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概念、特征与运用

2016-04-04 21:59李传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包豪斯批评家创造性

李传文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概念、特征与运用

李传文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是将设计批评的本质与文学批评的部分特征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批评方式即再创造性的设计批评方式。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集设计评价的标准性与文学语言的创造性于一身,在设计批评领域独树一帜。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使一种媒介——一般性的设计批评转换成另一种媒介——富有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使对各类设计现象的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变得生动诙谐和热情奔放,因而,演变成一种文学式的生动评说、一种设计品评美文。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设计批评;《鲁灵光殿赋》;《批评包豪斯》

一、引子

设计批评是一种多层次、多样化的主客观综合性的评价活动,体现为综合性的价值评价过程。设计批评是一种客观性的行为,因为设计批评往往都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的评价标准;设计批评又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因为作为批评主体——人的活动,设计批评中含有许多主观的成分,这些主观存在的成分在设计批评中难以量化。故此,标准虽然是一元的,具有绝对的意义,但在设计批评活动中却又受到主观多元因素的多重影响。这些综合性因素不断地确立、矫正着设计批评的标准、原则,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设计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入。

设计批评的体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设计批评的价值观也是多层次价值观的统一,这种统一融入了鲜明感性的丰富特征而更具有其内在坚实的理性内容。因而,设计批评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充溢理性色彩的价值与意义的评价行为。我们一般将设计批评的层次分为历史性设计批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和批判性设计批评。所谓设计批评的价值观也内含于这三种不同的设计批评层次之中。对于历史性设计批评的界定,其实是与设计史的划分有近似和重叠之处的。设计史论界一般将距今20年的各类设计现象视为历史性设计批评的研究范围和阈限,这个范围往往成为历史性设计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批判性设计批评则是将“设计作品与其他人文价值判断和消费文化需要相联系,以此作为确立设计批评标准的重要依据和原则,并将这些标准运用到对其他设计作品的评价中去,它的重要在于作品价值判断”[1]。

然而,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与二者显著不同。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是将设计批评的本质(如揭橥各类设计现象的实质与特征等)与文学批评的部分特征(如生动形象的描绘、独特的文学风格等)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批评方式。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集设计评价的标准性与文学语言的创造性于一身,为设计批评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设计批评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从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概念、特征与运用等三方面来对再创造性设计批评这一独特的设计批评方式(形式)加以具体的论述。

二、何谓再创造性设计批评

所谓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顾名思义,重在批评的“再创造性”。具体而言,就是指设计批评家通过对各种设计现象的描述、阐释与评价,以优美生动而又贴切中肯的文学语言对设计家的设计创造活动、设计流派、设计思潮、设计运动和产品设计的独特风格等设计现象进行富有文学性的描述、分析、阐释和评论。如以富有文采的散文、随笔、述评等文学体裁(形式)来描述、评价设计作品在功能、形式、技术、艺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文学语言对设计家的设计风格、设计事例加以描述、分析、概括、归纳与评价等。在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中,这些文采斐然的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将设计与设计家的独特价值、社会意义与设计鉴赏者、消费者的价值观与需要等内容相互联系、统一起来,以最终确立设计批评的标准与原则,确立设计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因此,对于再创造性设计批评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文学表现,评论文章本身便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事实上,它是将一种媒质(设计与设计批评)转化为另一种媒质(文学与具有文学性的设计批评),或者说,将一种设计作品、一篇设计评论转换成了另一种文学作品、一篇文学色彩浓郁的设计评论。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结合了文学批评中的部分特征,而突出文学语言的精巧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故而,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学色彩完全可以独立于所阐述的设计作品之外而为人们所欣赏。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重在“再创造”。“再创造性”在此内含有两次深义:一方面,设计批评源于设计实践,是基于丰富的设计实践的评价创造行为与过程,因此,这是设计批评的本意与内在价值的根本;另一方面,设计批评在作出富有创造性社会价值的阐释与评价的同时又融入了鲜明的文学色彩,显示出一定的文学特征,因而,这就使得设计批评的创造性更加深入,设计批评在揭橥设计的创造性社会价值中又增添了可贵的文学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设计批评的“再创造性”。所以,从以上两点内涵上看,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独特性非常明确,它突出的始终是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将文学性风格充分融入对各种设计现象的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之中,因而与历史性设计批评、批判性设计批评相比是显著不同的。

在设计批评中,这种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对批评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批评家要在实质性地把握产品的物质与精神功能的同时,通过自身富有新意、独创性的评论观点和逻辑缜密、行文流畅、论述深刻的批评文本来大大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深入阐释设计的核心本质和思想内涵。同时,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反馈功能,在设计实践上促使设计家进行独特新颖的设计构思,在设计中不断完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并将二者圆融一体,从而创造出融个性化、艺术性、情感化于一体的优良设计。因此,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凝聚着设计批评家独特的思想情感;通过其文学性的描述、分析、概括、归纳与评价来阐释批评家对设计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观点、主张,彰显设计批评家以文学巧思诠释设计要义的批评才华。

三、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主要特征

批评家不能满足于“换一种形式去重复别人放在他嘴里让他说的东西,批评家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解释者。……批评家也只有加强了他自己的个性,才能解释别人的个性和作品”[2]164。这是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对批评如何介入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在王尔德看来,一个批评家首先要具有丰富充沛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主张,然后才可能对艺术创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分析评价。他的批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设计批评中的“再创造性”的作用与意义深有启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再创造性在设计批评中的地位、功能和意义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启迪性。再创造性批评是展现个性、诠释内涵和重申价值之所在,因此,通过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批评家的思想个性得以张扬,设计家的设计风格得以凸显,设计的内涵、价值、意义、功能等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掘。所以,设计之美才有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设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亦随之大为提高,而这些也正是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主要特征之所在。

具体说来,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意在揭橥设计的基本内涵、主要价值与重要意义。这是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特征。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重点要突出的是“再创造性”,在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中,批评家要善于发挥文学描述与阐释的长处,揭示设计主体——设计家在设计中的主体创造作用,分析设计主体创造的成果,展现设计创造的基本内涵、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设计批评家要以感性的经验、理性的分析和敏锐的眼光来充分阐释设计家的思想、个性、成果、风格;发掘设计在功能、形态、形式、结构诸方面的创造性;分析设计内在的文化蕴含、艺术审美等要因要义;对设计成就与意义价值等作出分析、归纳和判断。这种判断也就是价值判断,它需要批评家将自己对设计的文学性批评与自身储备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乃至人体工学、价值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互结合一起,在再创造性批评中确立设计的总体价值、判断标准与基本原则。设计的价值判断关乎设计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特征即在于对这些价值、内涵与意义的深入揭示上。

2.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立足于设计实践的现实语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再创造性的批评来发现设计、设计家与设计产品中的独特“亮点”,以进一步拓展其内涵、价值与意义空间。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对象(亦即批评的客体)是设计家、设计,也是产品。因此,设计批评家的批评语言、方式与风格的运用时刻会受到以上批评对象(客体)的制约,因为这是设计批评由以发生的现实的,也是基本的语境。故而,批评家的再创造性批评不能脱离设计发展的实际现状,而应在鉴赏、理解和体悟设计中来阐释设计,进而发现设计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然而,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重要性还在于,批评家在鉴赏、理解和感悟设计的同时更要“超越”对设计的一般认识,善于发现设计中、设计家的身上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亮点”——如结构、造型、色彩、个性与风格等,进而对此加以深入浅出的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要认识到,在设计中、在设计家的身上,“除了具有确实性之外,还有‘未定性’与‘空白点’,这些‘未定性’与‘空白点’也就构成了批评再创造的充分理由”[3]。“未定性”与“空白点”便是有待于批评家加以描述、阐释与评价的与众不同的“亮点”。深入理解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全面、完整地理解了再创造性设计批评。

3.再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文学色彩和语言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批评形式与风格。这是再创造性设计不同于其他批评形式(方式)如历史性设计批评、批判性设计批评的最为显著的独特之处,也是再创造性设计批评自身最大的“亮点”。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借鉴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融入各类文体如散文、诗歌、随笔、议论文等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运用多样化的文学语言,形成或辛辣、或庄谐、或风趣、或奔放的语言风格。在批评中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文学语言对各种设计现象、设计风格、设计特征、设计流派与设计家等进行文采焕发、入木三分般描述、分析、概括、归纳、阐释与评价,将设计批评家的批评风格、个性情感与理性分析融合一起,并充分地表达出来。

B公司对经销商的业绩评估十分匮乏,也就更谈不上风险预警。近几年,B公司的东北市场上出现过经销商通过召开订货会收取终端门店货款,但未履行发货义务,持货款跑路现象,导致公司品牌形象受到负面影响。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4.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揭示批评对象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特征,同时,作为批评主体的设计批评家针砭时弊,往往可通过富有文学气息的批评文本对设计现状加以分析、阐释,进而对设计的发展与变革提出自己富有独创性的设计思想与观念,提出自己富有创见的批评观点和理论主张,从而在设计领域产生重要乃至深远的意义,这是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反馈设计、干预设计和变革设计现状的重要表现,也是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发挥批评的社会反馈功能重要方面。

四、从两则古今实例看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运用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将设计与设计批评转换成文学色彩浓郁的文学性设计评论,在设计批评中独树一帜,进而对设计发展作出指导和借鉴,对设计批评的开展也具有独特的示范意义。其实,就“再创造性”批评而言,在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中,林林总总的“画赞”、“画赋”、“题画诗”以及西方的“艺格敷词”等文学评论性的形式已经开创了再创造性艺术批评的典范。例如,在题画诗中,北宋大文豪、文人画思想的奠基者、倡导者和艺术实践者苏东坡其实早就已经为我们在绘画上确立了再创造性艺术批评的新形式,他的《王维吴道子画》(见嘉祐六年即1061年所作的《凤翔八观》)既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佳构(此文带有其“以诗入文”的明显印记,这是东坡文风的一大特点),又是一篇影响深远的再创造性美术批评的佳文。在这篇章法错落、文笔烂漫和纵横捭阖的诗文中,作者以七言为主要格律,辅以五言,形成条分缕析而收放自如的独特文风。如:“……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文中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对王维和吴道子位唐代代表着不同审美旨趣与绘画风格的大家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描述、阐释与评论,并在这种分析评价中清晰地概括出苏东坡个人鲜明的思想个性、审美旨趣与批评立场。

北宋苏东坡的《王维吴道子画》开创了古代再创造性艺术批评的典型范例,而比苏东坡更早的汉代文学家王延寿则以一篇《鲁灵光殿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篇以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概括和评价西汉鲁国灵光殿建筑设计风格的文赋,文中充溢着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绮丽风采,成为古代设计批评中较早出现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之华章。

1.东汉《鲁灵光殿赋》——浪漫主义文学情调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

在汉代,汉赋盛行一时,由此形成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独特的文学样式(体裁)。在汉赋中,就有与设计批评相关且具有再创造批评性质的设计批评文本,这就是出自于东汉文学家王延寿(约140—约165)所创作的《鲁灵光殿赋》。《鲁灵光殿赋》是一篇将建筑批评与文学色彩融为一体的批评美文,文中以生动细腻而又极富浪漫主义的笔触刻画出鲁国的灵光殿建筑的设计之美,以绮丽文辞铺陈出灵光殿中雕梁画栋的装饰之美。因而,从设计批评的角度看,《鲁灵光殿赋》完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一篇出色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文本。

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用叙事铺陈的写实手法、明丽工整的语言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鲁国灵光宫殿的真实面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实感人的思想情感,生动地展现出灵光宫殿内曲尽流美的设计景象。

《鲁灵光殿赋》以骈句为主,亦重文字押韵的节奏之美,风格大气铺陈,处处体现出汉赋深沉灵秀的艺术魅力。在文中,王延寿对灵光殿的建筑美、装饰美作了生动、细致和逼真的描写,通过由外而内、由前至后的顺序逐层展开描写叙述;他以细腻的笔触对飞禽走兽、神仙玉女等物象,以及殿中壁画中的人物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意在“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观之全文,谨严的政治教化与浓重的神话色彩可谓合二为一。此赋中除部分描写绘画外,其余的大部分文字更多的是描述和评论鲁灵光殿内气势宏大的建筑结构和错彩镂金的装饰。如:

这些描写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鲁灵光殿的结构、外观、色彩和装饰等都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现出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赋末以“乱日”句概括全篇,对鲁国灵光殿设计建造之奇、之伟、之美大加赞叹,认为它“神之营之,瑞我汉室,永不朽兮!”此赋不仅充分地表现出作家出色的文学才华,表达作家欣赏赞美的愉悦心情,而且,作家自己置身其中,同时也成为一名宫殿建筑设计的鉴赏家和评论家,通过精妙美奂的文学语言将这座宫殿建筑的设计美、装饰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因此,从设计批评的角度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不失为一篇评价建筑设计得失的批评性文本,同时从其文辞焕发的文风看,又确可称为古代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佳构,亦即运用文学体裁——“赋”对建筑设计加以描述、阐释与评价的再创造性批评的典范,是一篇富于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理想范本。

2.翟墨《批评包豪斯》——抒情散文式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

当代国内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著名文本应以翟墨的《批评包豪斯》为代表,此文写于世纪之初,也是当代国内设计批评屈指可数的少数较早的理论文献之一。在这篇短小而精悍的《批评包豪斯》中,翟墨将充沛的思想情感、抒情散文式的笔触和辩证的方法论融为一体,简扼地回顾了包豪斯创办的短暂历史,深情地描述了包豪斯办学的主导方向,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作者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包豪斯的发展、变革,特别是意义与影响作出了“爱恨交加”般的喟叹,从中反映出作者十分复杂的思想心境,折射出作者对振兴当代中国设计的热切希冀。而所有这一切,都无不通过其散文式的笔调和洋溢于笔端的充沛情感发乎于外。作者写道:

包豪斯,你是一所设计学校。自1919年创建至1933年纳粹党勒令停办,你虽然只存在了14年,且于魏玛、德绍、柏林几经辗转,但你在设计方面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以至于你几乎成了“设计”的代称,直至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

包豪斯,你是一种设计精神。也许,由于你的名字BauHaus系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造)一词颠倒而成,也许,由于你《魏玛国立包豪斯纲领》的封面上有三颗星在哥特式教堂上空闪耀,在当时学科裂变的主潮中,你却提倡“艺术与工艺技术的结合”、“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进而使传统的手工艺向大工业机械化批量生产转移,并形成高度理性化的纯几何形的“国际风格”。

包豪斯,你是一个设计传统。这是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然而你对机械的崇拜压制了人类思想的发明创造力,你追求统一模式却忽略了设计的个人感情和复杂意义;面对信息—数码时代的到来,你显示出传统的巨大惰性力。

包豪斯,你是一片设计阴云。当今,由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过渡的中国,基本上还笼罩在你设计理念的阴影之下。目前中国国内大幅度扩招的设计院校已达900多所,培养学生的模式基本上都差不多,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难分出较大的个性差别。原因在于,设计界还认同着你“艺术与工艺技术的结合”的理念,甚至有的单位还在以“中国的包豪斯”自居。他们没有意识到你已经“过时”,又对西方眼花缭乱的后现代设计不得要领,所以没有感到设计理念更新的必要和设计体系重建的迫切。

包豪斯,要走出你的荫庇,似乎必须清醒地迈出历时、共时两只脚:

……

设计批评是中国设计的薄弱一环。包豪斯,这里拿你开刀,实在因为你是进刀的肯綮。但愿从对你的批评中激起中国设计批评的新浪;更原2003,成为中国“设计—创造”年。[4]

《批评包豪斯》充分展现出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的艺术魅力。毋庸置疑,包豪斯的存在虽然仅有短暂的14年,但它却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翟墨先生的这篇《批评包豪斯》抛砖引玉,既强调包豪斯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所在,又将包豪斯精神视为振兴当代中国设计的重要榜样与不断前行的思想动力。文中将包豪斯称为“进刀的肯綮”,指出包豪斯不仅是一种“设计精神”,也是一种“设计传统”,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它却“显示出传统的巨大惰性力”——这正是当代中国设计所要引以为戒和锐意改革以求创新的地方。文章指出了中国设计理念更新和设计体系重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建立具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的主张。这表达出一位批评家的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与极为迫切的历史使命感。因而读之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五、结束语

英国近代艺术批评家奥斯卡·王尔德对艺术批评的社会功能有着独到的认识,他对艺术批评秉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于批评的再创造性功能,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里就有精辟的阐述。他指出:“批评,在这个字眼的最高意义上说,恰恰是创造性。实际上批评既是创造性的,也是独立的……说真的,我要把批评称为创作之中的创作。”[2]159他还说,“如果没有批评能力,就根本没有名副其实的艺术创造。”[2]155在这里,王尔德给予艺术批评以极高的地位,他看到了批评的真正价值和力量。批评就是批评家的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而这种再创造性必须要体现出批评家的个性与创造力。

再创造性艺术批评重视将批评与实践融为一体,而非进行言过其实的文辞铺陈和设计玄夸。设计批评意在揭示各类设计现象的内涵、价值(经济、市场、艺术、社会等价值),对设计现象的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要建立在充分研究与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也不例外。不论批评主体是谁,批评都要坚持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做到阐释、论证与评价富有说服力。

再创造性设计批评突出文学语言的创造性与艺术魅力,是用文学语言的独特风采研究设计、展现设计魅力的批评典范,是文学批评与设计批评的融合。一方面,再创造性设计批评要求批评家设身处地作为对象本身而来看待对象,对设计的分析、阐释与评价要时刻融入批评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借助于文学(文体、文辞)的批评性语言与风格,设计批评家改变了批评的方式与形态,而使一种媒介——一般性的设计批评转换成另一种媒介——富有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的再创造性设计批评,使对各类设计现象的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变得生动诙谐和热情奔放,因而,随之演变成一种文学式的生动评说、一种设计品评美文。总之,无论对设计实践,还是对设计批评自身而言,再创造性设计批评都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在设计与生产、设计鉴赏与设计消费之间都建立起一条生动多彩的联系纽带。

李传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1]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13.

[2]王尔德.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J]. 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谢雱. 夯实学科基础的支撑点:试论创造性设计批评[J]. 装饰,2002,(9).

[4]翟墨. 批评包豪斯[J]. 美术观察,2003,(1).

J05

A

1009-4016(2016)04-0022-006

猜你喜欢
包豪斯批评家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新锐批评家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今日批评家
百年包豪斯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包豪斯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