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记者采访面临的挑战

2016-03-28 06:28黄梅芬
传播与版权 2016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微信

黄梅芬

新媒体背景下记者采访面临的挑战

黄梅芬

当前很多突发新闻和社会事件都是由新媒体率先在网络平台上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增强对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和快速性;实现采访形式多样化,文字、音频、视频、图片样样俱全;善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新闻来源渠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新媒体;记者;挑战

[作者]黄梅芬,广东省蕉岭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就目前而言,新媒体主要基于一些网络平台,是相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表现形式多样。我们生活常见的一些新媒体往往表现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传媒产业中,新媒体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户外这四大媒体,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给记者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记者在工作中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一、新媒体背景下对记者采访的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这一概念近年来异常火爆,很多媒体单位都开始在新媒体上大做文章。当然,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记者们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多要求,在新编新闻时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对采编的方式进行创新,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工作。

(一)增强新闻的实效性

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就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解,通过媒体的权威报道,将事实真相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公开,让人们对事件能够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在新媒体没有到来之前,对于外地的新闻采访及报道都不是很及时,等记者到达现场搞清事情原委时,事情已经过了很久,这让新闻的及时性大打折扣,所以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新闻的实效性,尽快将新闻事件通过媒体报道出来。

新媒体给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网络采访、电话采访成为记者常用的一种方式,记者也可以使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采访的工具。以微信为例,记者可以将采访中需要知道的一些问题发送给采访对象,这样可以为双方节省很多时间,简单、快捷、有效,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新闻进行采集,大大减少了采访成本[1]。现在很多新闻事件都是在微博上率先被传播出来,所以微博也是记者们常用的一种采访工具和新闻采集工具。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的采访方式与新闻的实效性有着很大的关系,记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一双能够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新闻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够随时在身边或朋友的身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且在短时间内对新闻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与整理,通过新闻编辑的排版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二)在时效性中统一真实性

新媒体对信息的处理速度比较快,新闻的时效性对记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新闻记者们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新闻采编时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的关键点,将新闻事件表述出来。在进行新闻采编时,新闻工作者也要时刻关注网络动态。新闻记者要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能够主观判断什么事情具有新闻价值,是否能够进一步进行挖掘。当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所在记者们在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要注意求真务实,对于一些旁观者可以多方求证,以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对于一些特殊的事件,采访者要能够与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探讨求证,让新闻报道更具有科学性。除了以上之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尽职尽责,具有职业精神,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新闻记者要将有价值的新闻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稿件发出。新闻工作者还要能够与时俱进,熟悉各个新媒体平台,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各个平台的传播技巧。

虽然网络采访增强了新闻采访工作的时效性,但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具有很强的不真实性,这就为某些没有职业道德操守的记者打开了便利之门。在新媒体影响力逐渐加大的时代,记者在通过网络完成采访任务后,一定要真实地还原采访过程,不得刻意伪造事实或夸大、歪曲事实。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对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新闻采编进行创新

在网络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大力推动下,各媒体为了紧跟潮流和时代性纷纷进入数字化时代,“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并读新闻”等都发展得很好。以腾讯新闻为例,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张小龙推出了微信,微信订阅号一时间在国内引爆,各媒体纷纷注册微信订阅号,在使用微信订阅号发布新闻时,就需要记者要能够以多种形式将新闻事件展示出来,比如:文字与音频和视频相结合,或者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让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满足人们看新闻的需求。当前,传统媒体中的地方日报、电视新闻依旧是我国政府机关等部门的主要传播载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承载着舆论引导以及新闻传播的重要任务[2]。在各个地方,地方日报一般都是政府机关订阅,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电视媒体覆盖范围广,传播范围也很广。新闻工作者可以综合各个媒体平台的优势,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充分释放媒体的传播力量。

再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以往的央视新闻频道仅仅在频道内播报新闻或新闻评论节目,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央视新闻已相继推出微博、微信公众号和APP平台等服务,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和新闻评论以及舆论导向等。以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央视新闻除了每日定点发送新闻报道以外,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息整理出来并通过公众号报道给受众,这比原来只能通过电视节目播报新闻的时效性更强。在新媒体逐渐走向繁荣的时代,各大新闻传播平台都纷纷加入了这一阵营,这也从侧面说明,新闻媒体只有不断创新收集和发布信息的方法,尽快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媒体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四)在新闻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我国媒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好社会舆论监督,其舆论监督主要针对三大层面,分别是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和公众层面。

在社会层面,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可以引起社会中很多人的关注,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进行;在政府层面,舆论监督与司法、立法、行政同等重要,能够很好地将政府政务信心和公权进行公开;舆论监督在公众层面上,能够帮助公众了解社会中的一些事情,还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的政务,所以在新闻中坚持正确的舆论监督对社会的生活生产都有着重要影响。自十八大以来,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少官员纷纷落马。不过在社会舆论这一块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言论的自由行为。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媒体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联合推广,多与公众互动。

(五)增加新闻来源的渠道

记者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增加新闻来源的渠道。不过,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记者们也要有一双能够识别真假的慧眼,如在微博上很多人将有趣的事情分享出来,或者将一件突发事件发在微博上,这时,记者就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关键词搜索,搜寻一些微博上的新鲜事,进而与原作者进行私信沟通取得联系。

二、新闻者的理想和专业精神

对于记者来说,要学会吃苦耐劳,并能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感和职业精神,能在新闻岗位上有所作为。记者是社会和时代的记录者,记录就是要忠实还原事件的真相。然而很多记者在利用现在的网络信息和新媒体时断章取义,往往只为博人眼球而不注重内容质量,甚至在新闻内容上存在很多抄袭行为,缺乏一种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近些年来,由于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2015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中,有十几家报社出现亏损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媒体人的辞职潮,很多报业开始纷纷裁员[3]。在199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7年做了第二次修订,主要是为了提高记者的道德水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不遵守道德准则,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乃至新闻敲诈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仍有发生[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从业之始就应该也必须明白这一道理,这是新闻职业素质的底线,更是新闻工作职业被全社会崇尚的最基本理由。如今,媒体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新闻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独家新闻逐渐变少。记者要注意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还要端正良好的新闻态度,自觉抵制垃圾新闻,严格诺守新闻职业道德,在新闻采访中能够将一个新闻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记者们在进行采写和发表新闻时,都要注意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5],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收取他人好处和报复他人,使新闻报道偏离客观事实。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的快速传播给记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也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新闻的实效性、真实性,而且还要注意在采访编辑的方式上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熟悉掌握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和传播技巧,同时借助媒体的优势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学会拓宽采访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时发现第一手资讯,在短时间内报道出来,以实现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1]王欢.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记者如何把握好角色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5(20):62-63.

[2]刘智贵.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9):127-128.

[3]刘行芳,刘修兵,韩灵丽,等.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极化及其防范[J].中州学刊,2013(8):172-176.

[4]徐慧君.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职业能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97.

[5]杨志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变化特征与创新工作思路[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171.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微信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
微信
微信
微信
舆论监督与被监督的辩证思考
微信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