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絮凝技术处理雨水方法
——单因素静态实验研究

2016-05-03 01:15合肥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合肥230001
安徽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絮体磁粉投加量

赵 敏 (合肥广播电视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磁絮凝技术处理雨水方法
——单因素静态实验研究

赵 敏 (合肥广播电视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城市,分流制雨水泵站的外排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外排易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它的研究已成为改善水环境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以合肥市某雨水泵站外排雨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絮凝技术对其进行快速处理,削减大部分的SS及一定量的COD、TP,并研究磁絮凝工艺的最佳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为磁絮凝应用于实际工程治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雨水泵站;外排水;磁絮凝;投药量;运行参数;工程应用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雨水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甚至已成为城市河湖水质恶化的首要因素[2]。

磁絮凝技术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水处理技术,是指通过加载磁种,即投加磁粉,并投加混凝剂的方式,使污染物,特别是颗粒态污染物与磁粉絮凝结合为一带有磁性的整体,通过絮凝、吸附、架桥的作用使原本并没有磁性的污染物具有磁性,并增加了絮体体积和密度[5]。之后利用其自身高效的沉降性,或是通过加载磁场的方式,使带有磁性的絮凝体与水快速分离,从而增强沉降分离效果,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本实验利用采集的泵站存积雨水,针对悬浮物、总磷、COD等指标的去除效率及去除速率,对投药量、搅拌时间及速率进行单因素实验探究,相较于传统絮凝沉淀方法,本文研究通过添加磁粉,对雨水中以悬浮物为代表的各类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去除速率的影响,从而体现磁絮凝技术对外排雨水处理的优越性。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单因素试验分析法,是指在保持其他因素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使某个因素的水平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得到该因素最优水平的科学方法。单因素试验分析法有利于不同因素之间的比较,能够直观反映出某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变化趋势。

针对去除效果进行单因素静态实验。取800mL实验原水于1000mL烧杯中,置于六联搅拌器上进行搅拌,分别向水样中加入不同投量的PAC,先进行快速搅拌,再进行慢速搅拌,并进行沉降,取上清液并测其COD、TP及SS,以各项指标的浓度及去除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PAC的最佳投加量。之后在上述实验条件及PAC最佳投加量下,研究PAM、磁粉的最佳投加量、静沉时间和药品投加顺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1.1 实验用水及主要试剂、仪器

①实验用水:合肥市雨水泵站外排水。

②主要药剂:本实验的主要药剂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以及磁粉。

③实验仪器:实验所用的仪器如表1所示。

实验仪器 表1

1.2 实验方法

1.2.1 PAC投加量的确定

实验用水为泵站前池旱流存水。水质为:COD:113.1mg/L;TP:2.63mg/L;SS:252mg/L。运行条件:快速搅拌300r/min(2min)、慢速搅拌60r/min(15min);静沉时间为20min;水温T=15.5℃。

采用的PAC投量为50~300mg/L,达到预设沉淀时间后,从烧杯中取水样测定COD、TP浓度及去除率,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从经济角度考虑,初步拟定PAC投量为200mg/L,此时出水COD浓度为36.2mg/L,去除率为68.0%;出水TP浓度为0.11mg/L,去除率为95.8%。

图1 COD去除随PAC投加的变化

图2 CTP去除随PAC投加的变化

1.2.2 PAM投加量的确定

实验用水为泵站前池旱流存水。水质为:COD:151.8mg/L;TP:5.04mg/L;SS:343mg/L。运行条件:快速搅拌300r/min(2min)、慢速搅拌60r/min(15min);静沉时间为20min;水温T=15.8℃。先投加PAC量200 mg/L,PAM的投加量分别为:2、4、6、8、10、12mg/L,(在快速搅拌阶段末期投加)。

从烧杯中取水样测定COD、TP浓度及去除率,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图3 COD去除随PAM投加的变化

图1 TP去除随PAM投加的变化

实验表明,由于原水水质相较于PAC投量实验有所变化,因此各指标出水浓度均有所升高。COD去除率开始随PAM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投量小的时候,去除率趋于平稳;TP去除率随PAM投加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在投加助凝剂PAM后,絮体的尺寸及密度明显增加,下沉速度变快,出水清澈,因此对于本实验而言,PAM的投加是有必要的,而投加PAM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提高出水水质,而是改善絮体的沉降性,缩短絮凝时间。

综合考虑,本实验采用的最佳PAM投加量为2mg/L,此时COD去除率为65.3%,出水浓度为52.6 mg/L;TP的去除率可达91.9%,出水浓度为0.41 mg/L。

1.2.3 磁粉投加后药剂投加顺序的确定

投加顺序对絮凝沉淀过程中磁粉参与絮凝反应的程度、絮体大小、密实程度以及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均有不同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最佳投加顺序的研究。

实验用水为泵站前池旱流存水。水质为:COD: 148.5mg/L;TP:4.89mg/L;SS:698mg/L。运行条件:快速搅拌300r/min(2min)、慢速搅拌60r/min(15min):静沉时间为20min;水温T=17.6℃。PAC的投加量为200mg/L,PAM的投加量为2mg/L,磁粉投加量为200mg/L。

经文献调研得知,PAM的高分子长链在长时间、剧烈的扰动下会发生断裂,因此其应于最后投加。图5为四种投加顺序,通过观察发现,首先投加磁粉,絮凝体粗大,磁粉参与絮凝程度高,而在快速搅拌下投加,使得磁粉及PAC分布的更加均匀。第四种投加方式对各指标去除率相对较高。

图5 不同投加顺序对COD、TP去除率的影响

可见,最佳的投加顺序为:快速搅拌下,磁粉→PAC→PAM(快速搅拌末期)。

1.2.4 磁粉投加量的确定

实验用水为泵站前池旱流存水。水质为:COD:134.0mg/L;TP:4.67mg/L;SS:698mg/L。运行条件:快速搅拌300r/min(2min)、慢速搅拌60r/min(15min);静沉时间为20min;水温T=18.0℃。

PAC的投加量为 200mg/L,PAM的投加量为2mg/L,磁粉投加量分别为50、80、110、140、170、200 mg/L,药剂投加顺序为:磁粉→PAC→PAM。

从烧杯中取水样测定COD、TP浓度及去除率,如图6、图7所示。

图6 COD去除随磁粉投加的变化

图7 TP去除随磁粉投加的变化

据实验发现,磁粉的投加使得絮凝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絮体相对于未加磁种时体积有所减小,更加密实,沉降时间进一步缩短,各指标去除率呈升高趋势。

经过综合考虑,磁粉的最佳投加量为200mg/L,COD去除率为71.1%,出水浓度为38.7mg/L,TP的去除率可达93.6%,出水浓度0.30mg/L。

2 主要结论

①本实验采取一条层层推进的技术路线,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追求在极短时间内最大程度上去除污染物,得出合理药物投量和工艺条件。

②药剂的最佳投加顺序为:磁粉→PAC→PAM,在快速搅拌条件下先投加磁粉,然后紧接着加入PAC,最后在快速搅拌末期投加PAM。

③PAM的投加对于COD及TP去除效果的提升贡献不大,磁粉的投加可略微提高COD的去除效果,但无法提升磷的去除效果。但二者投加可以明显增加絮体体积,加快絮体沉降。

④该试验设计方法比较粗略,只能考虑到某个单一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无法涉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所得到的不是最优值,只是某个因素的较优值。

实验验证了磁絮凝技术处理雨水泵站排水的可行性,证明了它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

[1]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3.

[3]LINE D E,WHITE N M.Effects of development on runoff and pollutant export[J].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2007,79(2):185-190.

[4]马立彦.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水力科技与经济,2007,13(7):479.

[5]刘翠云,车伍,董朝阳.分流制雨水与合流制溢流水质的比较[J].给水排水,2007,33(4):51-55.

[6]黄启荣,魏槐槐.磁絮凝与磁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给水排水,2010,36(7):150-152.

TU991.2

A

1007-7359(2016)06-0143-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54

赵敏(1963-),女,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

猜你喜欢
絮体磁粉投加量
磁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煤矿矿井水实验研究
絮体老化与调节对回流进水及混凝的影响机制
絮凝调理对疏浚底泥絮体特性及污染物释放过程的影响作用研究
浅谈《磁粉检测技术》在线教学提问设计
反渗透淡化水调质稳定性及健康性实验研究
改性硅微粉填料对铁硅铝磁粉心性能的影响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破碎机理
基于降维分析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
NaOH投加量对剩余污泥水解的影响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