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2016-05-14 18:12王洪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8期
关键词:改善措施制约因素水稻

王洪伟

摘 要:总结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并结合水稻生产特点分析了水稻生产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制约因素;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08.002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水稻每年的种植面积大多稳定在4.53亿亩左右,但是,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为此,农业部指出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

1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现状是,相对发展速度快,绝对发展速度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最快的是黑龙江,最慢的是云南。受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仅31.67%。针对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精密育秧和插秧装备、适应东北稻区的钵体苗移栽技术与装备、适应双季晚稻的大苗插秧机和适应化肥深施的复式作业插秧机等技术装备严重缺乏,需要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国产化率,降低制造成本。

目前,我国水稻直播机较少且多为改装机;水稻育秧机械化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有手动水稻穴盘精密播种机,手动水稻平盘播种机等机械;插秧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方式,但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水稻钵体育秧技术由于增产效果显著,推广较快,但国内目前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均匀度。

2 制约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缺乏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以机插秧为主攻方向,但因品种熟制、种植模式和栽插的农艺要求不同而推广受限。“宽行、窄行及宽窄行,密植、稀植及密稀植,常规稻、杂交稻及超级杂交稻,早稻、中稻及晚稻”等多种栽培方式并存,大大增加了机具开发的成本和难度。过去,我们的育种目标多注重提高产量,新品种审定一般不注重对机械作业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的设计也主要是针对手工生产方式,较少关注适应机械化生产方式;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千姿百态,这些无疑对标准化的机械生产带来了难度。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实行钵苗育秧方式的水稻种植区域,依然是人工摆插秧方式为主。虽然人力雇工成本很高,但有时还是一工难求。为什么存在这一反常现象呢?主要的问题是农机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即插秧机栽植不了钵盘秧苗。目前全国也有中小型农机制造商正在积极开发研制与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相配套的水稻钵秧苗播种机与插摆机械,市场也有一定销售。然而有的插秧机质量不过关,故障多,效率低,因而制约了钵苗机插技术的应用和水稻机插水平的快速提升,满足不了稻农需求。

2.2 机插育秧配套的设施与装备短缺

保证机插秧相关各项技术到位率是机插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充分认识到育秧各环节的技术到位条件要靠育秧技术装备来保证,包括育秧软硬盘、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育秧设施(大棚、中棚)、精量播种装备等。与机插育秧配套的设施与装备短缺,相关的秧盘、育秧大棚、育秧基质、浸种催芽及精量播种装备一次性投入较大,单靠农户、合作社自筹解决,有一定困难,难以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目前南方稻区育秧大部分还处于大田取土、人工催芽、手撒播种等设施简陋的粗放育秧方式,用工量大、取土困难、播种不匀、育秧质量得不到保障,尤其遭遇灾害性的低温、暴雨天气,易造成大面积的损失和育秧风险。与机插育秧配套的设施与装备需要尽快制定补贴标准,列入购置补贴目录,切实有效解决育秧难的技术问题。

2.3 水稻种植机具质量不稳定

农机具的生产制造须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以满足其作业的艰苦环境。湖南省对全省6个地市共445台水稻插秧机进行了实地调查。质量评价从三包期内故障次数、故障类别和处理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评定,得分90分以上的厂家只有两家:分别是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和江苏东禾机械有限公司。故障情况统计如下:

(1)发动机:一般故障共发生34起,主要有启动拉绳断裂、油封漏油、皮带松动和脱落,无故熄火、有异响等小故障;严重故障有不能启动、启动困难、拉缸和冒黑烟。拉绳损坏或断裂主要是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用力过猛或拉绳本身质量问题引起;漏油主要是由于装配时管路密封不严、油封质量欠佳引起。

(2)底盘行走及传动部分:一般故障共发生27起,有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转向不灵、链轮和链条断裂、传动箱和传动机构问题、油封漏油和电路问题等;严重故障有31起,为变速箱乱挡和脱挡、输入和输出轴断损、离合器严重问题、轴承和液压泵故障等。

(3)栽植部分:一般故障共发生79起,主要为秧爪断裂、栽植臂各行深浅不一、推秧器不推秧或送秧缓慢,秧箱和分离针等问题;严重故障13起,为栽植臂裂纹和损坏、秧箱不工作、送秧弹簧折断等问题。秧爪断裂主要是由于育秧床土中夹杂石块、硬物,秧爪材料强度不够,以及栽植机构制造质量不过关存在缺陷等引起。

2.4 水稻种植机具技术含量低价格高

我国插秧机企业因规模小利润低,大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插秧机企业生产集约度低,龙头企业不强,生产效率低,出口产品少,缺乏名牌产品。生产多以小型和单一功能的机具为主,通用型和复式作业机械较少,老旧、手动、高耗能、高污染、低精度、低配置机具装备较多,急需更新换代,推动农机装备向大型高效、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2.5 推广力度不够

对水稻机械化不够重视,组织不力,宣传力度不够,培训不到位,使农民不能充分认识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优点。

2.6 售后服务还需提高

部分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还需提高。主要表现在作业期间售后服务人员的配置与零配件存量不足,“三包”服务站点不能深入到基层乡镇,“三包”期后配件价格过高,培训不到位等。尤其是国产水稻插秧机生产企业因起点较低、规模小、利润低,企业重售前,轻售后,这种现象较为明显。

3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更好地发展的建议

3.1 注重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关键,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应在顶层政策设计、思想认识、推广机制、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农机农艺的合作创新和协作发展上下功夫。针对现有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双季稻区早、晚品种衔接及育秧期间恶劣气候的应对技术,仍是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关键问题,需加大农机农艺协作攻关的力度,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以适应农机的角度选育品种,创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产栽培技术。

3.2 改变现有育秧模式

引导、扶持、发展企业化集中育供秧模式,妥善地解决资金、用地、育秧装备、技术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对投资较大的育秧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要做好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的方案,减少非育秧季节闲置的风险。随着育秧规模的扩大,应考虑由异常气候所造成的育秧风险和损失,呼吁建立相应的农业保险金制度,解除规模化集中育秧的后顾之忧。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集中育供秧的发展。

3.3 注重创新,重视水稻钵苗机插摆秧技术

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的研究专家严光彬研究员,近些年一直跟踪水稻钵苗机插摆秧的示范,并亲自设置示范对照田。全国多点测产结果显示:增产幅度在6%~19%,平均接近10%,特别是对优质水稻增收作用显著。因此,严光彬专家提出,水稻钵苗机插摆秧技术,将来无疑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水稻高产、稳产、高效的主要技术,可以解决水稻单产长期持续徘徊的问题。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水稻种植机械应向高速精准方向发展。在技术上不断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制造机具。提高作业速度,研制气流式播种机、高速精量插秧机、抛秧机、直播机及研究稀植稀播育秧设备。

3.4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级干部应该重视宣传、普及和推广技术知识,为推进宣传、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下发文件,将宣传、培训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目标,确保各项工作及时有效进行。鼓励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技术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从而让农民真正掌握专业技术的操作规范,真正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种植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农机技术推广站要组织全县农机技术人员、农机大户、农户,实地考察先进的水稻种植机具的作业成效,以提高农户使用新机具的兴趣,转变落后的观念,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障碍,从而推广与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加强新机具使用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特点,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提高机具作业效率,提高作业收入,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5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要强化工作职责,将生产商或销售商开展售后服务工作的情况,作为政府确定定点采购范围的重要依据;强化农业机械服务部门的职责,加大对机械性能综合水平、农业机械服务保障水平的考核力度;在乡镇建立长期、固定的服务站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机具维修养护专业人员,为购机农户提供具体、及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专业合作化道路,整合农机资源,合理安排使用,扩大辐射范围,提高经营效益;加大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猜你喜欢
改善措施制约因素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新形势下提升供电所供电管理水平的实践思考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谈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