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系综合材料工作室造型基础教学解析

2016-04-04 21:59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基础绘画

李 琪

版画系综合材料工作室造型基础教学解析

李 琪

基础造型训练的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画何种类型的对象,以何种风格去画,而在于让学生在通过训练后形成对造型规律的基本认知,同时获得相应的造型能力。综合材料工作室基础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二年级的基础造型课程强调对于基础造型规律的认知,在具体教学中注重绘画的程序性与完成度。三年级的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横向拓展。上学期课程为材料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将重点转移到对个体表现方式的思考上来。下学期课程为造型基础与创作意识,通过基础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的交替进行,对基础造型做出相应调整,使之与创作实践形成更好的关联。

造型规律;程序性;完成度;材料;创作实践

造型基础教学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在艺术观念与形式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怎样实施造型基础教学,使之与创作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的合理关系,是每个艺术教育从业者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基础造型有其固有的规律,任何一种训练方式不论侧重点何在,最终效果都落实在增强技术能力与加深认知程度上。但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体化行为,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每个人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各不相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造型更重视视觉上的协调性,而不是绝对的精确化。视觉形象呈现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对对象形状、层次、节奏、空间的感知,目的在于追求画面整体造型的协调性和局部造型处理的合理性。在绘画过程中,所有选择的依据应来源于对画面关系的比较与判断,而不是对客观对象形体、结构、比例、体积的绝对精确再现。因此,在基础造型训练中,教学目标应做出相应的明确解释,所谓造型能力的提高绝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强化。技术手段的反复锤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与绘画者本身的感觉、判断、选择与认知相结合,使绘画者认识到应以何种手段与其主观感受相对应,哪些方式对自己而言是有效的,这些表现方式中的造型元素是怎样去发挥作用的。这样,对于造型基础的理解以及绘画技能的认识,才能与绘画者本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发生关系,引导其对艺术表现的问题进行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类似情况:很多学生在做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时画得得心应手,但一旦进入创作单元就无所适从,所谓的基础造型能力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种情况说明他们并未对基础造型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具备某方面的技术能力,而没有去思考相应的技术能力对于艺术表达能起到何种作用。基础造型训练的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画何种类型的对象,以何种语言方式去画,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训练后形成对造型规律的基本认知,同时获得相应的技术表现能力。只有在具备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所获得的技术能力做出判断与筛选,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适合自己的,并能选取适合自身的技能,增强造型表达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唯有如此,技术能力才能转化为实用的造型能力,在创作实践中做出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

版画系综合材料工作室的造型基础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阶段:二年级的造型基础课程是技术能力的储备阶段,通过基础造型训练,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与视觉判断能力,为艺术表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三年级的基础造型课程是表现方式的拓展与深化阶段,通过引入材料研究以及与创作实践相对应的方式,使学生对个体表现方式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二年级的造型基础课程强调对于基础造型规律的认知,在具体教学中注重绘画的程序性与完成度。长期以来,版画系的造型基础教学一直强调对形体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对客观对象的归纳与概括,提高对形体结构的感知能力与塑造能力。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总结,形成了完整规范且具有鲜明特点的教学体系,对于具象造型方式所需的技术能力训练的确具备极大优势。但在当前社会不断变革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量的井喷、艺术形态的日趋多元化,以及学生对于传统具象绘画所需掌握的技术能力的缺失,导致原有的评判标准显得单一。因此必须在继承原有训练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对目标加以调整,使其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方能更好地发掘个体优势,从而对每个学生不尽相同的审美趣味与创作潜质加以引导,使其具有的技术能力在艺术表达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需的技术能力也是不同的,具象绘画所需要的基础与抽象绘画需要的基础肯定不一样。但不论形式如何,具象与抽象只是客观对象表现方式的两极,其中都有相同的造型规律在起作用,如材料运用、画面结构、空间、质感、节奏等。因此在技术储备阶段,造型基础教学不仅要提供一种技术训练方式,更要指明各造型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其规律性的运用方式,将培养观察组织能力、画面整体概念、形体结构意识和技术方法运用作为教学重点。不光训练一种技术能力,还要知道这种技术能力有什么用、怎么用,唯有如此,方能达到为创作实践提供技术储备的作用。

以加强对于造型规律的认识为教学目标,此阶段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注重绘画的程序性与完成度。注重绘画的程序性要求通过对对象的观察与感知,将各种信息加以归纳,以不同的顺序予以呈现,是一个将各种相互参杂的元素逐一剥离,并加以简化,然后再加以组合,最后形成完整的视觉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形状、层次等元素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转换,同时对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养成良好的工作方式具有重大意义。而绘画的完成度越高,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关系,必须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不断做平衡、做取舍;相应地,对归纳分析能力与画面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画面推进程度的不断深入,画面关系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带来的是观察方式、思考方式、表现能力的全面要求,最终使造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种全面的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对基础造型中共性规律的认识更为明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转换也更为自如,从而在艺术表现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如果说,二年级的基础教学是对基础的夯实阶段,那么三年级的基础造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横向拓展。三年级的基础造型教学可分为两阶段:上学期课程为材料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将重点转移到对个体表现方式的思考上来;下学期课程为造型基础与语言表达,通过基础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的交替进行,对基础造型做出相应调整,使之与创作实践形成更好的关联。

材料的研究与探索这一课程打破了特定材料的单一限制,使学生用以艺术表现的选择性更多、自由度更大。绘画材料特性与表现语言密切相关,对于版画艺术而言,材料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特定媒材的特有性质造就了艺术创作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表现语言的纯化与转换,与媒材的特性及运用方式息息相关。对材质特性的深层挖掘与创新性运用,给形成艺术创作的新语境提供了直接帮助。而对于材料特质所形成的美感的审视,是深入研究创作表现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基础教学中引入“材料”、“肌理”的实验性探索,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尝试,探索多种材料表现对象的可能性,注重材料运用与表现上的协调性,提高对材料的敏感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在对各种肌理的深入刻画与比较中,着重提高画面表现中对肌理的主动控制与运用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此课程重点不在于掌握更多的材料特性与表现方法,而是通过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找到与自身相适配的表现方式,在特定阶段摆脱因技术的生疏带来的艺术表现上的限制,解除因此而形成的艺术表现上的畏难心理,使其将精力集中到对于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思考上去。

三年级下学期的造型基础课程是造型基础与创作实践全面对接前的最后一次调整与磨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进行一个阶段的写生练习,然后将写生完成的作品转化为创作草图,再根据此草图创作出相应的成品。然后根据创作成品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基础造型进行总结与改进。基础造型与艺术创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对照的关系。每一种材料,每一个画种,都会对造型基础进行适应。相应的,进入艺术创作后,艺术家对造型的认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引起造型上的相关变化。所以基础造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应保持基础造型与创作实践相互对照,并根据创作实践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做出调整。基础造型训练中形成的习惯性造型程序、材料特性的利用方式、画面的调控方式等方面都会在创作中得到直观的展现,是否合理有效,需要通过创作实践完成最终检验。同时,创作实践中显现的材质美感、特定的语言方式、不同的处理手段也可以启发和带动学生对基础造型进行重新审视,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与突破点。通过两者的循环与相互对照,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所在,找到更适合创作表达的手段与方法。

综上所述,造型基础教学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传授,更是对造型规律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既要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与主体意识不断挖掘、加以引导,同时也要不断审视与不断修正课程目标和训练手段;既要重视客观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主观意识的培养,方能使基础造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李琪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综合材料工作室主任

J217

A

1009-4016(2016)04-0058-03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基础绘画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学音乐剧《梦想启航》创作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