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训练在实践育人中的有机结合

2016-03-28 09:29祝中秋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张 晶,祝中秋



论大学生创新训练在实践育人中的有机结合

张晶,祝中秋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新时期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创新实验或者创新训练而言,其宗旨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高等学校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应当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文化竞赛等相结合,强化创新训练的考核评价,形成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项目实践;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国家级直接面向大学生的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是高校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1]。2007年和2008年先后两批共计120所大学被列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单位。项目计划实施以来,许多学校紧紧抓住机遇,深化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完善适合综合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而将这一项目的实施取代了2007年-2011年间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由原来的创新性实验训练拓展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

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高校一方面缺乏对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视,教学过程侧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第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基于功利而追求课程学分绩点,对创新性实验或者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参与热情并不十分踊跃,有的即使获得了项目支持也是满足于论文的发表,缺乏对过程训练的重视;同时,在一些高校,由于缺少让学生实现自己创新想法的实验平台和指导教师,难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将创新训练置于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构建创新训练的多元化结合模式,形成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革新实践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激励与评价机制为着力点,搭建开放创新实验平台,营造创新实践氛围,构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训练是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应然选择

(一)实践育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育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2012年,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就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因此可见,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并从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等学校提出建设性要求。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二)创新训练需要纳入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2007年以来,高校先后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都是体现于实践育人的重大举措,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广大学生的赞誉。但是,由于高校对这一计划项目的认识不足,从项目组织实施到项目运行管理都存在制度性、资源性缺失,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创新训练纳入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当前高等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领域重大改革的热潮之中,将创新训练纳入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当成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努力方向。

首先,创新训练是高水平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厚基础、宽知识、高素质、强能力,拔尖与创新更是在此基础上的卓越表现。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训练既是高水平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提升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创新训练,才能为不断攀登科学巅峰奠定基石,在创建世界一流、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发展时期,“985工程”高校以及其他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地方重点大学无不将创新训练作为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闪亮点向兄弟院校和社会充分展示。例如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0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长城同学作品“虚像实像叠加的空间显示装置”从241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遴选为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之一。

其次,创新训练是实践育人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创新训练不仅仅是以项目带动科研,抑或是一种兴趣驱动下的自主性的科学研究,而更应当成为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创新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赋予创新学分以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将一批技术创新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丰富了课程体系中的技术创新教学内容;聘请专业领域内的成功的创业人士和相关专家担任教师开设创新理论和实验方面的“专题讲座”,并将“专题讲座”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后申请创新学分[2]。

(三)创新训练在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形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实践教学子系统。在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中,通常表现为军训、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而将创新训练作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确十分鲜见。其原因在于创新训练的主体性和项目的申请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这一教学环节的地位,充其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或者素质教育学分,由学生申请获得。我们认为,伴随着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创新训练或者创新教育应当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或者课程模块中有明确体现。我们建议将创新训练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赋予2个学分,在三年级本科生中实施并与毕业论文(设计)形成对接,即在本科生进入第三学年前,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选题、自主开展研究,其中,优秀的选题纳入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重点支持,努力创造优秀作品。

二、创新训练在实践育人中的多元有机结合

(一)创新训练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把创新训练特别是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原则上引入实验教学模式,激励教师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思维的束缚,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调整实验项目的结构,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同时,提倡实物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工程技术领域的了解,增加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把一些实际工程应用项目分解为数个小实验;教师就整个项目向学生做启发性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逐个完成每个小实验,并逐步完成整个实验,并在原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新点。让学生掌握了做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比如高校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都应当面向本科生开放,成为综合与设计实验的实施平台。这样新的教学模式很好的体现了“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 创新实验实施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二)创新训练与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强化创新实践理念

将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原则上引入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也为未来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奠定了创新的思想基础。

对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训练项目,实行开放设计项目,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给学生足够自由度,由指导教师提供贴近工程实践、创新研究、创造发明、实际应用的书目和网址,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发现,并动手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和学生一起对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进行分析论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实验项目确定以后,学生按照自己拟定的实施方案自主完成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启发性的引导。同时,对学生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考核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仅仅以结果做评定依据,而是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对于人文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类本科生选择的创新训练项目,也应当用相同的教学思维应用于创新项目的指导。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实践更加注重市场调查、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团队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对法律、文化、经济、管理等社会问题的调研分析、归纳总结,不仅需要创新思维从新的视角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更加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中,我们摒弃传统弱化“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思维,更加注重对他们实践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三)创新实验融入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协同教育的社会价值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协同创新,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2011计划”的核心任务。大学应当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各种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按照学习、研究和工作一体化模式,开展以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生产与社会领域实际问题等为导向的学习,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些年来,安徽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专门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基金,用于资助二三年级本科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学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以课题立项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教师科研与学生科研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国家和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些创新成果在协同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四)创新实验与科技文化竞赛相结合,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支撑,将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和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拓展创新实践平台。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编程大赛、机器人大赛、世界杯RoboCup仿真组预选赛等各类竞赛,吸纳了大量本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训练计划。同时,为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实践和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参与的科研训练和参加的课外学术科技赛事并取得优秀成果的,经认定可替代相关课程或论文训练。[3]

应当看到,高校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创新平台,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精神,对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其他科技文化实践活动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建设,在校园里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推动和促进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强化创新训练考核评价,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当前,高等学校把实践教学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并加强实践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些学校集中选取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突破口,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和综合改革,建立起“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为统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平台,以实习基地建为依托,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毕业设计改革为着力点,以机制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实践育人体系。[4]就创新训练而言,无论是作为实践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还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形式,都需要将过程管理与质量考核相统一,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创新训练的过程管理,考察项目实施多元结合的紧密度

如前所述,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多元有机结合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创新训练的过程管理应当把重点放在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当然,一些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强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地位。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决定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本硕一体培养挂钩、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转化为毕业论文2项试点工作。[4]我们认为,学校层面需要加强创新训练与实践育人环节的紧密结合,以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大学生提前进入创新实践和科研训练之中。

(二)推进创新训练的成果转化,考察项目推广应用的社会贡献度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尽管注重过程,但是在优秀的创新实践作品中不乏有佳作呈现,甚至有些成果可以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在创新实验项目成果鉴定中应当大力推进成果应用,提升学校在实践育人中的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理工科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展示度较高,但是成果转化时间相对较长,这就需要项目建设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加速成果的应用。社会科学类的应用成果的转化相对时间短,项目建设应当把成果应用从论文为载体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能够在政府管理、企业生产和公共决策等社会服务中得到体现。

(三)完善创新训练的结项标准,考察过程锻炼与素质提升的吻合度

高校应当在分类指导、规范标准、力求创新的原则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评价标准体系。项目的结项验收工作应当实行标准化,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按照规范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考评要注重把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安徽大学改变了过去仅以项目取得的成果多少来评价项目成败的传统考评方式,转为对项目过程和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的考评,特别重视对选题的分析论证、实施方案的制定、相关知识的积累、实施过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报告(论文)质量、以及工作态度等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也把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素养作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要求学生在过程训练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使得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捷、杨西强、印杰.以创新实验计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

[2]翟雪峰、李德才、姜中珠.高校强化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9).

[3]丁珠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

[4]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责任编辑:刘海涛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in Practical Education

Zhang Jin,Zhu Zhongqiu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lan and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lan are two forms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by the way of new teaching mode focusing questions and tasks. The purpose of the plans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to form creative education atmosphere, to construct creative education culture,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ha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dissertation,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ompeti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consolidate the assessing evaluation to construct a considerabl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hat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ultivation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Key words:project practice; mod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研究(2012jyxm072)

作者简介:张晶,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祝中秋,安徽大学教务处(合肥,230039)。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1-0121-06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纤维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