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文本教学的四个阅读维度

2016-04-17 02:42平先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阅读者研究者维度

平先来

(霞浦县民族中学,福建霞浦355100)

试谈语文文本教学的四个阅读维度

平先来

(霞浦县民族中学,福建霞浦355100)

探讨语文教师的阅读思维应该具备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指导水平。相对于一般浏览者而言,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仅要以阅读者的维度进入文本,还应该以学生的维度、研究者的维度、教学设计者的维度进入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沿着这四个维度进入文本,他才能整合文本、学生、自我三者的距离,才能胜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之责。

阅读教学;基本阅读素养;分级阅读理论;共鸣效果;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作为学生文本阅读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其阅读比起一般的阅读者,至少多了以下四个维度:

一、语文教师必须以阅读者而非浏览者的维度进入文本

首先,基于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以阅读者的维度进入文本。阅读与一般性的浏览是有不同的。一般性的浏览大体可理解为略读、粗读,是属于扫描式的读。而基于教学的阅读必须有比普通的浏览有更具体的内容。据百度词典解释“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他基于教学的阅读必须有更主动更积极的因素。他必须调动他的阅读素养与这种素养所带来的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阅读技巧等)进入文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人阅读《关睢》,如果对于“睢”“窈窕”等字不懂读,没关系;对于这首诗的主旨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也没事。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他基于教学的阅读则有特殊的要求:他必须运用认读能力来带领学生进行正确而能够表情达意的朗读;他必须运用理解能力来引领学生理解《关雎》乃至《诗经》的言情特点;他必须运用鉴赏能力带领学生感受我们先民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必须运用评价能力给学生一些古诗文欣赏技巧……总之,以阅读者而非浏览者的维度进入文本,是语文教师基于文本阅读教学的专业使然。

除了专业因素外,对话教学的理念也要求语文教师面对文本要以阅读者的维度进入。这里面有一个阅读素养的问题。何谓阅读素养?“国际素养进步研究”定义为“对社会所要求的和个人所重视的书面语言形式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这个定义,阅读素养可理解为:能够通过书面的语言形式来获取信息,进而做出判断,实施应用的能力。毋庸讳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阅读素养的。一个人没有阅读素养,会影响他的阅读层次,而不会过多地影响他的一般性浏览效果。但基于教学的阅读则要求阅读者必须以较为全面的阅读素养进行完整的阅读。因为基于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面对文本,只有以一个阅读者身份进入,才能取得“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平等地位”。[1]根据对话教学的理念,对话最重要的是平等的基础,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以阅读者身份进入文本,至少不会与文本产生深层次的对话,这样在对话教学还没有开始之际就已失去对话的平等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阅读的对话教学了。

二、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以学生的维度进入文本

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知识背景、心理层次、知识与经验的积淀程度,都决定着他的阅读与学生的阅读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这决定了他必须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读书,善于从学生的维度进入文本。以笔者所执教过的《老王》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一部分杨绛女士是用文革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来反衬老王的善良。在笔者以学生的维度进入文本时,感觉到了:对于文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不会陌生,但学生会陌生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可能不知道文革这个情况,那么我们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认识上的鸿沟。所以笔者就去找一些资料进行弥补。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教授这个教学片断时找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中关于钱锺书夫妇在文革期间的遭遇:

八月间,我和锺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急要回家看望我们,而她属于“革命群众”。她要回家,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帖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告诉我们她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线”——她着重说“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地缝。她买了一块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2]

当笔者把这段文字展示给学生看时,同学一下子感觉到了当时环境的残酷。你看,连亲生女儿要去看自己父母还要以大字报的形式向公众声明,要与为“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这种情况下,老王主动去接送钱锺书先生,难道只是一个钱字可以解释的了吗!只一个词:善良。一种不见风使舵的善良,一个患难之交的撑扶,《老王》一文主旨立现!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维度进入文本所取得的效果。

以学生的维度进入文本,是有理论依据的:阅读分级理论和共读理论。阅读分级理论始于欧美,其理念核心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说:“什么年龄的孩子读什么样的书。”这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黄金定律。我们老祖宗也有一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意思是说老年人看三国,吸收了三国里面的谋略,老奸巨滑;少年人本来血气方刚,看完水游行后,吸收了里面“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气,更会冲动与叛逆。这话说得有点道理,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秩序的立场说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祖宗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阅读有年龄分级的。据黄可心同志的论述:“现代社会是分工细的社会,各个领域细分化,阅读也是如此。20世纪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制定严格的儿童阅读分级制,按3-6岁、6-9岁,9-12岁进行分级。这种分级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资源。”[3]这种阅读分级理论需要教师回归自己的学生时代,与自己的学生一同捧起书,像学生一样阅读,才能取得良好的共读效果。

只有教师以学生的维度进入的阅读之后,才可能与学生进行共读活动。所谓共读,就是教师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共同阅读文学作品和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的过程。共读活动对于学生的作用巨大,据吴娟、刘旭、王金荣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共读活动实施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阅读自主性显著增强,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明显改善。”[4]这一切效果的取得,必须要求语文教师以学生的视角与身份进入阅读,选择一些我们所教的年龄学段学生喜爱的书,像我们的学生一样去读,读出学生的感觉。

三、面对文本,语文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维度进入文本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阅读必须比一般的阅读者更高一层,必须达到研究者的维度。他必须以专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所接触过的作品。小到文章的字词,大到文章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方式。比如《老王》一文,作为研究者,小到字词如“这是一位幸运者对一位不幸者的愧怍”里的“愧怍”就是“惭愧”之意。而杨绛先生为什么在用“惭愧”呢。作为一名研究者,他必须去了解:这里的“愧怍”与“惭愧”同意,只不过“愧怍”是书面语,而惭愧是口语。书面语是比较正规场合用的,口语是在非正规场合或随意时用的。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不难理解杨绛先生用这个词的用意:用这么一个正规的词,表达自己愧疚的真诚。就如像在一个好正规的场合,像向老王同志郑重认错一样,表达内疚之意。这一层的比较,非研究者不能至。而对于一位阅读引领的角色而言,这样的引领是必要的。

如何以研究者的维度进入文本?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王荣生先生语);或像已故的大师陈宗梁先生所说的一样“眼要毒”。语文教师必须抛开一些羁绊,如《教师用书》或名家教案等,自己去揣摩文本,去产生自己的阅读体会。这种来自自己的阅读体会至少涵盖了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必备的五大交流――与文本的、与自己的、与作者的、与编者的、与学生的若干交流。这里举个笔者教授《背景》时一个小体会:在以一般阅读者的维度进入文本之后,笔者又以研究者的维度进入文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看文章,其中这样的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那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笔者想,在这里,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用“左”这个词呢?用“右”不行吗?作为一般的读者,他是不会想出这样的问题的,但是作为研究者,是必须想到这些问题的。后来笔者自己去模仿了父亲过马路攀月台时的场景,恍然大悟:我们中国人大部分是使用右手右脚的,也就是右手或右脚是比左手或左脚力气大的。人要攀墙的时候,大部分是先用右手搭上墙头,然后右脚再跨上去,这样从攀墙者的背后看去,他的整个身子就是向左倾斜的。当笔者把这个方位词用的原因像学生提出讲清后,学生理解了,也更加认识到了写作中认真观察之重要。

作为一名研究者,他必须像侦探一样看文章。除此外,别无他途。

四、语文教师还必须以教学设计者的维度存在于文本与学生之间

这里要讲到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这二者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学设计想达到的目标与学生的现实水平有一个距离,这个差异就是学生的需求差距。这个需求差距,必须由教师用妥当的教学设计来弥补。以笔者教授的《诗经》为例,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部经典的文学美、情感美?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选取诗中人物劳动的三个动词:流、采、芼和人物思念的三个场景: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体会:“流”是捞取,“采”是摘取,“芼”即择取。这三个动词是一个连贯的劳动场景:先民架着小船到河里摘采水草,先把水草捞上来;接着能够吃的部分摘下来,然后取嫩去粗,择取分类。这是个不断深入的劳动过程;这个过程与先民对恋人情感的深入(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一一对应,和谐辉映。意味着这样一种思念:心上的人啊,我在劳动的时候想你,我想你的时候也在劳动,我对你的爱恋啊,就像我的劳动一样,不断的深入;我的劳动啊,就像思念你一样,不断的精细,不断的纯真!笔者通过让学生分析体会这三个动词和三个场景,让学生得到了多重美的享受:人物美、情境美、用词美、文章美。这种能够拧出水分的美感,是要依靠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的维度去实施的。

基于文体教学,语文教师的阅读与一般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认为,以上四个维度,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时至少需要遵循的四个层次或者说四个必经途径。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沿着这四个维度,才能胜任引导学生阅读能力养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责。

[1]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黄可心.论分级阅读及教师的分级阅读意识[J].教学月刊,2009(11).

[4]吴娟,刘旭,王金荣.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师生共读模型的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G632.0

A

1673-9884(2016)06-0018-03

2015-06-21

平先来(1969-),男,福建宁德人,霞浦县民族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者研究者维度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阅读者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