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2016-04-12 14:34胡海燕郭永生黄萧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策略

胡海燕,郭永生,黄萧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广东佛山528333)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胡海燕,郭永生,黄萧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广东佛山528333)

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分解与剖析高职国际化系统各要素的结构特点、功能与发展状态,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系统;国际化;策略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发展是高职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等建设项目的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也深入到对内涵发展、运行模式、成效评价等深层次、系统性问题的思考。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区域联动、最具吸引力和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基地,形成各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际化程度高、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系统性”,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国际化工作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全局上把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按照系统发展观,系统具有系统结构规律、系统功能规律以及系统整体发展规律。国际化系统结构规律表征系统要素的地位及发展水平,国际化系统功能规律表征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国际化系统发展规律表征国际化整体发展现状及发展轨迹。目前有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多集中在结构性规律的层面,包括结构性要素的内涵、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策略。近两年,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一些研究开始涉足国际化系统的功能规律与发展规律,通过对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的多维度分解与剖析,研究各要素的地位与功能、发展水平和状态,进而构建院校国际化评价体系及发展路径。尽管有关国际化系统结构、功能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不算少,但由于缺乏严谨的逻辑体系以及研究视角的参差不一,使得有关国际化要素、结构及功能问题的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及实践指导性,以至院校国际化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无序性。

1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系统观

从宏观上看,国际政治联系、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文化间相互了解的需要,消费市场的全球化性质,使得在国际环境中学习、教学、科研和交流的人员日益增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有机整体的全球系统。从微观院校层面来看,教育国际化是缩小自身在办学、教学、师资、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与国际优秀院校的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际化的活动渗透在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与高职教育系统的主要功能紧密结合。陆启光从理论概念角度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为了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各方面因素,也有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因素[1]。从内涵上揭示了国际化自成体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二是与高职教育内在主要功能相结合。可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系统要素

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要素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要素,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2]:总体来看,包括观念、教学、科研、机制;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细分,有10因素说法(观念、目标、课程、交流、模式、物质、资源、管理、学术、评价)及6要素说法(观念、机构、课程、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师生交流)。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对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素的不同理解其实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或国际化观念。因国际化涉及高职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对其要素的认识应建构在对高职教育系统要素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一般认为高职教育系统要素是由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构成,因此,可以从主客体的角度简单直观的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要素进行归类,包括国际化主体(管理者、教师、学生)、国际化客体(观念、课程、资源)及主客体要素之间的作用形式-国际化活动(管理、教与学、研究、交流),共10种要素。在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要素是核心,处于支配地位。国际化系统是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结构体,客体及国际化活动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主体的国际化发展,而教育主体的核心是学生,因为国际化系统的最终发展目的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客体要素中,课程是观念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核心因素。国际化活动中,教与学是核心,是围绕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同时,各要素的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取决于国际化观念或价值观的变化,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教育理念下,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明显增强。

3 系统观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结构性表征内部各要素的地位及作用、组织秩序及联结关系。高职教育国际化系统是高职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其结构表征高职教育主体、客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化活动彼此间联系和作用方式,具有整体结构性和时序性的特点。决定高职教育国际化系统功能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二是外部因素,即国际化系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的发展既有赖于其外部环境,更有赖于其内部环境。对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当下制约国际化系统功能和发展的主要是内部结构性要素。

3.1系统的整体结构性

系统的整体结构性是指系统各部分只有参照系统整体才具备一定意义的属性,并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系统整体功能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因此,系统观研究的不是各个孤立的要素,而是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国际化系统中主体和客体要素的相互联系主要通过国际化的活动来实现,国际化活动的种类及发展程度反映国际化系统要素的整体发展水平。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活动包括国际化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教与学、研究、交流),管理活动是院校行政管理主体协调管理国际化人力、资金、设备等资源要素的过程;国际化学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的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从教育活动的性质上看,可以将国际化系统分为国际化管理子系统与国际化学术子系统,两者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管理子系统中的战略制定、国际化人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比例,影响学术子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及国际交流的活跃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教与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的重要保障;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影响学生国际观念、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根据系统整体结构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国际化系统是管理子系统与教学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要素合力的结果决定了国际化系统工程的整体发展水平。

3.2国际化要素的时序性

系统观下高职教育国际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要素的结构或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时序性的特点。首先从系统内部要素的发展来看,国际化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国际化课程等知识资源需要改革创新与国际接轨,作为教育主体的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发展需求,要素内在的发展需求客观上蕴含着时序性的特点。其次,对国际化诸要素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前提,院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与理念,才能从顶层设计和策划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相关政策的倾斜、教育资源的优先配置保障国际化活动的开展。同样,高职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过程,从实施策略上看,课程的国际化包括本土课程的国际化和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本土”和“国际”转化或编译工作,然后再开展教学活动,不遵循课程发展的时序性规律,生搬硬套的课程国际化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从实践历程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步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时序性特点,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及高级阶段。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活动的特征主要为简单的迎来送往,人员走出去,观念输进来。即从教育主体的国际化视野拓展起步,在教育观念上先行国际化,进而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稳固的国际合作关系。发展阶段表现为课程的深度国际合作、师生和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性活跃,优质资源的引进对象由国际化教育理念转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国际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应建立起国际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较高,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深入学校管理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国际化高级阶段表现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发展,人员、国际标准、课程资源、文化、观念等的双向流动,以及在共同国际平台的平等合作与人才竞争。

3.3国际化发展的动态平衡性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称系统结构为“部分的秩序”,即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而称系统功能为“过程的秩序”,即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3]。功能只有在系统诸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得以体现,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国际化发展的动态平衡性指系统要素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相对的平衡状态,是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看待社会大环境下的国际化活动。国际化发展下的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自组织系统,能够通过与外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调整优化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1)国际化发展的动态性。宏观上看,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以及人员在国际环境下的学习、科研和交流的活动,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发展的基本面。高职教育国际化促进了教育对外合作、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国际科技知识的流通。高职教育国际化系统的动态性是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发展也势必加强,唯此才能满足国际化经济活动对人才、服务、信息的更高要求。

2)国际化系统发展的平衡性。任何一个系统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因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平衡性包括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以及系统内部要素的相对平衡态。与外部环境的平衡性指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人员、物质、信息等要素的流动状态。系统内部平衡性与系统结构性相对应,表征国际化诸要素的整体均衡性发展。基于教育场所与教育资源的角度,高职教育国际化可分为国外国际化和国内国际化两种形态。国内国际化主要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国外国际化既受系统内部要素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与国际化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二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促进的动态系统。例如国外国际化过程中,作为国际化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国外培训与深造,充分利用国外国际化的环境资源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自身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即为了实现国际化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

4 系统观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实现国际化结构要素的整体性发展。

邢晖、李玉珠和陈一凡等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百所高职院校以及广东省和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的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院校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化系统观念的淡薄,致使院校国际化发展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的缺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4~5]。而系统性国际化战略的制订是国际化管理的前提,其缺失容易导致国际化活动的无序性及盲目性,淡化主体对于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认识。顶层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同时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远期规划。

2)构建国际化系统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顶层设计的难点在于发展目标的模糊性,一是由于我国高职国际化评价体系的缺位,对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的种类及发展程度的评估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二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使得国际化顶层设计容易被边缘化,教育主体对国际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践过程执行力不强。因此顶层设计的第一步在于科学客观评估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围环境,找出国际化系统中处于短板的结构要素,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实现弱势要素的同步发展。

3)科学定位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素。

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的协调发展是国际化功能发挥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各个结构性要素的发展起点往往有所不同,并且要素发展的目标或程度也应根据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来定位。院校国际化实践工作中,国际化资源的投入是有限的,不可能均衡的用于每一要素的充分发展,只能根据国际化阶段性发展目标而选择支持核心和关键要素。例如当课程国际化作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教师的外语授课能力及国际教育观念的培养、国际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发展要素;当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除了教师、课程要素的发展,院校层面的协调管理也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中外合作办学本身自成“系统”,需满足中外双方关于学生、教师、课程、资金、行政及教务管理等复杂多样的要求,因此培育管理队伍的国际教育理念,建立专职的管理机构与相应的制度保障都是关键的环节。

4)认识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

一方面,国际化系统结构性要素及整体发展历程具有时序性的特点,院校的国际化实践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客观的分析国际化要素的发展水平,认识国际化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院校特点的发展路径,是国际化发展方向定位的关键。有研究从国内国际化、国外国际化、综合国际化的三个维度、构建了元素国际化、特色国际化、理解国际化三种特征下的九条国际化路径[6],指出了不同路径的选择具有时间顺序要求,与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或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应。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必然与外界不断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因外界正能量的注入而加速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但总的来看,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更多的决定于院校内部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与路径的选择。对广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处于同样经济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的大环境下,起步与发展基础接近的院校国际化发展速度与水平却参差不齐。因此,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应内外兼修,并以内力修炼为重,同时遵循要素发展的规律性,制定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能盲目跟风上项目,而要做好前期可行性调研,特别是内部支撑体系的构建以及外来资源的本土适应性的考证。在引入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如课程体系、国际标准时,首先应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该领域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状况,其次还应评估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如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包括对国际教育理念的认识、外语授课能力、专业资质,以及教学场所、设施是否满足国际化教学等等。实践中如果超越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引进与发展基础不相适应的外来资源,往往会因配套条件的不足,导致项目失去原有的特色和优势而终止。

5)坚持引进与输出并行,实现国际化平衡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高职国际化系统是一个不平衡的系统。从院校个体国际流动性的角度看,国际化活动虽然覆盖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总体上是“以引进为主,输出有初步尝试”,并且引进和输出的内容差异明显,例如引进的主要是知识性资源如教育理念、国际职业资格或标准、课程体系等,输出以人员“走出去”为主,包括教师的国外培训学习,学生的短期交流与留学,其性质实际上还是教育主体对国外知识资源的间接输入。这种局面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尚处于起步到发展的阶段。既要正视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也要认识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主动应对,通过借助外力如企业的参与、行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等,整合内外资源,努力尝试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出。输出的前提是办学有特色,资源有吸引力。在初始阶段,可以从人无我有的课程、文化元素的输出入手。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的烹饪合作项目,利用区域美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打造专业国际化发展特色,与业界强强联合,在国外建立烹饪学院,把中华美食和烹饪文化传播到海外,迈出了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的第一步。

6)院校协同合作,建立国际化发展联盟。

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加强职业教育机构及人员的国际流动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战略联盟或集团化的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单体系统相比,联盟体作为一种更复杂的系统能够通过不同性质或功能子系统的人力或信息资源的交流,优势互补,实现特色资源在系统间的流动共享,并完成单个系统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这种联盟的成员可以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兄弟院校,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合作,建立基于共同目标的合作体或基于某个项目的项目联盟。例如与澳大利亚TAFE北悉尼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广东四所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合作专业不尽相同,但基于共同的合作伙伴以及相似的国际合作模式,四所高职院校从一开始的独自摸索状态,逐步发展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联盟体,如共同组织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同一平台的国际竞赛、项目教师一起培训并分享项目教学与管理经验。这种区域间甚至跨区域联盟体的形成,增强了国际合作的话语权、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共同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启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2):51-55.

[2]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评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14.

[3]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邢晖,李玉珠.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34-36.

[5]陈一凡,刘俊琦.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9):8-9,22.

[6]买琳燕.高职院校国际化路径选择分析[J].职教论坛,2013(22):30-33.

[责任编辑:钟艳华]

A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 Haiyan, GUO Yongsheng, HUANG Xiaox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333,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decomposes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different strategi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胡海燕(1978—),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176)。

收稿日期:2015-11-30

DOI:10.3969/j.issn.1672-6138.2016.01.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16)01-0024-06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国际化策略
聚焦港口国际化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我说你做讲策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