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设与生成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2016-03-30 14:10张尖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2期

张尖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要精心预设,同时关注生成,当遇到意外时,我们要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展示的舞台,即时引领,循循善诱,促进生成,在预设与生成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寻找平衡。

关键词:精心预设;调整预设;突破预设;打破预设;精彩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根基,生成是预设的终结,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在课堂中巧妙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成就精彩纷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地预设,课堂中灵活地调整,突破原有的预设,在预设与生成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寻找平衡,以确保课堂有效地生成,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自由驰骋,思维飞扬,师生共同演绎智慧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生成的起点,教师只有精心预设,才能使课堂动态生成,才能使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为了成就精彩的课堂,我们要充分预设,设计灵活的预案。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们基于孩子们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背景,对教材原有的学习材料做了调整,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拍过照片的经历,笔者一边出示一张学生的照片,一边发问:我们人有那么高,那么大,怎么就能拍出这么小小的照片呢?使学生感受到必须缩小一定的比例才能印到小小的相片上。这时笔者顺势利用生成的资源,预设了“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生将学校的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花圃的平面图画在练习本上。每个学生开动脑筋,竭尽所能,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比例尺,设计出了不同的平面图,有的平面图位置大小刚好,比较美观;有的整个图形偏于一角,显得小家子气;有的图形顶天立地,撑破了整张纸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生成资源,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资源,在交流设计时,笔者充分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将各种情况的平面图一一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去感悟到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才能使平面图画得大小适中,具有美感。然后向他们介绍比例尺的概念,阐释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动态生成。

■二、调整预设,精彩生成

在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直面真实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相时而动,察言观色,抓住课堂里的意外“精彩”,巧妙灵活地使用这些“意外”,放下事先的预设,灵活地进行生成,课堂必然会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练习展评环节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按规律填数。题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笔者顺势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阐释道理。

有学生说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乘2即为后一个数。有学生说7、11、16,理由是两个相邻的数的差依次增加1、2、3、4、5……这两位学生的发言正是笔者预设的教学流程,他们和笔者配合得自然协调。正当笔者要进行解题小结,这时有一个学生边举手边说起来,“老师,还可以填1、2、4……”话音刚落,其余学生满脸疑惑,然后是哄堂大笑。这个答案笔者事先真没有考虑过,一时不能妄下结论,而是把话语权交给那个学生,让他去辩个是非。学生的理由是重复也是一种简单的规律,受到他的启发,其他学生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9、1、2、16……理由是三个数为一组,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的平方、3的平方等等。早已到了下课的时间,但大家仍然沉浸在探索出规律的思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合理取舍,把握教学时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及时调整预设,动态生成精彩课堂,让师生的思维在课堂“场”中激情飞扬。

■三、突破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水乳交融、和谐共生,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

生成是预设的拓展,是学生生长的体现,是对教师预设的修改,它伴随着学生的顿悟、灵感的迸发、灵性的创造,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时,笔者出了“25×24”一题,引导学生去观察数的特点,寻求简洁的算法,学生依据以往经验,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的数字,想办法找到乘数“4”,用“25×4×6”来计算,一切都在预设之中。可是学生没有就此罢休,有几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欲欲跃试,他们打破了原有的预设。有的学生说“还可以把24看成2×12,然后用25×2得50,再乘12,也等于600!”有的学生说:“我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24拆开,写成4×6,再用4×5得20乘6×5的积30,也是600。”还有的学生说:“我把24拆成20加4的和,用20乘25得500,4乘25得100,再500加100得600。”第三个学生的发言使笔者惊喜不已,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乘法分配律,但她已经掌握了其内涵,笔者禁不住为她精彩表现鼓掌。虽然学生打破了预设的平衡,但是我们在动态生成中找到了一线希望,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四、打破预设,精彩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当学生打破原有的预设时,教师要即时引领,带领学生向思维更深处迈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首先让学生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似乎完美得无懈可击,可是正当教师课堂小结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是无端的扼杀,还是给他时间阐释观点,答案肯定是后者。这位学生说他通过观察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发现了求圆柱体体积的另一种方法,也就是把切割拼成的长方体侧面朝下,作为长方体的底面,而这时的高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进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经过验证,这位学生发现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在做一些特殊题目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优势,同学们纷纷为他的精彩发言而投来赞许的目光,老师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在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之后,相信他对数学更增添了一份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会进一步增强。虽然他的“意外”发言超出了原有的预设,但是这次意外却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他为我们树立了创新的榜样,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教师精心预设,必然催生课堂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得到更多发展,教师教学机智也得到了提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成中得到提升,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