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英语语用教学 提高学习者跨文化语用能力

2016-03-29 18:15唐兴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用教学

唐兴红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加强英语语用教学提高学习者跨文化语用能力

唐兴红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结合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和实践,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不足的表现,提出可以通过四个途径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兼顾,加强语用教学;在动态语境中提高语用意识,增强语用推理能力;恰当运用语用策略,提高跨文化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比较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语用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能力;语用教学;英语学习者

语用能力是判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得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语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文章依据外语教学的目的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不足的现状,讨论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并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提高学习者跨文化语用能力。

一、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语用能力,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识别目的语语境,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图,并能用恰当的话语得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外语教学的目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说话人为了实现成功的交际所具备的除语法能力以外的能力。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目的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也包括语用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者如何以本族语的方式使用该语言[1]34。

束定芳指出:“现在几乎任何一个教学大纲,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位外语教师都会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2]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就是学习如何以目的语本族人的习惯使用该语言。学习者除了具备语法能力外,还需具备语用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掌握支配恰当交际的话语使用规则[1]34。语用知识有助于人们增进对目的语所在社会及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人们降低母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他们对语用意义的表达和理解。

由于话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相关语境因素非常复杂,对于学习者来说,又不那么凸显,即使他们接触了目的语较长时间也可能意识不到。Kasper[3]总结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在没有教学干预的情况下,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很多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Bardovi-Harlig[4]通过实证调查证明没有接受过语用方面教学的外语学习者在语用表现上和本族语者有明显差异,因此强调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不足的现状

国外的研究将语用能力缺乏的现象称作“Pragmatic Incompetence”,冉永平将其译为“语用无能”,且认为外语或二语使用的语用无能问题更加突出[5]。为了表述得体,文章使用“语用能力不足”来表达外语学习者的“语用无能”。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时数不足、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目标比较茫然、教师对语用学理论之于语言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不够等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出语用能力不足现象。学习者语用能力不足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对目的语的语用习惯和语用文化了解不全面,对目的语和母语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认识不足,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忽视动态语境中的相关因素,不能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推导出话语的言下之意或对语用隐含信息不能完全理解,语用意识不强;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灵活地运用语用策略实施言语行为;对语用原则在英汉文化中的差异认识不够,跨文化语用意识不足。

二、通过语用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教师应学习语用学基本理论,增强自身的语用意识,研究语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一)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兼顾,加强语用教学

有效的交际是形式、意义、功能和语境的和谐统一。外语教学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结合,提供丰富的语境,让学习者不仅熟悉语言形式,知道其意义,还要了解其各种语用功能,要会实际使用。语用教学要以传授语用知识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理解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的关系,并知晓汉英两种文化中哪些相同的语言形式却有着不同的语用功能,以及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却有着相同的语用功能。

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委婉语、称呼语、话语标记语、语法和言语行为等。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习者了解英语中各类语言形式的意义、用法和功能,还要引导他们将其与汉语的形式与语用功能作比较。譬如通过英汉称呼语的形式与语用对比,可以发现很多差异,汉语称呼“老师”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称呼“老张”来表达亲切友好,而对应的英语形式“teacher”和“old Zhang”就不能用来称呼他人。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将母语的语用习惯不恰当地迁移到英语使用中,造成语用失误。

在话语标记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话语标记语,如“you know”“well”等在语篇中的语用功能,还要培养他们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话语标记语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动态性作用,系统比较英汉话语标记语的异同,在听、说、读、写等专项技能训练中,能够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英语话语标记语[6]。

赵永平和彭洁[7]以英语请求语为目的语用形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形式功能兼顾语用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形式功能兼顾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的有机融合,对外语语用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语用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动态的语言环境,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相互关系、交际目的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特定的语用规则,来提高其语用意识,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能够联系语用语言和社会语用两方面知识的实践活动[8],使他们有机会进行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的认知匹配,这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二)在动态语境中提高语用意识,增强语用推理能力

语言交际中,话语的理解依赖于动态的语境,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话语双方都需要加强语用推理的能力。

要让学习者明白语言意义的多重性,明白意义的不同类别。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意义作了不同角度或层面的分类,如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几组分类中前者都不受语境的制约,不涉及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后者则体现说话人的意图,依赖于语境,需要听话人依据语言语境、社交语境,结合背景知识和说话人的身份特征以及会话双方的关系等因素来推导出话语的真实意图。

教师可以将Grice[9]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的相关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中。人们在会话中,为了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通常遵守合作原则,使得交谈中所说的话符合此次交谈的目的或方向,这样,语言交际才有意义。“合作原则”及其4条准则提供了解释或理解会话中说话人意图的基础。人们一般认为在交谈中大家都是遵守这些准则的,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提供足够的信息,说的是实话,且所说内容与话题相关,清晰有条理,即双方是有合作意愿的。但是在实际交际中,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是为了某些特别目的,人们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和技巧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从而含蓄地表达意图,这时,听话人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来推断出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或真正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习者透过字面意义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话语表达时表达隐含意义。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用推理意识,让其明白语言使用中意义的理解必须借助于语言外的知识,如语境和背景知识,才能确定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1]67。学生理解交际中存在着会话含意,知道如何在交际中推测话语的言外之意,再通过大量的语言使用实践去理解会话中的显意和隐含意义,不断提高语用推理能力。

(三)恰当运用语用策略,提高跨文化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

言语行为就是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通过话语传达意图或目的。语用策略,即达到言语交际目的的方式或者途径。只要说话人将自身置于交际活动中,他必然要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他可能会有意识地选择直接的言语策略表达显性意义,也可能会选择间接的言语策略来表达隐含意义。无论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方式,说话人都在运用语用策略[10]。能够影响说话人选择何种语用策略的因素有面子、礼貌、情感、语体等具有文化和社会规约特征的因素。

学习者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一直是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所关注的重中之重。那么教授学生根据目的语的语境信息,准确理解说话人间接言语行为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以及在准确理解基础上组织自己的话语,选择合适的语用策略,恰当地使用目的语实施言语行为、传达交际意图,就成了言语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陈新仁[1]93-95针对如何开展言语行为教学,指出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强调语境信息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选择不同语用策略的重要性。同一种言语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语用语言形式来实现,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由于施为动词的存在,学习者容易识别目的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但是对于缺乏明确标志的间接言语行为识别有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识别间接言语行为的能力非常必要。在介绍某一言语行为时,不要只给出单独的一句话,应向学习者展示会话的模式来帮助他们发现完成某种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序列。

除此之外,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还讲究灵活性。李慧等[11]39-42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对于恭维的汉语应答表达丰富,策略类型多样,英文应答却模式单一,存在过度使用“接受”策略的现象。根据Holmes[12]和 Chen[13]的研究,英语中恭维应答策略可以分为接受、回赞、偏离话题和拒绝四大主要策略。但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介绍表示单一“接受”恭维的语用策略很常见,而关于“拒绝”或“否定”恭维的言语策略却较少提及。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容易认为“接受”恭维是西方人表达礼貌的首选方式,在应答英语恭维时盲目地使用“Thanks/Thank you”[11]42。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导学习者识别言语行为的文化属性和不同语用策略,全面准确地了解目标语文化,建立语言形式—功能—语境的链接,让他们比较目的语与母语在实施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恰当而灵活地实施言语行为策略。

(四)比较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语用意识

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参与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语用原则,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可以说是交际中的最高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14]立足于英语文化,认为礼貌原则由得体、慷慨、赞誉、谦虚、一致和同情六个方面组成。顾曰国[15]基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归纳了中国式礼貌的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从中可以发现英汉文化中人们对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贬己尊人是汉文化礼貌的核心,称呼准则是汉语文化的特色,这与英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差异极大,如果在使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时依然遵循着母语文化里礼貌的准则,就可能导致对方无法理解或产生误解。

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方礼貌文化的差异,要求学生熟悉英语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如隐私话题、称呼语、禁忌语的不同语用习惯,引导他们学会研究交际对象的身份特征和文化背景,考虑说话双方的关系,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进而选出最佳的礼貌表达方式,使交际对象能充分理解并接受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立足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培育与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熟悉母语与目的语在文化规约与社会规约等上的差异,促成学习者的文化流利性,减少语用失误的产生,可以加速推进发展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的进程[16]。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习者了解英语文化里人们对各语用原则及其准则的理解,指导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遵从目的语文化中的语用准则,恰当灵活地采用相对应的语用策略。

三、结语

跨文化语用能力是与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不可割裂,应全方面地提高。教师要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为重要目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学习者的习得反馈,不断地总结语用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方法,也可以在外语教材编写中体现语用知识的融入、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测试中更多地增加跨文化语用能力测试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语用教学及检测的系列运作突出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KASPER G.Ca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 taught?[EB/OL].[2015-01-18]. http://www.nflrc.hawaii.edu/NetWorks/NW06/.

[4]BARDOVI-HARLIG K.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 [M]//ROSE K,KASPER G.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13-32.

[5]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669-799.

[6]郭剑晶.话语标记语教学研究[J].外国语文,2012(1):128-132.

[7]赵永平,彭洁.形式教学视域中的语用教学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10):33-37.

[8]张丽丽.利奇礼貌原则在课堂提问中的应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1-93.

[9]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OLE P,MORGAN J.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10]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3):10-15.

[11]李慧,李经伟,焦新平.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9-42.

[12]HOLMES J.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J].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86(4):485-508.

[13]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1):49-75.

[14]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 Man,1983.

[1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16]毛眺源.语用能力发展的文化流利性考量[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56-259.

责任编辑:赵青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1-0109-04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A3001-13- 041)

作者简介:唐兴红(1974—),女,讲师。

收稿日期:2015-01-22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1.025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
叩问意义:核心素养下语用教学新视野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探索
语用教学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论小学英语浸润式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大数据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探寻
走出“语用教学”认识误区
指向语用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