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

2016-04-11 09:06夏继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问题

夏继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招生就业处, 济南 2501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

夏继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招生就业处, 济南 250103)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时代语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供给侧管理,重视科技创新发挥内驱力作用,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进行观照,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创业服务供给体系与大学生需求之间却存在较大脱节,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导向不够明显,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健全。高校创业教育应该调整创业服务供给体系,重视创业教育中的科技创新导向,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嵌机制,建设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高校创业教育积极转换教育的供需模式,提升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适切性、有效性,确保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质供给,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维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产业污染程度严重、高级要素的投入比例偏低等问题。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提出以后,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认可,并不断研究出台具体的落实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疗方”,也是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时代背景。专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维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内涵、实践意蕴以及目标指向提出了不同的解读。整体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转换为供给侧管理为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字面上便不难得知其改革的重点不在于需求侧,而是将着力点、作用点置于供给侧。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的发展最主要依靠消费、投资以及出口,三者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也是需求侧管理的核心理论支撑。需求侧管理则与之相对,尤其重视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等生产要素。需求侧管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加速我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侧管理所内含的副作用也日益暴露出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需求侧管理为主的实践弊端,顺利绕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横亘在党和国家面临的难题。供给侧管理成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思考向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单纯关注眼前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总量向聚焦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类型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之中,改革的重点指向生产者,关注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类型的转型升级。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中国,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较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如何剔除错位供给,提供优质供给,成为了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方向。

2.重视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内驱力作用

客观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作为,而是供需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要素投入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倒逼的结果。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经济发展下行的压力,要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生产的源头实现有效供给以及优质供给。但如何在源头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重要内驱力之一,利用科技创新改革解决当前能源过剩、产业结构科技含量较低、生态污染较严重等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等相关主体在思维导向上不断为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供给要素倾斜政策和创造条件,发挥与创新活动相关的生产要素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以及分量。可以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结构性改革是主路线,科技创新是主手段与内驱力。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淘汰环境污染程度高、科学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的企业,促进我国企业结构的良性新陈代谢,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科学技术含量以及国际竞争力。高校作为社会创新的“孵化基地”,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更加主动肩承起创新的时代使命。

3.强调制度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持性力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有序实现转型升级,就要扫清体制机制障碍,破除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藩篱。实践证明,合理有序与科学适切的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动力,能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的支持性力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制度调整优化方面,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供给高效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党和国家不断探索有助于释放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界定简政放权最合理的实践边界。二是逐步改革调整财税制度,形成公民、企业与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相对稳定合理的经济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税率改革、PPP(公私合作模式)改革、预算管理基础制度改革等举措激活要素市场的活力与潜力,更加全面、深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一言以蔽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增加供给总量,而是依托结构性改革的手段着力实现制度创新,在制度的质量、效率以及科学性等方面下功夫,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释放经济与社会的活力。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制度创新的号召性与保障性,推动创业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大有作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与实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创业教育也不断得以延伸、拓展和深化。在实践中,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渐成体系,自主创业的理念与行动逐渐为大学生所认可接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不断明确的今天,高校创业教育在回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创业服务供给体系不够完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推进思路就是减少和消除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效供给和冗余供给,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有效供给以及优质供给。高校创业教育中服务供给体系也应该如此,围绕大学生创业需求提供科学适切的服务体系。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主要体现创业知识以及创业技能两大维度。为此,高校创业服务应该积极为学生丰富创业知识与锻炼创业技能搭建平台。但当前高校创业服务供给内容与大学生服务需求之间却存在较大脱节,主要表现为创业实训内容的缺位。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脱离实践的教育就只能沦为“空中楼阁”。高校创业服务供给体系简单地聚焦于理论知识学习层面,而忽略学习具体创业流程的以及大学生夯实创业技能,是创业服务供需错位的重要表现。

2.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导向不够明显

科技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则表现为提升新创企业的科技含量,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内在要求。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导向上应该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功利性,简单地将新创企业的数量与创业教育的成效划等号,盲目呼吁大学生投身创业浪潮,导致产生很多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微弱的企业。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优势、智力成果与创业活动对接,导致新创企业层次的低端。大学生创业扎堆“低端领域”现象即是明证,如清华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洛阳师范学院的“煎饼哥”、河北大学毕业生创办“水果摊”。这些创业技术性相当欠缺,难以彰显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从职业价值观念上看,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如果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加新创企业的科技含量,则能更加体现大学生创业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制度供给既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保障,又是大学生行动的重要导向。高校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实施思路,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依然不足,甚至部分制度供给还产生着反作用。一方面,顶层制度设计未能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创业教育保驾护航。但是这些规范尚未细化、深化、具体化,很多高校对于创业休学的申请条件、创业扶持政策的申请流程等问题依然模糊,严重弱化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与热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制度供给出现了错位现象。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评价制度将创业计划竞赛成绩完全等同于创业教育实效,有些高校的创业激励制度只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而非面向全体大学生,这些制度供给与创业教育原初目的相违背,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于改革开放攻坚期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语境之中。创业教育自提出以后便被赋予了神圣的时代使命以及巨大的现实任务。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现实困境,高校创业教育呼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调整现有的错位策略,回归教育的宗旨、理念与目标。

1.调整创业服务供给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与大学生需求有效对接

对于创业服务供给过程中过度关注创业认知培养,而忽视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需求的现实,高校应该积极调整创业服务供给的内容与方式,扩充创业服务供给内容,创造更多创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一方面,调整课程体系,增补创业实训相关课程。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创业教育相关修读课程,但更多地将教育目标聚焦于理论认知层面。对此,可以将创业实训环节以课时或者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提升大学生锻炼创业技能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另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更多创业实践的可能。“创业机会需要大学生创业者主体在市场中寻找,同时政府、高校也应创造有利的创业机会。”[2]高校应该联合政府、校友、企业等主体,将有益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好创业孵化基地。目前部分地区或者学校已经逐步试点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数量相当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联合各方资源,增加创业孵化基地的数量与提升质量,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助力。

2.重视创业教育的创新导向,提高创业内容与类型的科技含量

高校着力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尤其强调其创新性,体现技术、信息等生产元素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创业水平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反映创业教育活力和深度的核心。”[3]如前所述,现有创业教育出现了导向错位的现象,部分新创企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对此,应该重点引导他们将时间与精力集中于高新技术的研发上,提升新创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栏、名家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时代概念融入其中,培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认知与信念,促使他们更好地心视野与心思投放于科技创新层面,而不是关注于“低端领域”的创业活动。

3.探索立足专业学习的实践路径,建立与专业教育的互嵌机制

呼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高校创业教育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导向,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类型的科技含量。但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能“无端出现”,而必须依靠培养引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立足专业,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互嵌。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与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更好地活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类型科技含量的可能性。其一,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要积极回应市场,提升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连续性。专业教育要改革“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敢于与善于回应社会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服务社会发展。其二,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创业教育既要坚持学生为主体,又要坚持教师先行,为创业教育提供主导力量。专业教师要摒弃“创业不务正业”的错误观念,不但要引导大学生夯实好专业知识,而且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尝试实现智力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4.探索科学化制度供给,为创业教育提供过程保障

优质的制度供给是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力量,也是教育规范化与常态化的重要前提。要破解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泛化、碎片化等问题,高校应该着力推动制度建设的深化、细化与具体化。首先,建立健全高校产学研的系统化制度。部分高校初步探索了孵化基地等形式,但是相关的制度却未建立起来,导致了目标相离、过程断续等问题。为此,高校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等固定下来。通过制度保障产学研的落实,能够提升高校以及大学生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彰显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有机统整。其次,要积极推动顶层制度设计转化为与校情相适应的操作规程。高校应该以顶层设计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计更加贴切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通过细化本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场地、资金、指导、政策等方面的流程,更能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兼具时代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回应时代要求,调整教育思路与策略。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多举并下,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6-01/27/c_128673404.htm ,2016-01-27.

[2]徐明. “互联网+ ”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3]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责任编辑:孙书平)

Innovation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XIA Ji-zhou

(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Office,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50103, China

Abstract: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come a new era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focuses on supply-side managemen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plays a role in driving force and actively promotes institution innovation. However, refer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a larger disconnection between supplying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ce and students needs, insufficiency of the guidance fun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system and mechanism, etc. Therefore, supplying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ce should be adjusted, greater importance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innovation-orien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ttached, and an embedded mechanism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so as to build a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stitution system.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blems;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夏继周(1979-)男,山东临沂人,副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3-0069-04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问题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