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6-04-19 05:02望欢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摘要】我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习俗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中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5-02

我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习俗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体现了祖先对自然的崇敬表达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然而,在“全球化”和“商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着被洋节日取代的危机,民族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收到了威胁。然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必须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从小让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感知,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之情。鉴于此,笔者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中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幼儿园课程开发以及幼儿教育提供借鉴。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节日作为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形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在:(1)能够让幼儿很好地继承和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华夏子孙,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是每个个体应尽的义务,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个体年龄越小,受西方外来节日影响越大,对传统节日关注的意识也越为淡漠,因此,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关注意识,接受传统文化情感与价值观教育,自觉地继承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2)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热情,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传统节日文化来源于日常生活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蕴含了先祖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生活的热情,在生活中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3)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动作技能以及社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规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通过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体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最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还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激发他们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增进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完善其节日行为规范、交往技能、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

鉴于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重要的教育作用,幼儿园教育者应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从而更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幼儿园本身实际情况,照顾幼儿个体差异,以生活体验、游戏模仿为主,灵活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设计何种主题,传达何种内容,笔者认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应是相似的,可以通用,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论述。

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认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可采用如下策略,为了方便理解,我将以自己开展的端午节的教育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1.成立节庆活动小组

节庆活动小组应以教师为主导,邀请家长代表、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学习传统节日精神内涵和相关文化习俗,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节庆活动方案。

2.节日精神内涵的分析讨论与活动的准备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读书会和教师会议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读书会”是指教师邀请家长回忆自身关于传统节日的经验以及讨论传统节日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如在端午节的教育活动中,笔者邀请家长对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达成了以下共识:端午节能够为幼儿带来一种传承,代际传承文化与智慧;端午节正值万物生发时节,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与自然逐渐融为一体;端午节阳盛且毒气盛,无论吃粽子、喝雄黄酒,还是划龙舟,抑或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都体现了人间正气;端午节是春耕向下一个农忙阶段过渡转化的阶段。在综合读书会形成的节日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教师会议,教师群体会对节日的起源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精心考虑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如借助教师会议,我们对端午节的起源天中节、龙日进行了追溯和考究,并确定了端午节核心的精神内涵—向上和转化的力量,据此设计了相关活动,如包粽子、沐兰浴,以及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相关的韵律圈、故事、偶戏等活动。

3.活动材料准备与环境创设

一般来讲,节日所需的活动材料应在节日之前两个月开始着手准备。在进行端午节教育活动时,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活动材料的准备,如五彩丝的编制、香袋的设计、布偶的制作。在端午节的前一天,还需准备节日所需的相应食材,如包粽子所用材料、五黄(咸鸭蛋、熊黄酒、黄瓜、黄鱼、黄鳝)、艾草等。另外,在进行端午节的教育活动的两周之前,教师应结合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开始布置幼儿园室内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季节桌与偶戏桌的布置;室外环境主要包括门窗上菖蒲、艾草的挂置、园内树木上香袋的挂置等。

4.围绕节日内涵选择节日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在端午节的节日教育活动中,笔者结合所调研的幼儿园特色,设计了包粽子、节日韵律圈、画王、沐兰浴、故事、偶戏等具体活动,其开展流程如下:早上8:30之前,教师和家长志愿者进行现场环境布置,如烟熏艾草,幼儿、教师、家长使用的桌椅摆放等。幼儿、家长洗手后,8:40我们在室外场地开始了包粽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吟唱端午节的童谣与歌曲,家长包粽子材料的准备,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包粽子活动,包粽子活动不仅让幼儿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加强了他们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体验端午节习俗,其乐融融。包粽子活动结束后,9:50我们开始了节日韵律圈—晨圈的活动,晨圈的活动以“小人的旅行”为主题,幼儿、家长围成圆圈,随同“小人”一起旅行,到草地上采蘑燕、到山坡上摘枇杷、在山洞里捡拾闪亮的水晶石,在晨圈的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吟唱端午节相关的歌谣,模范教师的步调与动作,不仅让幼儿肢体语言得到了表达,还让他们很好地感受到了歌谣的魅力以及故事的趣味性。晨圈活动结束后,10点10分开始,幼儿和家长则一起享用点心,在这个活动之前,教师则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吟唱自编的感恩童谣,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食用点心活动之后,10点40开始,我们便重点呈现了端午节习俗—画王与沐兰场洗浴活动,在画王环节中,家长用雄黄为幼儿画“王”,边画边吟唱端午节童谣,在沐兰场洗浴的环节中,家长、教师则带着净化、转换的意识为幼儿洗手、洗脚,幼儿则帮着端水、递毛巾,乐此不彼。画王与沐兰浴的活动不仅让所有参与者都体会到了端午节习俗的文化魅力,还让他们都感受到了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幸福。11点20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了故事与偶戏的活动,偶戏主题为“龙舟女儿”,形式为提线偶戏,通过“龙舟女儿”的偶戏故事,再一次展现了节日的文化内容,向上与转化的力量。最后,在11点40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与晨圈收尾呼应的活动—再见圈活动,再见圈活动代表了节日庆典的结束,参与者相互告别,相互佩戴香囊,相互祝福,同时,教师为所有家庭都准备了食品袋,让大家将大家的劳动成果带回家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杨晓炭.传统节日在幼儿园中的教育价值[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 (11) :4-6.

[2]蔡萍,丁卫丽.幼儿园节日课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3]费广洪.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理念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43.

项目名称:

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的文化适宜性研究。项目编号:2016—QN-206.项目类别:青年项目。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在职作者简介:

姓名:望欢,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05。籍贯:河南洛阳。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