语是属于体态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出镜记者的表情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比如,在庆典、表彰等喜庆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表情应该是高兴的;而在灾难性事故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则需要十分严肃的面部表情。表情语是最为直观的非语言符号,这要求出镜记者懂得学会准确掌握不同的表情场合,从而控制好自己的面部表情,尤其一些场合需要情绪的起伏较为强烈时,就需要出镜记者做到不露声色、得体大方地进行镜头前的表达。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区域可以分为三块:第一部分,眉毛和前额;第二部分,眼睛;第三部分,嘴巴。而眼神是这三部分中使用最多且表现力最丰富的部分。眼神交流在电视采访中的运用是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无论在新闻采访还是出镜报道中,都是传情达意、真情流露的有效渠道,记者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传递出真诚、丰富、可感的信息。比如,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山区发生了泥石流自然灾害。灾害发生后中一部分灾民家园被毁无家可归,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张泉灵在村民返回家中的途中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画面,我们能够从她的表情和眼神里读出对灾民的关心和同情,这样的细节无不体现出一个优秀的记者对灾民的人文关怀。这恰当的真情流露不仅使电视机前的受众倍受感染,而且也让被采访的灾民感到温暖。

2.手势与体姿语言符号。体姿语是出镜记者的身体动作所表达出的符号信息。比如,出镜记者通过在新闻现场的站姿、走位等信息向大众传递的信息方式。手势语是人们的上肢所做出的信息传递,一般出镜记者在现场的手势说明、鼓掌、指向等动作都属于手势语。在实际的操作中,体姿语和手势语基本都是同时进行,因此笔者将它们放置在一起做出说明。那么,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活动中,应该如何充分地运用手势、体姿符号进行出镜呢?在笔者看来,出镜记者至少可以做到如下两点:

一是将自己的态度融入其中。身体姿态在人际交往中会透露出一些信息。当在交谈中表示警惕或想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则会自然地抱臂;在遇到有表达欲望和渴望交流的对象时,则会身体自然前倾。在出镜记者采访时以上非语言符号也会得以运用。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在采访中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而出镜记者这样的行为十分直观地利用媒体的传播途径向大众宣传了对麻风病人的正确态度,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普通人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在这个事例中出镜记者握手的这一体姿语言不仅将记者包容的情感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出记者对麻风病人的尊重,让他们倍感温暖,弘扬和传播了正能量。

二是将手势和体姿语言符号视作一种情感交流。当出镜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沟通时,适宜场合的体态语能够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会使得采访效果更佳。《新闻调查》栏目在汶川地震后曾播出一期名为“杨柳坪七日”的节目,讲述了灾区的民众进行灾后重建的故事,节目中记者柴静在杨柳坪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她和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妈妈后与爸爸相依为命的小朋友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当柴静提到“爸爸”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中立刻闪烁着泪花,眼神变得暗淡。此时,柴静将孩子一把揽入了自己怀中,什么话都没有说。柴静在镜头前的这个动作让很多观众为之感动。在这个实例中,出镜记者并没有使用语言符号,而是用自己的体姿语言拉近了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温暖了整个采访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女记者的人文关怀。

(三)类语言符号的运用

1.类语言符号的界定。“类语言”是指出镜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叹息、尖叫、呻吟等非语言符号,也包括对音量、音高、音调等因环境而需要做出的调整。现代传播学也研究表明:传播不是全部由语言完成的。声调高低、响亮程度、表情、姿势等都包含有信息。在出镜记者的现场表达中,这些类语言的使用必须是符合现场环境所需要的,不然就会让报道不真实、不自然,让受众感到做作,从而影响受众对报道内容的可信度和接收度。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准确合理地使用类语言,这是出镜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2.类语言符号的把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的一些类语言符号的应用,能够真实地传递现场氛围,使得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增强,从而将新闻现场真实还原给受众。此外,不同风格的出镜记者在类语言的运用上往往也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和倾向性,所以,类语言的运用也是出镜记者形成自己出镜风格和个性展示的法宝。

类语言的运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对青藏铁路“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斜井Ⅱ线施工贯通的连线报道中,出镜记者最先是在隧道口对工程的施工背景及施工情况进行总述,交代了隧道的地理位置及施工难度等信息。随后,出镜记者走入隧道内部,对施工的进度进行介绍。而在走进隧道后,由于空间的限制和施工机器的轰鸣声等因素干扰记者信息传播,此时,出镜记者立马调整了自己的音量。在增加音量之后,一方面方便电视机前的受众清晰准确地理解出镜记者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现场感,让受众能感受到现场紧张施工的氛围。通过出镜记者类语言的变化,巧妙地进行了空间的转换过渡,对于受众的信息接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将现场更加真实地还原给受众。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出镜活动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恰好在悄无声息之中给整体出镜活动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每一位出镜记者都必须从造型语言符号、身体语言符号及类语言符号出发,重新审视自身的出镜活动,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提升自身专业技巧,更加生动真实地将新闻现场传递给电视受众,完成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让受众准确地接收到信息,赢得受众对出镜记者专业素养的认可。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34.

[2]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8.

[3]李文静,孔钰钦.出镜记者的信息传递渠道探究[J].播音主持艺术,2014(1):88.

[4]王楠.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J].声屏世界,2014(10):45-46.

[5]王原.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8):78.

[6]刘晓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现场能力和出镜技巧[J].新闻采编,2013(1):56.

[7]唐建军.电视非语言符号传播特征及其功能浅析[J].新闻知识,2012(11):18.

[8]徐小平.电视的非语言符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98.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符号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符号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