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识别管理

2016-04-14 07:21高海燕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学生

王 春 高海燕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识别管理

王 春1高海燕2

对学生心理危机及时识别,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危机事件引起的不利后果,对学生保持心理平衡、适应学校生活具有保障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识别管理

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水灾、疾病暴发、恐怖事件、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是由于人们遇到一些一时无法接受、无法解决的事情而反应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普遍存在,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是危机事件。

学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的发生,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一、心理危机的表现

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表现,语言方面: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情绪方面:容易激动愤怒,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社会功能方面: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人际交往方面:孤僻、人际交往减少、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行为方面:不信任他人,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生理方面:头痛、失眠、肌肉紧张、食欲下降等。

个体危机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不同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危机反应程度与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以前的危机经历、健康状况、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果: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会带来永久或者极端的影响。他们只要有战胜危机的信心,有亲人和朋友的体谅与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逐步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识别心理危机。

二、识别心理危机

一般来讲心理危机应符合下列3个条件: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危机事件;出现一些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诊断——心理失衡;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困境——心理失控。事件当事人认为该事件是靠个人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如不及时缓解,就可能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功能的暂时失衡。这种失衡可表现为失眠、害怕、紧张、记忆丧失、回避等,一般要经历一个月左右的恢复期。若在恢复期中给予有效干预,能缩短恢复期,减小危机事件造成的伤害。

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早年创伤被类似事件激活的学生。

案例:学生吴某是某高职一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你冤枉我,我要杀了你!”后来几位老师合力才把他制止住。

原因: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委屈想找人诉说,回到家不但没有得到安慰,还被父亲用皮带狠狠地打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无法反抗,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心理阴影已经形成。这次的偶然事件成了导火索,让他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

干预措施:首先控制住他的怒气,方法是接过对方的话,改两三个字,但不改其意思,马上以问题的方式向对方提问,如“你认为他在冤枉你,对吗?”“我理解的是你对他这样做很不满意,是这样吗?”然后帮助他合理宣泄愤怒情绪。

2.初受处罚而自尊心过强的学生。

案例:学生李某考前准备不充分,却又想保持好成绩,铤而走险在考场上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学校为了整顿考场纪律,给了他警告处分。这使李某深受打击,回到家后吃安眠药自杀,所幸被家里人及时发现,挽回了生命。

原因:完美主义倾向、耐挫力差。

干预措施:帮助李某改变“每次考试都必须取得好成绩”的绝对化错误认知,培养他的耐挫力。

3.对生理变化适应不良的学生。

案例:正读初三的林某从小练就一副好嗓子,虽然是男孩子,但高音从来就难不倒他。进入初中后,林某开始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发现自己的嗓音越变越粗,再也唱不了高音,原来是处于青春期的他开始变声了,他为此非常苦恼。

原因:林某从小歌唱得好,但成绩不好。他一直觉得唱歌是自己的特长,暗暗在心里定下了长大后要当歌手的目标。但他没想到变声后声音低沉,唱不了高音。本来学习就不好,现在特长也没了,对于这样的变化他一下子无法适应,非常痛苦。

干预措施:对林某进行青春期的知识教育,让他认识到青春期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男孩子青春期变声是正常现象。教会他运用补偿法走出心理困境;鼓励他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4.家庭压力过大而又不善沟通的学生。

案例:刘某是小学四年级女生,两年前随父母从浙江来到上海。父母希望她能进重点中学,将来出人头地,为此,他们规定刘某的成绩每学期要前进五名,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入班上前几名。为了这个目标,她努力读书,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要想达到要求简直难如登天。在巨大的压力下,刘某的成绩不进反退,父母为此常常打骂她。刘某性格内向,总在心里想:父母把辛苦赚来的钱都花在了自己身上,读不好书对不起父母。长期的消极情绪让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原因:父母期望过高,自己性格内向,无法及时排解消极情绪。

干预措施:提醒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允许孩子小步前进。教给刘某合理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提醒老师和家长多关心她,多让她参加校园活动,给她机会表现自己,培养开朗的个性。多鼓励,少批评。

四、如何预防和干预

1.压弹力的培养。

按照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压弹力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压弹力=承受力+反弹力)。压弹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培养主观幸福感、培养乐观人格、培养幽默性格、培养问题解决技巧、培养主动求助技能。

2.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定期召开班会,特别是在学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期,如新生入学时、考试结束时、临近毕业时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如介绍一些好的书籍、电影等。

3.及时干预。

根据一些心理障碍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对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关注,主动关心。注意倾听,说话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保密原则。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预防性、治疗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班主任、任课老师、班级同学的日常观察,个人咨询等方式筛查出有个性缺陷或外在诱因明显的高危群体,建立高危人员心理档案,对其实施监控,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在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各个时段,进行预防性的宣传与监控,防患于未然。及时疏导、调适,降低心理压力。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心理自助及互助能力。

G447

A

1005-6009(2016)59-0043-02

1.王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教师,高级讲师;2.高海燕,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校医。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聪明的学生等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